格萨(斯)尔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格萨(斯)尔 |
中文名称;格萨(斯)尔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申报地区;西藏、青海等七省区和中国社科院 遗产编号;Ⅰ-27 非遗类别;民间文学 |
格萨(斯)尔,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内蒙古、新疆地区地方传统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1]
格萨(斯)尔主要描写了雄狮国王格萨尔以大无畏的精神率领岭国军队南征北战,降伏妖魔,抑强扶弱,救护生灵,使百姓过上安宁日子,晚年重返天国。史诗熔铸了神话、传统民歌、格言俚语,具有雄浑壮丽、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
2006年5月20日,格萨(斯)尔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Ⅰ-27。
《格薩(斯)爾》是相關族群社區宗教信仰、本土知識、民間智慧、族群記憶、母語表達的主要載體,是唐卡、藏戲、彈唱等傳統民間藝術創作的靈感源泉,同時也是現代藝術形式的源頭活水。千百年來,史詩藝人一直擔任着講述歷史、傳達知識、規範行爲、維護社區、調節生活的角色,以史詩對民族成員進行溫和教育。史詩演唱具有表達民族情感、促進社會互動、秉持傳統信仰的作用,也具有強化民族認同、價值觀念和影響民間審美取向的功能。
目录
序言介绍
关于格萨(斯)尔的具体形成时间,学界一直存有争议,大致曾有"吐蕃时期"、"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等几种说法。这些说法都有自己的根据,也都有其局限性和片面性。格萨(斯)尔作为一部规模宏大卷帙浩繁的诗篇,显然也不可能出自一代人之手。目前学界较为认同的看法是降边嘉措先生提出的,他认为格萨(斯)尔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阶段。
产生阶段:格萨(斯)尔大约产生于古代藏族氏族社会开始瓦解,奴隶制的国家政权开始形成的历史时期,即公元前三四世纪至公元6世纪之前。任何史诗都有其产生和存在的背景,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无法得到满足之后,必然求助于理想和想象。分散的氏族、部落、部族和民族之间长期混战导致下层人民的颠沛流离,生活苦难,对强大统一国家的期盼,呼唤着一位旷世英雄的出现,人民渴望由这位英明的王带领完成统一,获取财富,当这些理想和渴望与藏族已有的古老神话、传说、故事、诗歌等民间文学相结合之后,一部传唱千年的史诗的雏形就在"仲肯"的不断吟唱中逐渐成型。
丰富发展阶段: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各部落,建都拉萨之后(公元7纪初叶至9世纪),格萨(斯)尔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并逐步流传到周边格萨(斯)尔国家和地区的各民族群众之中。吐蕃王朝时期是藏族历史上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此间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成为格萨(斯)尔创作丰富的素材来源。格萨(斯)尔里描写的大大小小的近百场战争很多都是以这一时期真实发生的战争为原型创作的。来自民间的说唱艺人以这些事件为题材,进行演绎,将历史的真实变成小说的虚幻,编进格萨尔王的故事里,到处传唱,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格萨(斯)尔的内容,并随着吐蕃王朝军队的远征,传播到喜马拉雅山南部地区。
成熟完善阶段:在吐蕃王朝崩溃、藏族社会处于大分裂、大动荡、大变革时期,也就是藏族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农奴制转化的时期(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格萨(斯)尔得到广泛传播,并日臻成熟和完善。最迟在公元11世纪前后,随着佛教在藏族地区的复兴,格萨(斯)尔的框架基本成型,并出现了一批手抄本。在这个时期,一方面红教派僧侣力图以自己的意志改造格萨(斯)尔,使之成为维护宗教地位的工具,同时上层统治阶级和贵族试图以"天神之子"格萨(斯)尔作为旗帜,号令天下,扩大自己的权势,因此他们都大力提倡、推动格萨(斯)尔的传播,另一方面,几百年的动荡使人民希望出现"格萨(斯)尔"似的英主,消灭地方割据势力,结束混乱局面。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促进了格萨(斯)尔的成熟与完善。史诗在长期的流传中,继续在演变和发展,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完善。随着印刷业的发展,还出现了一批木刻本。
在藏族内部跨越时间纵向传播的同时,格萨(斯)尔还跨越了民族的界限,突破了空间束缚,在蒙古族、土族等民族的广大地域内进行着横向传播。格萨(斯)尔在中国内蒙古、新疆、青海等省份的蒙古族地区,与蒙古族文化传统相结合,经过蒙古族人民的再创作,发展成为一部具有鲜明蒙古民族特色的史诗《格斯尔可汗传》。在土族地区流传形成了土、藏两种语言相间,以土语述说散文部分,以藏语吟唱韵文体诗文部分的独特说唱形式。
文化特征
主要内容
格萨(斯)尔,迄今发现的藏文版本,已达50多部。比较重要的约有30部,即《天岭卜笼》《英雄诞生》《十三轶事》《赛马称王》《世界公桑》《降服妖魔》《霍岭大战》《姜岭大战》《丹马青稞国》《门岭大战》等分部本。在分部本流传的同时,另有一些分章本,即把格萨(斯)尔一生的主要事迹写在一个本子里,其中分为若干章。现有青海贵德分章本,共分五章;在拉达克地区也流传一个分七章的分章本。
很久很久以前,天灾人祸遍及藏区,妖魔鬼怪横行,黎民百姓惨遭荼毒。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为了普渡众生脱离苦海,向白梵天王请求派天神之子下凡降魔。神子顿珠噶布发愿投胎人间到藏区扶助百姓、惩处妖魔。此时在凡间,天神已安排好龙女梅朵娜泽嫁给了岭噶贵族森伦,作为神子的生母。顿珠噶布出生后取名觉如,因系天神之子,生来即具非凡的本领。他的叔父晃同妄图做岭喝的王,因此百般陷害觉如母子。在困苦中长大的觉如,以天赐的神力和众神的帮助,不断降妖伏魔,为民除害。15 岁那年,在部落以王位和美女珠牡为赌注的赛马大会上,觉如战胜了叔叔晃同和岭国的众将领,一举夺魁,登上了岭国国王的宝座,娶珠牡为妻,并正式取名为世界雄狮大王格萨尔洛布占堆,从此统领岭国,开始了他东讨西伐,征战四方的历程。
格萨(斯)尔相继征服了北地魔国、东北方的霍尔国、东南方的姜国和南方的门国,杀死了统治这些国家的四大魔王鲁赞、白帐王、萨丹和辛赤,解救了众百姓。从此四方安定,民众过上了吉祥幸福的生活。然而,战事并未结束,此后或因岭国遭受侵略,为保卫家乡而反击,或因邻国遭使求援,格萨(斯)尔前去解救;或因贪婪的晃同挑起事端,酿成战事;或因岭国出兵占领邻国等等,岭国又先后同大食国、卡契国等邻国爆发了战争,格萨(斯)尔王先后率部出战,依次战胜了他们,除了将其宝库中的财宝分给当地百姓,格萨(斯)尔还从战败国取回岭国所需的各种财宝、武器、粮食和牛羊等,使岭国日趋富足强大。
最后,格萨(斯)尔完成了在人间降伏妖魔、扶助弱小、惩冶强暴、安定三界的使命,到地狱救回爱妃阿达拉姆和母亲梅朵娜泽,将国事托付给侄子扎拉,与母亲、爱妻一同重返天界。至此,规模宏大的史诗格萨(斯)尔圆满结束。
艺术特色
巧妙的结构安排 格萨(斯)尔在结构安排上,有其独特的处理方式,它采用了以人物为中心和以事件为中心相结合的结构方式。具体来讲就是在整体的分章本中采用以人物为中心,而具体的分部本则以事件为中心,从一个故事派生出另一个故事,不断充实完善,独立成篇,形成新的分部本,就这样大大小小的分部本通过格萨(斯)尔这个英雄人物串联起来,最终形成了卷帙浩繁的大型史诗格萨(斯)尔。这种结构安排最大程度地发挥了说唱史诗的特点,具有灵活多样、增减随意的优点,为格萨(斯)尔在漫长的传唱过程中不断随着时代发展而融格萨(斯)尔人更多更新的内容提供了方便,也为其成为世界上内容最丰富的史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鲜明的形象塑造 格萨(斯)尔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也有较为出色的表现。作为一部规模宏大的史诗,格萨(斯)尔塑造了上千个形象迥异的艺术形象,数量如此众多的艺术形象,大都塑造得鲜明生动,栩栩如生,相当成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神圣庄严的神佛,生性残暴的妖魔,有血有肉的凡人,甚至于带有虚幻色彩的战马,飞鸟走兽乃至山水树石,都被赋予了人的禀性,或代表善良、正义、公正,或象征邪恶、凶残,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成为史诗中不可缺少的艺术形象。特别是正面人物的塑造,更令人称道。在格萨(斯)尔、珠牡、老总管等形象的身上,表现了社会生活中进步的、正义的、美好的观念和行为,同时不乏对他们缺点的生动刻画,格萨(斯)尔的粗心、珠牡的嫉妒和老总管的恪守成规,使人物的形象更为丰满、真实,更加可亲。史诗对反面人物的勾勒,也达到令其凶相尽露、肺腑毕现的程度,揭示了其丑恶灵魂。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具体方法上,史诗不是通过作者的客观叙述和评论,而是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通过各个人物自已在不同环境中的言语、行动和表现来完成的。这样的人物,是形象化的,是生动活泼的,使人没有概念化、呆板化的感觉。
生动的语言运用 格萨(斯)尔在语言艺术的运用上,经过千锤百炼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格萨(斯)尔首要的语言艺术特点是采用了群众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它采用散韵结合的形式,有散文叙述,也有唱词,这是对吐蕃时期散文叙述插人歌唱对话形式的继承和发展。格萨(斯)尔唱词部分多采用鲁体民歌和自由体民歌的格律并进行了改进,每句歌词的音节数突破六个音节,十分活泼多变。史诗里还大量运用"赞辞"和"祝辞"等民间说唱形式,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表现手法,这些民间文学形式和内容的采用,使格萨(斯)尔显得更加生动、活泼、丰富、饱满、气象万千。语言的丰富性和准确性,是格萨(斯)尔语言艺术的第二个特征。格萨(斯)尔里既有古代藏语,又融汇了现代藏语;既有书面语言,又有经过锤炼的群众口语;既有民族共同语,又吸收了各地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的方言词汇,几乎汇集了藏语的所有有生命力的、表现力强的词汇。格萨(斯)尔 语言艺术的第三个特点,是运用了大量贴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凝炼的谚语。藏族的民间文学,尤其是民歌,本来就有善于运用比喻的艺术传统,格萨(斯)尔继承这一传统,并使它发展到更高的水平,史诗还大量使用了谚语,可以说是谚语的宝库,谚语的引用,给史诗的语言以凝炼的总结,富有哲理,使人有所领悟,为格萨(斯)尔平添了很多回味无穷的韵味。
演唱方式
在中国藏区,格萨(斯)尔史诗广为传诵。每逢大的节庆,人们总是要说唱格萨尔史诗;在更多的非正式场合,也要说唱格萨(斯)尔。说唱者中有艺人、当地喇嘛,而更为常见的就是当地有学问的人。那些背诵史诗的人们,吟诵说唱的依据是记载《格萨尔王传》的书籍。
格萨(斯)尔史诗在农区和牧区的民众中同样广为流传,定日有位1959年离开西藏的艺人,专攻格萨(斯)尔说唱,造诣颇深。据他说,那时从藏东前往冈底斯山的长途跋涉的香客,也说唱格萨(斯)尔。他们随身带了格萨(斯)尔唱本,只要歇脚,都要说唱格萨(斯)尔史诗。
受人喜爱的格萨(斯)尔史诗,在珠峰地区远超举行仪式时说唱的范围,成了人们日常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男女均可说唱,有时分别扮演各个角色的几个人同时说唱,有时则是母亲在给自己的孩子讲格萨(斯)尔的神话故事。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格萨(斯)尔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史诗中演唱篇幅最长的,它既是族群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多民族民间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见证。这一为多民族共享的口头史诗是草原游牧文化的结晶,代表着古代藏族、蒙古族民间文化与口头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无数游吟歌手世代承袭着有关它的吟唱和表演。
格萨(斯)尔是相关族群社区宗教信仰、本土知识、民间智慧、族群记忆、母语表达的主要载体,是唐卡、藏戏、弹唱等传统民间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同时也是现代艺术形式的源头活水。
千百年来,史诗艺人一直担任着讲述历史、传达知识、规范行为、维护社区、调节生活的角色,以史诗对民族成员进行温和教育。史诗演唱具有表达民族情感、促进社会互动、秉持传统信仰的作用,也具有强化民族认同、价值观念和影响民间审美取向的功能。
格萨(斯)尔在多民族中传播,不仅是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同时也是各民族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的生动见证。
传承现状
格萨(斯)尔艺人是史诗最直接的创造者、传承者和传播者,他们绝大多数是文盲,却具有超常的记忆力和叙事创造力,通常的史诗演唱达到几万行乃至几十万行。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受现代化进程的影响,藏、蒙等民族的生计方式发生了变化,职业化的艺人群开始萎缩。近年来一批老艺人相继辞世,"人亡歌息"的局面已经出现。格萨(斯)尔受众群正在缩小,史诗传统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保护工作应立即展开。
传承人物
次仁占堆,男,藏族,1968年生,西藏那曲人。次仁占堆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格萨(斯)尔代表性传承人,西藏自治区申报。申报项目:格萨(斯)尔。
才让旺堆,男,藏族,1933年生,定居于青海省海西州唐古拉地区。才让旺堆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格萨(斯)尔代表性传承人,青海省申报。申报项目:格萨(斯)尔。
达哇扎巴,男,藏族,1979年生,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人。达哇扎巴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格萨(斯)尔代表性传承人,青海省申报。申报项目:格萨(斯)尔。
王永福,男,土族,1931年生,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人。王永福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格萨(斯)尔代表性传承人,甘肃省申报。申报项目:格萨(斯)尔。
阿尼,男,藏族,1942年生,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人。阿尼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格萨(斯)尔代表性传承人,四川省申报。申报项目:格萨(斯)尔。
吕日甫,男,蒙古族,1935年生,新疆尼勒克县科克浩特胡尔蒙古乡喇嘛寺庙僧人。吕日甫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格萨(斯)尔代表性传承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申报。申报项目格萨(斯)尔。[2]
保护措施
抢救整理 国家将格萨(斯)尔列入重点科研项目组织研究,西藏自治区成立了专门的抢救和整理机构,先后寻访到57位说唱艺人,并对15位艺人录制了3000多盘磁带,共5000多个小时,搜集藏文手抄本、木刻本300多部,整理出版藏文本62部,汉译本20多部,并有多部被翻译成英、日、法文出版。
建立基地 继续做好格萨(斯)尔传统说唱方式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目前已建立的"果洛格萨尔口头传统研究基地"、"德格格萨尔口头传统研究基地"可视为不错的探索。另一方面,对那些在格萨(斯)尔史诗的传承中起着关键作用的说唱艺人进行进一步的保护也很关键。
支助艺人 积极开展田野调查,积极发现新出现的民间艺人,给予他们必要的物质补助,同时也要注意精神上的鼓励,使他们能够较好的接替老艺人,实现格萨(斯)尔史诗说唱的薪火相传。
学术研究 深入专业的学术研究是格萨(斯)尔在更高层面的传承,也是其跨越更广泛的时空进行传播的关键。格萨尔文化所涉及的领城非常广泛,与很多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可以借鉴和应用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宗教学、语言学、文献学、考古学等相关领域已经取得的较为成熟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充分利用相关的研究机构、文化单位、大专院校以及民协等社会和民间团体的力量推动这一研究。同时也因为格萨尔文化涉及面广人多,必须从国家层面统-协调各有关部门单位,杜绝重复出版和研究、立项等现象,把有限的科研资源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文化开发 推动其在更广泛受众层面的传播。格萨(斯)尔虽然是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3],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格萨(斯)尔影响力的扩大,大众希望用更轻松更直观的方式来了解这流传了千年的民族史诗和民族文化遗产。当前,文化产业处于大发展时期,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契机,以产业开发带动格萨(斯)尔突破民族界限、超越学术研究边界实现更广泛传播。旅游、动漫、影视、演艺等文化产业行业都可以而且应该被引人《格萨尔》文化资源的开发。
社会影响
国际影响
格萨(斯)尔流传到了境外的蒙古国、俄罗斯的布里亚特、卡尔梅克地区以及喜玛拉雅山以南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和周边地区。这种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力是异常罕见的。
法国研究格萨(斯)尔学者石泰安:崇拜山神是格萨(斯)尔史诗得以流传的背景。
荣誉表彰
2006年,格萨(斯)尔被列入西藏自治区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格萨(斯)尔被列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格萨(斯)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衍生作品
2003年4月,由角巴东主和索南多杰合作编写的儿童连环画《格萨尔王传·霍岭大战》(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使人们第一次在纸张上清晰地看到英雄格萨尔的形象。
2003年始,100 多名藏族民间画师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从事一项浩大工程-用传统的唐卡绘画工艺绘制1000多幅唐卡,以展现格萨(斯)尔史诗主要情节。
相关视频
参考资料
- ↑ 专家学者聚昆研讨《格萨(斯)尔》统筹保护与传承 , 中国新闻网 2019-11-07
- ↑ 浅谈新时期的蒙古史诗《格萨(斯)尔》 , 360搜索 2019-10-8
- ↑ 格萨(斯)尔:世界上最长的史诗 | 文艺 , 搜狐 2017-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