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欧洲野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欧洲野牛,为美洲野牛属内的一种,且为欧洲最重的陆上动物。欧洲野牛居住在森林里,由十九世纪的一些文献可知其天敌只有狼和熊。欧洲野牛第一次被科学地记载是在1758年由卡尔·林奈所完成。后来有一些记载将其和美洲野牛视为同种。它和原牛不同。目前分布在白俄罗斯,波兰,俄罗斯,立陶宛,乌克兰和斯洛伐克的森林。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哺乳纲

目: 偶蹄目

科: 牛科

亚科: 牛亚科

属: 美洲野牛属

种: 欧洲野牛

( Linnaeus, 1758

体长:2.9米

身高:1.9米左右

体重:600至1000公斤

食性:食草

繁殖:孕期264天左右,每胎一仔

习性:雌雄分别成群活动

分布:欧洲东部

物种学史

欧洲野牛曾经是欧洲大陆上最著名的动物。历史上它遍布整个欧洲的西部、中部和东南部,以及瑞典的南部。古代欧洲野牛拥有非常庞大的体型。200万年前,欧洲野牛迁徙并进入印度。然后迁徙到中东,之后是亚洲其它地方,最后在25万年前迁徙或进入欧洲。由于农业活动,森林开发,致使野牛生存的栖息地退化和破碎化,加之无限制的狩猎和偷猎,是欧洲野牛种群减少和灭绝的主要原因。

公元13世纪时,在西欧,欧洲野牛除了阿登之外的其他地区都绝迹了,但只维持至14世纪。在东欧,欧洲野牛被规定为波兰君主、立陶宛君主及俄国君主的财产。欧洲野牛的生存范围已只限于波兰、立陶宛、摩尔达维亚等地区。那时已只有贵族拥有猎杀陆地上大型动物的权力,后来这一特权更是仅限于王室成员,它们常被杀来制成皮革和角杯。随着欧洲野牛的数量锐减,皇家法院禁止了一切捕猎行为,同时要求猎场看守者为欧洲野牛提供草场,供其放牧,作为交换,猎场看守者们因此可免征当地税;波兰国王西格蒙德一世在16世纪中叶下令盗猎欧洲野牛为死刑。到1564年时,据皇室调查,世界上仅存38头欧洲野牛;最后一头有记载的生活在野外的欧洲野牛是雌性,于1627年死于波兰的贾科塔罗丛林(Jaktorów),它的骨架后来被瑞典军队带走,至今保保存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市。至此,欧洲野牛剩下不足50头,全部都在动物园里。

恢复野生种群,将动物园里的动物放归大自然,这个概念由波兰动物学家J. Sztolcman提出。1923年,巴黎召开第一届保护欧洲野牛的国际大会(EBPB),并于1932年为现存的欧洲野牛创建谱系,为所有的野牛建立档案并登记管理。自1946年以来野牛数量开始增长。在1951年,欧洲野牛开始被重新放归大自然。到1960年,在波兰东部阿洛维察森林再现野牛群。它们多发现在一些禁猎区例如西高加索,俄罗斯、波兰和白俄罗斯。牧群多数发现于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俄罗斯和吉尔吉斯坦。分布在30个国家的动物园中还有许多欧洲野牛,2000年约为3200头,全部都是12头野牛的后代,由于基因的限制,其健康程度不容乐观。

199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将欧洲野牛定为濒危物种。但20世纪以来积极的保育计划,为欧洲野牛进行人工繁殖及野放,欧洲野牛的数量于2000年开始回升,IUCN于2008年将欧洲野牛定为近危物种。然而,部分欧洲野牛群落的数量仍然正在下降,并未摆脱濒危状况。持续的保育工作对欧洲野牛的存活尤其重要。

外形特征

成年欧洲野牛约长2.9米,高1.9米左右,重600至1000公斤。不同于美洲野牛的是颈部、头部和前半部的毛发都较短,全身呈成暗金色。雌雄都长有向上弯曲的角。

生长习性

欧洲野牛栖息地面积以种群的大小和结构而定,公牛活动的范围与它们的年龄有关,年龄较大的平均84.3平方公里,年轻的公牛(5-6岁)占地44平方公里。居住在森林边缘的公牛占据最大的家族范围是136.5-151.6平方公里。母牛的最大的活动范围覆盖约百平方公里。公牛在冬季的最大领地范围分别为7.9-10.7平方公里,这与永久积雪持续时间相关,意味着冬季气温的寒冷程度。

食物

欧洲野牛以食草为主,也吃嫩芽和树叶,一头成年雄性野牛一天可以消耗32公斤的食物。生活在波兰比亚沃维耶扎原始森林(Białowieża Forest)的欧洲野牛,其饮食包括131种植物,27种树木和14种灌木,96种草和莎草、双子纲叶杂类草。总体树木和灌木占33%,草叶占67%。瘤胃分析证实,欧洲野牛的基本饮食中含有草、莎草和药草,构成90%的瘤胃能力,同时树木和灌木只占7-13%。作为反刍动物,欧洲野牛已适于使用的各种蔬菜食品。欧洲野牛在森林中不断漫步。小牛长达1岁每天吃新鲜食物8.5千克,2-3岁的年轻野牛每天吃19.5-28.5千克,成牛每天可吃23-32千克食物。

作息

欧洲野牛是典型的反刍动物,日常活动规律也多相似。休息和觅食交替进行,很多时间花费在反刍上。在夏季,欧洲野牛日常活动的节律高度同步,常见的饲养方式是随草场的分布而移动。在营养季节,欧洲野牛日常活动的时间约60%,静息占30%,剩余的漫游为10%。在冬季欧洲野牛食用干草,花费在日常进食活动的时间约占30%,休息和漫游的时间60%。

集群

欧洲野牛是一种群居的动物。以混合族群和公牛群为两种基本单位。混合群包括母牛、2-3岁的年轻小牛,牛仔和暂时加入的成年公牛。混合群的平均大小依赖于环境,群体的数量平均为8-13头动物。交配季节以外的雄性欧洲野牛组成雄性群体,所有的公牛群都很小,平均有1-11头动物。有一半以上的公牛过着孤独的生活。欧洲野牛的族群不是以家庭为单位。规模和混合群的结构都在不时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是季节性的(产仔,公牛加盟),也有其他野牛个体行为的原因。族群组合频繁,会迅速分裂并交换了一些个体。欧洲野牛的行走路线的范围,主要与取食活动关联,在确保充分利用食物供应的基础上活动。

生长繁殖

欧洲野牛交配期在8-10月,孕期在264天左右,每胎一仔,出生后的幼仔几个小时候就可以独自活动,一岁后断奶。

地理分布

目前通过人工繁殖与野外饲养活动在白俄罗斯波兰,俄罗斯,立陶宛,乌克兰和斯洛伐克等国家的森林。2000年约为3000头,由于基因的限制,其健康程度不容乐观。

生存状况

欧洲野牛早起漫游整个欧洲西部,中部和东南部,20世纪初的欧洲野牛只活动在波兰和前苏联两个受保护的原始森林中。到1927年,该物种完全从野外消失,在欧洲动物园只有54头幸存下来。目前通过人工繁殖与野外饲养活动在白俄罗斯,波兰,俄罗斯,立陶宛,乌克兰和斯洛伐克等国家的森林。2000年约为3000头,由于基因的限制,其健康程度不容乐观。

人工培育

1920年,德国动物园管理员Heinz 和 Lutz Heck两兄弟试图去育养、复活欧洲野牛(考察物种能否再度出现)。他们选择了欧洲野牛的后代(现已被家庭驯养的牛)。他们持有的观点是:只要物种的所有基因存活的群体中延续,那么这个物种就不能说成是灭绝。因此,他们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他们的计划。他们选择了几头牛,并命名为“Heck牛”、“再生欧洲野牛”或是“Heck欧洲野牛”。结果是,与野生欧洲野牛生物学特征相比,他们都不完全相像。

上世纪二十年代时,两名德国动物园管理者、汉斯和卢斯.海克兄弟试图从欧洲野牛的后裔——家养牛中繁殖并重新饲养出欧洲野牛,他们的理论依据是:只要某物种的基因仍存在于现有某物种中,就不能称其为灭绝。他们繁殖的结果是培育出一种“再生欧洲野牛”,又叫“海克牛”、或“海克野牛”,后者只具有部分野生欧洲野牛的生理特性。 2016年4月5日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荷兰科学家正通过杂交育种的方法研育古老的欧洲野牛,也称作原牛。科学家表示,若研究获得成功,培育的新种牛可能会投入特别定制的公园。

25万年前,欧洲野牛主要生活在欧亚大陆的草原与针叶林中,17000年前穴居人用壁画形式对其有所记载,也就是如今著名的法国拉斯科洞穴壁画。由于人类不断开垦耕地,原牛赖以生存的湿地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波兰森林仅有的栖息地,原牛也因此数量锐减。当时的贵族对其实施了保护措施,但由于政治局势混乱和牛疾病等原因,最终导致原牛在1627年全部灭绝。

此前科学家已经开始了让史前物种“起死回生”的研究,最为著名的有猛犸象和穴狮的研究。不同于二者利用保存完好的古生物遗体提取基因研究的方法,来自TaurOs Programme的基因学家、生态学家和历史学家,希望能够通过杂交或回交现代种牛的方式培育出早已从地球消失的原牛。自2009年起,科学家便开始了对7种牛进行回交育种的研究,科学家们挑选出来的牛都与欧洲野牛外貌特征相似——体型较大、四肢长而健壮、结构匀称、骨骼粗壮,牛角向前弯曲。培育出的新种牛被科学家们称作“Taurus”。 科学家已培育出第二代Taurus牛,这些牛外形已接近原牛,但牛角还有待改进。TaurOs Programme研究学者Ronald Goderie说道:“可能需要培育到第六或第七代,我们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这可能还需要7到10年的时间。” 荷兰瓦赫宁恩大学的分子遗传学家Richard Crooijmans将对研究结果进行检测,直到培育出的Taurus牛基因与原牛非常接近时,研究才算圆满成功。

与该研究同时进行的还有野生回归自然保护运动,该运动旨在保护人类尚未涉足的生态环境,这也意味着当成功培育出Taurus牛时,它们能够有适宜生存的环境。

知 识

上世纪二十年代时,两名德国动物园管理者、汉斯和卢斯.海克兄弟试图从欧洲野牛的后裔--家养牛中繁殖并重新饲养出欧洲野牛,他们的理论依据是:只要某物种的基因仍存在于现有某物种中,就不能称其为灭绝。他们繁殖的结果是培育出一种“再生欧洲野牛”,又叫“海克牛”、或“海克野牛”,后者只具有部分野生欧洲野牛的生理特性。

欧洲野牛的英文介绍

The European Bison ( Bison bonasus ), also known as Wisent or the European Wood Bison, is a Eurasian species of bison. It is one of two extant species of bison, alongside the American bison. European bison were hunted to extinction in the wild, with the last wild animals being shot in the Białowieża Forest (on the Poland-Belarus border) in 1919 and in the northwestern Caucasus in 1927. They have since been reintroduced from captivity into several countries in Europe, all descendants of the Białowieża or lowland European bison. They are now forest-dwelling. They have few predators (besides humans), with only scattered reports from the 19th century of wolf and bear predation. European bison were first scientifically described by Carolus Linnaeus in 1758. Some later descriptions treat the European bison as conspecific with the American bison. It is not to be confused with the aurochs, the extinct ancestor of domestic cattle.[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