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正樱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正樱虾

图片来自tfrin.gov

正樱虾(学名:Sergia lucens),是樱虾科樱虾属的一种虾,在台湾称作樱花虾,台语称花壳仔,经济价值甚高,全世界只有台湾屏东东港乡日本本州静冈县骏河湾才有出产,故常被称为国宝虾,属名贵海产,正樱虾年渔获量最高曾达到2000公吨,但经生态评估后,以每年不超过900公吨为上限,以免鱼源枯竭。

简介

在台湾与日本,正樱虾都是一种稀有的渔业资源,它的体形小,侧扁,体长4~6釐米。甲壳薄。额角短小,侧面略呈三角形,下缘斜而微曲,上缘具两齿。尾节很短,末端圆形无刺;侧缘的后半部及末缘具羽毛状。其体色粉里透红,远观如盛开中之樱花般美艳,故又称为“樱花虾”。

屏东东港三宝之一

正樱虾俗称樱花虾或花壳仔,是东港三宝之一。在东港,黑鲔鱼、樱花虾、油鱼子三种高经济渔获被合称为“东港三宝”。其加工干制品在市场上备受欢迎,根据东港鱼市场拍卖资料显示,近10年来,樱花虾每年约可为渔民带来新台币2-4亿元的收入,由于分布稀有性,在全世界只有台湾屏东的东港、日本本州静冈县骏河湾才有出产,故常被称为国宝虾,被列为屏东县东港三宝之一,因为其发光特性,又称作发光樱虾、发光正樱虾、晶莹樱虾。但台湾约有9成正樱虾都是外销日本,仅有1成内销,年渔获量最高曾达2000公吨,但经过评估后,以每年不超过900公吨为上限,以免资源枯竭无虾可捕。

特征

正樱虾成虾身长约 40 mm,全身布满 160 个左右的发光器及红色素,呈现半透明红色。台湾西南沿海的族群,栖息在水深约150米、含有大量泥沙的海底峡谷地形,成虾会每日洄游,在日落前开始上浮,并在夜间摄食磷虾浮游动物,日出后即下潜,生命周期约15个月,卵孵化后10∼12个月成熟,产卵后2∼3个月死亡,全年均会产卵。

台日共同品种

樱花虾之所以特别,在于全世界捕捞樱花虾之地-仅有台湾屏东县东港地区海域、台湾宜兰县龟山岛海域以及日本静冈县骏海湾海域三处,而且樱花虾是少数人类可以直接摄食的浮游动物之一,因此弥足珍贵。不过早期拖网业者并未重视也不了解其经济价值性,经常把捕捞上岸的樱花虾与灯笼鱼之类的下杂鱼种,混杂绞碎成鱼浆充作养殖渔业的饲料,直至日本学者大森等研究发现,并于 1988年亲自来台考察,证实台湾东港溪出海口附近所产的樱花虾与日本同种,渔民才开始正视樱花虾的珍贵性。[1]

捕捞 

渔民主要在东港渔港附近沿海的大坪、港口、孔角、大寮、三仑尾等5个海域进行捕捞,历史可回朔到1950年代,但早期仅为捕捞底漆鱼类时的混获物。1982年,日本开始以每公斤320~350台币的高价收购干燥樱花虾,因而促成东港专业捕捞樱花虾渔业的发展,1993年成立樱花虾产销班,并开始逐步制定作业规范及捕捞限制,夏季6-10月禁止捕捞,改捕捞相似种之中型毛虾以弥补空窗期。宜兰地区自1996年在龟山岛海域发现樱花虾族群后,在2005年亦制定相关规范开捕捞,以宜兰大溪渔港为主要作业地,年渔获量仅约300公吨。

赝品充斥

由于樱花虾行情看俏,加工干制品售价每台斤约新台币600至800元,利之所趋下,市面上赝品充斥。不肖加工业者以赤尾青虾猴白灯中虾刺虾等虾类,经由加工染色,仿冒是樱花虾产品出售,严重扰乱并打击正牌樱花虾市场行情。[2]

干制品辨识

台湾行政院农委会水产试验所提供国人资讯就额角、颜色、大小、斑点等四个特征区别樱花虾及目前市场中容易鱼目混珠之其他虾类,以维护国内樱花虾产业的发展,也为消费者的权益把关。

  • 额角:东方白虾台湾红虾棘尾珍刺虾都有明显较长的额角延伸出部,就算断掉也会有额角的形状。而正樱虾、东方玻璃虾、中型毛虾之额角较短,必需仔细观察才能看出。
  • 颜色:加工后正樱虾呈橘红色,东方玻璃虾与中型毛虾呈白色。不过染色后的中型毛虾则与正樱虾相近,需靠体型大小或体表斑点加以辨识。
  • 大小:正樱虾的体型较大,大多为3公分以上,平均约3.5公分。中型毛虾的体长较小,大多为2.5公分以下,平均在2公分左右。
  • 斑点:正樱虾之体表分布红色斑点,尤其以头部与尾部最为密集。染色后的中型毛虾则不具斑点,只会有染色不均的情形。

核心议题

樱花虾为台湾南部特有资源,日本商人于 1982 年来台以每公斤 320 至 350元的高价收购,东港渔民才感受到樱花虾的经济价值,并且开始有了专业性捕捞樱花虾的单拖网渔船出现。但由于奥林匹克式的竞争捕捞,反而造成产量过高、价格下跌的现象,甚至导致资源衰竭的后果。于是水试所和区渔会于 1992 年号召船主成立樱花虾产销班,并于 1994 年订定公约及管理办法,每年 6 月 1 日至10 月 31 日列为禁捕期,给予樱花虾有资源自律性回复的时间,这是社区自主管理的一个成功案例。而这个成功案例有可能可以申请“海洋管理委员会”之水产认证标章,提高产品之形象及价格。

限制捕捞

日本自1894年起便有捕捞纪录,仅在骏河湾海域开放捕捞,仅在3-6月、10-12月分两季捕捞,并对捕捞之方式做相当大的限制,渔获量在1967年曾达到8344公吨的最高纪录, 1970-1995年间每年平均渔获量约3200公吨,但自1997年后,年渔获量已降到850公吨以下。 1980年代,日本开始寻求樱花虾替代物,得知台湾东港渔港有此渔获,经日本学者大森信等人确定与日本为同种,之后陆续研究,除屏东县小琉球以及东港镇到枋山乡沿岸外、在宜兰县苏澳、龟山岛、花莲县长滨乡石梯乡新城乡台东县大武乡成功乡一带海域也有发现。 2000年,俄罗斯学者 vereshchaka 分析丹麦研究在1930~1982年采集的标本后,发现在新几内亚西北海域、婆罗洲西北海域以及菲律宾吕宋岛中西部海域也有采集纪录,正确的分布范围仍不明。

参考资料

  1. 樱花虾海洋资源永续发展课程
  2. 台湾东倘樱花虾加工干制品辨识方法水试所电子报第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