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鄉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武鄉縣位於太行山西麓,山西省東南部,長治市最北端,境界狀似橫跨太行、太岳兩山之間的「如意」。武鄉西漢置縣,有2000多年歷史。全縣總面積1610平方公里,轄9鄉5鎮1個農業開發區,328個行政村,總人口21萬,其中農業人口17.8萬[1]。
目錄
建制演變
據《水經注》,武鄉縣,以城瀕武鄉水得名。
早在新石器時代,這裡就有人類居住,據1972年石門村牛鼻灣出土文物考證,已有7800年歷史。
西周時期,稱皋狼之地。
春秋時代,屬晉。
秦代,屬上黨郡。
西漢,置涅縣,屬并州上黨郡,縣治在今故城鎮,區域包括今武鄉、榆社、左權全部及沁縣北部、祁縣東南部地區;
西晉,武帝泰始年間(公元265年~ 274年),涅縣分為三縣,即武鄉縣、 鐐陽縣和涅縣,從此始有武鄉縣之名。西晉時,武鄉縣、涅縣都屬并州上黨郡。
隋義寧元年(公元617年)武鄉縣分出榆社縣。
唐景雲元年(公元710年),恢復武鄉縣名。
五代十國時,武鄉縣先後屬後唐、後晉、後漢的潞州,後屬北漢。
宋初,武鄉縣屬河東路潞州。
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武鄉縣屬威勝郡。
金代,天會六年(公元1128年),改威勝郡為沁州, 武鄉縣屬河東南沁州。
元代,武鄉縣屬中書省晉寧路沁州。
明初,武鄉縣屬山西(省)布政司冀南道沁州。
民國十九年(1930年)裁道。
武鄉縣直屬山西省。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9月,山西省劃為七個行政區。武鄉縣屬第三行政區,行署駐沁縣。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7月,日寇侵占白晉路。同年閻錫山製造「十二月政變」。從此,武鄉縣脫離了舊山西省領導,屬太行抗日根據地第三專區(亦稱三分區)。
民國三十年(1940年)6月,日寇侵占段村。為適應對敵鬥爭形勢需要,武鄉縣分成武(鄉)東抗日縣和武西抗日縣。武東、 武西兩縣均屬冀南太行聯合辦事處三專署領導。
民國三十一年(1941年)7月起,兩縣均屬晉冀魯豫邊區太行三專區。
1945年8 月25日,段村解放。9月,武東、武西兩縣合併為武鄉縣。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武鄉縣屬長治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
1958年,長治行政區改為晉東南專區,專署仍駐長治。
1958年 11月,榆社縣和武鄉縣合併,稱武鄉縣。屬晉東南專區。
1959年7月,榆武再次分治。
1985年,撤銷晉東南地區,分設長治市和晉城市, 武鄉縣屬長治市管轄。
行政區劃
武鄉縣下轄5個鎮、9個鄉:
豐州鎮、洪水鎮、蟠龍鎮、監漳鎮、故城鎮、墨鐙鄉、韓北鄉、大有鄉、賈豁鄉、故縣鄉、上司鄉、石北鄉、湧泉鄉和分水嶺鄉。
人口民族
2011年末,全縣總人口211717人,其中城鎮人口21118人。
武鄉縣民族以漢族為主,另有回族、滿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壯族等少數民族。
地理因素
地形地貌
武鄉縣綿亘於太行、太岳兩山之間,地勢呈東西高,中間低。縣境東部地區海拔大部分在1400米以上,最高峰花兒垴達2008米。西部地區海拔在1300米左右,最高峰紫金山海拔1809米。北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山嶺多在1000-1300米之間。中部地勢比較平緩,最低處監漳灘至西川一帶海拔800米。全縣可分為石質山區,黃土丘陵區和較平川區三個不同的地形區域。
氣候特徵
武鄉縣屬溫帶大陸性氣候,一年四季分明,冬夏長,春秋短,季風強盛。冬季寒冷少雪,春季乾燥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溫和涼爽,年平均無霜期在150天左右。境內各地的地形、地勢差異較大,年降雨量分布亦明顯不均,西部地區降水偏多,東部偏少。分水嶺、故城、湧泉一帶年降雨量在580—600mm,洪水、窯灣、韓北一帶降雨量在540—580mm。
冬半年多西北風,夏半年多東南風,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總的氣候特徵是:一年四季分明,冬夏長,春秋短,季風強盛。冬季寒冷少雪,春季乾燥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溫和涼爽。各地因海拔高低不同,氣候差異較大,最熱的監漳灘,年平均氣溫均在10℃左右,最冷的花兒垴,年均氣溫只有3℃上下。
流域面積
武鄉縣境內主要河流有濁漳北源、涅河、馬牧河、昌源河、雲簇河、洪水河。按其流域歸屬分為黃河、海河兩大流域,歸汾河、漳河兩大水系。昌源河在境內流域面積為85平方公里,占全縣面積的5.3%,屬黃河流域汾河水系。其餘河流均為海河流域漳河水系,流域面積為1525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94.7%。
自然資源
武鄉縣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鐵、白雲岩、石灰石、大理石、鋁礬土、硅藻土、天然礦泉水等,其中煤炭探明儲量28.6億噸,年生產能力1095萬噸,是全國重點產煤縣之一;白雲岩探明儲量1.8億噸,是山西省金屬鎂原材料主要生產基地。武鄉地形、氣候獨特,生產綠色無公害農副產品條件優越,「老家」有機小米、「杏滿園」天然飲品供不應求。
植物資源
武鄉縣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地帶植被區,可分為東山遼東櫟及次生灌木叢類型區;西山油松及次生灌木叢類型區;中北部殘餘黃土丘陵螞蚱腿子、荊條、酸棗、白羊草灌草叢類型區。森林植被除東山一帶分布有白樺、山楊、遼東櫟天然次生林外,其餘植被均為人工林。2011年,全縣林業用地面積73763.1公頃,占國土總面積的45.64%,森林面積20753.2公頃,造林面積39600畝,森林覆蓋率24.2%武鄉縣自然資源局舉行幹部大會暨揭牌儀式[2]。
礦藏資源
武鄉縣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鐵、白雲岩、石灰石、大理石、鋁礬土、硅藻土、天然礦泉水等,其中煤炭探明儲量28.6億噸,年生產能力1100萬噸,1987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白雲岩探明儲量1.8億噸,是山西省金屬鎂原材料主要生產基地。有頁岩儲藏量1400萬噸,主要分布在湧泉、城關、石北等鄉鎮。硅藻土儲量1億多噸,占全國已探明儲量的10%。
土地資源
武鄉縣有土地2432333.8畝,其中耕地615272.5畝。林地364097.7畝、園地24898.7畝、牧草地1146.7畝;建設用地75190 畝;交通用地14303.6畝,水域面積40652.7畝,未利用土地1296771.9畝。按2001年人口計,人均占有耕地約2.9畝。
水利資源
武鄉縣多年水資源總量為13116.2萬立方米,其中:多年平均河川徑流量(地表水資源)9606.2萬立方米,可利用量為6690萬立方米,實際利用量為1046萬立方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854立方米(全省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381立方米)。
重要鐵路
太長高速公路(二廣高速公路)
經濟總值
2012年GDP66.00億元[3]。
風景名勝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洪濟院、武鄉縣大雲寺、會仙觀、武鄉真如寺、
紅色之都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總司令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等機關在這裡長期駐紮,朱德、彭德懷、左權、劉伯承、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裡長期戰鬥和生活,組織指揮了整個華北地區的抗戰。當時僅有14萬人口的小縣,就有9萬餘人參加各類抗日團體,有2萬餘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鑄就了偉大的太行精神。
建國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始終牽掛和關心武鄉老區的發展建設,老一輩領導人毛澤東、鄧小平分別題詞勉勵。
2001年以來,先後有江澤民、胡錦濤、李長春、曾慶紅、習近平、賀國強、劉雲山等7位中央政治局常委親臨武鄉視察,給老區人民以極大鼓舞和巨大動力。
2009年5月25日,習近平同志在武鄉調研指出,大力弘揚太行精神要做到「四個始終」,就是始終保持黨對人民事業的忠誠,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繫,始終保持知難而進、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始終保持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5]。
著名人物
石勒
石勒,小名匐,字世龍。西晉泰始十年(公元274年)出生於武鄉北原山下的一戶羯族人家。為後趙開國皇帝,公元330年正式稱帝。他曾統一中國北方,首次開創了與東晉王朝南北對峙的局面。後趙建平四年七月(333年)病逝,終年59歲。
程啟南
程啟南,字開之,號鳳庵,任明朝工部尚書。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出生於信義村。天啟二年(1622年),平定了聚眾劫掠的巨寇徐鴻儒。清順帝七年(1650年)十月,程啟南無疾而終,享年89歲。
魏名揚
魏名揚,1907年生於大有鄉棗煙村。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武東支部宣傳委員,為武鄉早期黨組織負責人之一。1994年6月8日,因病在太原逝世,享年87歲。
民間小吃
棗糕
棗糕已有300年的歷史,是武鄉的一種民間小吃。是民間婚喪嫁娶、生日、滿月、暖房、祝壽等事主食,也多見於集市、飯攤。
和子飯
「和子飯」也叫「和則飯」。是武鄉民間晚餐常見的一種飯食。
擦面
「擦面」也叫擦圪蚪。是武鄉民間一種普通飯食。
抿面
抿面俗稱「抿圪蚪」。是武鄉民間一種麵食吃法。其製法與「擦面」相似,所不同的是操作工具有所區別。「擦面」的擦床呈月牙形向上隆起,而「抿床」是用帶有布滿小圓孔的鐵皮釘在木架上,大小抿架與大小擦床架尺寸相同,大鍋用大抿床,一般為小抿床。「抿具」是鐵製而成或木製的狀如小鋤,上有柄把。
小米燜飯
小米的原糧為「穀子」。「小米燜飯」因米質不同而不同。
煎餅
「煎餅」是武鄉民間一種風味小吃,多見於集市個體飯攤與農家。隨着原料的不同,製作出的品種也不同,大致分為白面煎餅、高粱面煎餅、米麵煎餅與雜麵煎餅幾種。
灌腸
「灌腸」是武鄉人的夏令小吃,用蕎面製成,有清熱解毒之功能。《本草綱目》載:「降氣寬腸,除積滯,消熱腫風痛,除白濁白帶,脾積泄瀉」。
莜麵
「莜麵」的原糧「莜麥」,也稱「燕麥」、「玉麥」,這種作物已經有2500多年的種植歷史。莜麵不僅有耐飢抗寒,保腎、保肝、造血及增加免疫之作用。而且還有壯體、健腦、目清美容之功能。可提高智力、降低膽固醇,對治療糖尿病也有一定的效果。莜麵是營養豐富的食物,也有降血防癌的藥效。「莜麵」可製作十幾種花色品種供食用。「莜麵烤銠銠」是十幾個品種中的一種,是武鄉東部高寒地區百姓主要家常麵食。
谷壘
「谷壘」也是武鄉民間一種特有的風味小吃,也叫「不爛」。多見於農家,一般為午餐,屬蒸製餐食。常用土豆絲、紅薯絲、紅白蘿蔔絲、鮮豆角絲作原料。過去人們還曾用豆皮、槐花、榆錢錢、地骨皮作原料食用過。
此外還有乾麵餅子、糖三角、武鄉炒指等[6]。
視頻
武鄉縣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武鄉概況,新華網
- ↑ 武鄉縣自然資源局舉行幹部大會暨揭牌儀式,新聞網,2019-03-25
- ↑ 武鄉縣經濟社會發展步入快車道,豆丁網,2009-12-29
- ↑ 長治市文物古蹟介紹,博雅旅遊網
- ↑ 紅色武鄉別樣「 紅」,中國長治 , 2017-7-6
- ↑ 武鄉美食, 新浪博客,2013-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