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武汉工业大学

武汉工业大学

中文名称:武汉工业大学

英文名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简称:武汉理工(WUT)、

电子信息工程系、电气工程系、经济管理系

类别 工程学院、交通学院、管理学院、、

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2个、二级学科7个

创办时间 :2000年 校址:武汉

武汉工业大学”一般是指“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于2000年5月27日始建,坐落于湖北武汉市[1],由原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合并组建[2],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3],首批列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4]

该校入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武汉工业大学起源于1948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军工部工业专门学校,历经调整、合并等演进和发展,1985年更名为武汉工业大学,1998年由原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所属划转为教育部主管。武汉交通科技大学起源于1946年的国立海事职业学校,历经调整、合并等演进和发展,1993年更名为武汉交通科技大学,隶属原交通部[5]

两大基础

一、武汉建筑工程学校(一)几处源头

1、湖北省武昌高级工业学校

1898年,武昌洋务局开办湖北工艺学堂;1907年,更名为湖北工业中学堂。

1914年,更名为湖北甲种工业学校;1927年,更名为省立第二中学高级工科;1927年秋,更名为湖北省立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38年12月,更名为湖北联中巴东高工分校;1940年,更名为湖北省第一高级工业学校;1946年5月,更名为湖北省立汉阳高级工业学校。

1949年7月,更名为湖北高级职业学校;1950年7月,更名为湖北省武昌高级工业学校。

2、湖南省立长沙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02年,农务工艺学堂创办;1905年,更名为艺徒学堂;1907年,更名为湖南官立中等工业学堂。

1911年,更名为公立中等工业学校;1913年,更名为省立甲种工业学校;1922年,更名为省立工业学校;1931年5月,更名为湖南省立长沙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38年,更名为省立第一临时中学高职部;1946年,更名为湖南省立长沙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3、省立楚怡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09年,湖南省陈润霖设立私立楚怡工艺学堂。

1911年,更名为私立楚怡中等工业学校;1913年,更名为私立楚怡甲种工业学校;1931年5月,更名为湖南私立楚怡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38年,改为湖南私立楚怡中等高中部工科;1946年,更名为湖南私立楚怡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51年,更名为省立楚怡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4、河南省郑州工业学校

1933年,河南省立郑县工业职业学校创办;1946年,更名为河南省立郑县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48年,更名为郑州市高级工业学校。

1951年,更名为河南省郑州工业学校。

5、长沙市政建设工程学校

1934年,私立公输高级土木科职业学校成立,校址在长沙宝南街。

1951年,更名为长沙市政建设工程学校。

6、武汉土木工程学校

1951年,武汉市人民政府改私立震旦中学为武汉土木工程学校。

(二)合并调整

武汉工业大学

中文名称:武汉工业大学

1951年,湖南省立长沙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省立楚怡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省立新化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省立湘乡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染织料、私立文艺中学合并为湖南高级工业学校。

1952年8月,武昌高级工业学校、湖南高级工业学校、河南省郑州工业学校、湘乡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四校的土木科与武汉土木工程学校、长沙市政建设工程学校的整体于江西庐山合并成立中南建筑工程学校。校址选定武昌马房山,隶属中南军政委员会建筑工程部。

1953年9月23日,中南建筑工程局、长江水利委员会和中南高教局决定将珠江水利学校土木科合并至中南建筑工程学校。

1954年5月,中南建筑工程学校改由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直接领导,更名为中央人民 政府建筑工程部武昌建筑工程学校。

1956年6月2日,武昌建筑工程学校设置夜校部,同时在汉口建立分校。

1958年5月28日,建筑工程部决定以武昌建筑工程学校为基础建立建筑工程部武昌建筑工程专科学校;同时决定,将重庆建筑工程学校的钢结构制造与安装专业和张家口建筑工程学校的供热与通风、钢筋混凝土结构制造与装备专业迁并到武昌建筑工程专科学校。同年9月,学校又更名为建筑工程部武汉建筑工程专科学校;12月31日,经建筑工程部批准,学校由专科升为本科,校名为武汉建筑工业学院。

1960年1月11日,武汉建筑工业学院更名为武汉城市建设工程学院。6月2日,建筑工程部将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列为部属重点院校之一。

1961年9月,根据建筑工程部的指示,给水排水设计院中南分院所办武汉给水排水专科学校并入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1963年8月1日,建筑工程部通知学院:经与教育部研究,决定自1963—1964学年起,将学院中专部名称改为建筑工程部武汉建筑工程学校,大学部在学生未毕业前,仍保留武汉城市建设学院的名称,学生毕业后即行撤销。

1965年1月,武汉建筑工程学校校名正式启用,仍直属建筑工程部领导。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学校停课闹革命,并停止招生。

1969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部军事管制委员会决定将武汉建筑工程学校下放给一零二工程指挥部革命委员会领导。

二、北京建筑工业学院

(一)几处源头

1、东北兵工专—沈阳建筑机械学校

1948年4月,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军区军工部党委决定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军工部工业专门学校(简称东北军工专),东北军区军工部部长何长工任名誉校长,赵品三任校长兼书记。同年8月,在吉林省敦化县开始建校,后校址迁至哈尔滨市沙曼屯。

1949年春节后,学校迁至沈阳市文官屯。12月,东北军工专改名为沈阳兵工学院。


1950年6月,学校改名为军工局工业专门学校;同年暑期,学校改为高职性质的东北兵工学校。10月,根据东北工业部指示,学校扩充为正规大学性质的东北兵工专门学校(简称东北兵工专),设兵器工程弹药工程和火药工程3个系。

1952年11月,学校由隶属中央兵工总局改由中央人民政府第二机械工业部领导。

1953年2月25日,第二机械工业部通知东北兵工专门学校于该年2月底结束,兵器工业专业教师及二年级学生全体调人北京工业学院,从3月1日起在沈阳原校址另行组建“第二机械工业部土木建筑技术学校”。9月3日,学校改名为东北建筑工程学校。10月1日,东北建筑工程学校由第二机械工业部划归中央建筑工程部,由东北建筑工程局领导。

1954年,哈尔滨市工业学校与东北建筑工程学校合并,于1月重新在沈阳市沈河区南湖南塔街选址重新建校;4月,东北建筑工程学校改名为“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沈阳建筑工程学校”。

1955年5月6日,学校更名为“建筑工程部沈阳建筑工程学校",学制改为4年。

1956年7月17日,学校改名为“建筑工程部沈阳建筑机械学校”。

2、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校

1951年初,沈阳建筑材料高级职业学校在沈阳市大东区毛君屯设址建校,学校隶属东北人民政府重工业部。同年暑期后,学校转属中央重工业部建筑材料工业管理局,校址迁至沈阳市皇姑区重义街北一巷5号,并改校名为“重工业部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校”。

1956年6月1日,学校改属中央人民政府建筑材料工业部,校名同时改为“建筑材料工业部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校”。

3、沈阳计划经济学校

1955年,东北工程管理总局第二干部学校成立,校址设在沈阳市皇姑区黑龙江街一段2号。

1956年8月,建筑工程部接管东北工程管理总局第二干部学校。8月25日,高等教育部批准建筑工程部开办沈阳计划经济学校,以第二干部学校为基础建立,校址在沈阳市皇姑区岐山路。

4、北京建筑工业学院

1955年,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华北工程管理局干部学校(后更名为建筑工程部华北干部学校)成立。

1956年,建筑工程部高级干部学校成立。

1957年,建筑工程部华北干部学校、建筑工程部高级干部学校合并,校名仍为建筑工程部高级干部学校,校址在北京市东直门外十字街。

1958年8月28日,建筑工程部向中宣部和教育部报告备案,决定将建筑工程部高级干部学校改建为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并将天津文化干校、北京建筑机械学校和北京业余建筑工程学院划归该院,作为该院的附校。同年9月1日,北京建筑工业学院正式成立,校址设在北京西直门,张君任党委书记兼院长,有教职工210人,其中教师70人。

武汉工业大学

中文名称:武汉工业大学

(二)合并调整

   1958年5月,建筑工程部决定创办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同年8月,沈阳建筑机械学校、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校和沈阳计划经济学校在沈阳市南湖合并组建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院。

1959年,建筑工程部党组决定将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和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院作为“一盘棋”进行统筹安排,作出了《关于京—沈两学院统筹安排的决定》。同年,两院招收的本科新生和1958年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招收的本科生集中到北京上课。

1960年,北京勘察院水文地质专科学校并入北京建筑工业学院。

1961年,建筑工程部党组决定停办北京硅酸盐工业学院,将其3年制专科学生转入北京建筑工业学院。

1962年,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停止招生1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开始听课闹革命,停止招生。

1969年,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本科整体并入北京建筑工业学院;10月,因林彪“一号令”,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将战备搬迁点选定在湖南常德601矿;11月学校完成搬迁任务。[1]

合并组建

  1971年7月13日,国家基本建设革命委员会通知湖北省革命委员会,确定将北京建筑工业学院迁往武汉,与武汉建筑工程学校合并,改为湖北建筑工业学院,并下放湖北省领导。10月21日,学校搬迁合并工作完成。

1972年1月,湖北建筑工业学院革委会成立。12月,中共湖北建筑工业学院临时党委成立。

1978年,湖北建筑工业学院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学校领导体制改由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和湖北省双重领导,以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为主。同年5月,更名为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

1981年,国务院批准增设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其建校基础为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的有关专业。

1985年,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更名为武汉工业大学。

1996年9月6日,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同建设武汉工业大学协议书。11月,学校通过“211工程”“211工程”部门预审。

武汉理工大学发展 1998年10月,划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

两大基础 一、武汉水运工程学院

  1945年7月,国民政府教育部任命刘开坤负责筹办海事职业学校。8月,日本投降,抗战胜利,国民政府教育部放弃在重庆建校的计划。9月,刘开坤率筹备组从重庆抵达武汉,觅得武昌下新河德商亭德利洋行旧址一所作为校址。


1946年1月1日,国立海事职业学校举行开学典礼。

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国立海事职业学校由武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交通接管部接管。同年,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决定创办交通学院,归中原临时人民政府交通部领导;8月,中原临时人民政府交通部决定国立海事职业学校与交通学院合并。

1950年2月,中原临时人民政府撤销,学院改属中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领导。

1951年1月,学院归属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领导;7月,学院更名为武汉交通学院,校址由汉口迁至武昌下新河。

1952年,学校更名为武汉河运学院。从1952年开始,学院原有规模和专业设置均有缩减,造船专业及学生35人调入上海交通大学,公路工程及学生40人、自动车专业及学生32人调入南昌大学,桥梁专修科33人调入广州中山大学工学院。

1957年1月,学校更名为武汉水运工程学院。

1963年8月,交通部对部属高等院校进行专业调整,学院港口电气化专业师生调往大连海运学院、水运经济专业师生调往上海海运学院、水工建筑专业师生调往重庆交通学院、河船驾驶、轮机管理等专业停办。同时,大连海运学院造船专业和船舶内燃机专业师生、上海海运学院船机专业师生调入学院。

1965年8月,大连海运学院船机修造专业师生和上海海运学院起重运输机械专业师生调入学院。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学校党政机关瘫痪、学院秩序混乱。

1967年10月,“院革命委员会”宣告成立。

1968年11月,“工宣队”进驻学院,宣布接管学院领导权。

1970年2月,中央财政部、交通部军管委将学院下放给湖北省革命委员会领导。

二、武汉河运专科学校

  1945年8月前后,原国民党广东省政府开始酝酿建立一所高级航海职业学校,校址设在广东省汕头市,校名定为“广东省潮汕高级商船职业学校”,10月开始招生,隶属于广东省教育厅。

1949年10月24日,汕头解放,汕头军管会接管了学校,校名改为广东省立潮汕高级商船技术学校。

1952年,原中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将广东省立潮汕高级商船技术学校交由长江航务管理局接办,校名改为长江航务学校。

1953年、1954年,广东汕尾水产学校轮机车、哈尔滨河运学校报务训练班先后调入学校。

1954年,教育部同意,学校隶属交通部直接领导,学校改名为交通部武汉河运学校。

1955年1月,学校师生由广东汕头迁入武汉市武昌区三层楼新校址。

1958年6月27日,交通部将学校下放到湖北省管理,更名为湖北省河运学校。

1960年9月至1961年春,学校奉命迁校沙洋。1961年初,奉湖北省委指示,迁校工作停止,已经迁到沙洋的师生一律迁回武汉。

1965年6月22日,交通部决定将学校交由长江航运公司领导,随即决定水运管理专业交武汉港职业学校接办;7月22日,交通部同意长江航运技术学校与武汉河运学校合并,校址设在原武汉河运学校,校名仍为武汉河运学校。

1966年6月,在“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形势下,学校全面停课,停止招生。8月下旬,学校形势陷入极度混乱之中。在此期间,原长航技校师生员工在组织瘫痪的情况下,自行脱离学校,搬回原校址挂“红色海员学校”的牌子,两校从此分开。

1968年4月,“院革命委员会”成立。

1972年,学校开始恢复招生,各专业教学逐渐恢复。

1978年,学校改办高等专科学校,更名为武汉河运专科学校,实习交通部和湖北省双重领导,以交通部为主的领导体制。

合并组建

  1992年7月,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武汉河运专科学校合并,沿用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校名;同时,学院广州航海分部独立建制,改名为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

1993年11月,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更名为武汉交通科技大学。

武汉汽车工业大学

1958年6月25日,为了适应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需要和满足武汉地方工业建设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中共武汉市委决定创办武汉工学院。经过反复调查,确定将武昌马房山武汉师范学院分部(原湖北师范专科学校))作为校址。

1959年4月,化工系并入到湖北化工学院。

1960年6月,武汉工学院的领导关系归到武汉市机电局领导。同年,武汉市机电局研究所迁往马房山,划归武汉工学院;武汉无线电学校也划归武汉工学院领导。

1961年9月,湖北省和武汉市决定将湖北化工学院、武汉工学院、湖北工学院(本科部分)合并,名为武汉工学院,归属武汉市领导。

1963年,农业机械工业部接管武汉工学院,本科改为五年制。

1964年5月,内蒙古工学院汽车拖拉机专业撤销,三年级36名学生转入武汉工学院汽车拖拉机专业。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闹革命。

1967年11月14日,“院革命委员会”成立。

1968年11月18日,“工宣队”进驻学院,领导学院,实行军事管制。

1969年10月,第八机械工业部通知:将武汉工学院下放给湖北省革委会领导。

1971年12月,湖北省农业机械工业专科学校与武汉工学院合并,成立湖北农业机械学院。

1973年5月,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从湖北农业机械学院分出。

1977年,学校恢复招收四年制本科生。

1978年,湖北农业机械学院由湖北省领导转为由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

1979年,国务院重新成立农业机械工业部,学校划归农业机械工业部领导。同年4月,农业机械工业部通知:回复武汉工学院校名。

1981年11月,学校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2年,学校转为机械工业部领导。

1983年9月,学校隶属关系改为由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与湖北省双重领导,以中汽总公司为主。12月,农机专业调整给湖北工学院。

1985年10月,武汉工学院更名为武汉工业技术大学。同年12月,校名恢复为武汉工学院。

1990年10月,学校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5年,学校更名为武汉汽车工业大学。

1996年5月,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与武汉市政府共建武汉汽车工业大学。

合并发展

  2000年5月27日,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武汉理工大学,隶属教育部。

2006年,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3]

2008年,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同年,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2010年6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5]8月,学校与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签约共建“985工程”绿色建材与新材料科技创新平台。

2013年1月,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7]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6年,成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教育部共建高校。

2017年9月,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018年3月,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1月,入选第一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2019年7月,入选第二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2020年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 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

目录

办学规模

院系设置

  截至2019年11月,学校设有25个学院(部)、本科专业91个。

学院(部) 专业 学科门类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工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工学 材料物理 工学 材料化学 工学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工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工学 复合材料与工程 工学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工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化示范学院 ------- ------- 交通学院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工学 交通运输 工学 交通工程 工学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工学 船舶与海洋工程 工学 管理学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管理学 市场营销 管理学 财务管理 管理学 人力资源管理 管理学 工商管理 管理学 会计学 管理学 公共事业管理 管理学 劳动与社会保障 管理学 机电工程学院 工业工程 管理学 机械工程 工学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工学 测控技术与仪器 工学 包装工程 工学 智能制造工程 工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船舶) 工学 油气储运工程 工学 轮机工程 工学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土木工程 工学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工学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工学 工程管理 管理学 建筑学 工学 城乡规划 工学 汽车工程学院 车辆工程 工学 汽车服务工程 工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车辆) 工学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理学 地理信息科学 理学 环境工程 工学 环境科学 工学 采矿工程 工学 安全工程 工学 矿物加工工程 工学 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 工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工学 通信工程 工学 信息工程 工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工学 软件工程 工学 物联网工程 工学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工学 人工智能 工学 自动化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工学 自动化 工学 航运学院 航海技术 工学 海事管理 管理学 物流工程学院 物流管理 管理学 物流工程 管理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工学 理学院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工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工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理学 统计学 理学 工程力学 工学 化学化工与生命科学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 工学 制药工程 工学 应用化学 理学 生物制药 工学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 理学 生物技术 理学 经济学院 经济学 经济学 金融学 经济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经济学 电子商务 管理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 动画 艺术学 艺术设计学 艺术学 视觉传达设计 艺术学 环境设计 艺术学 产品设计 艺术学 工业设计 工学 外国语学院 英语 文学 法语 文学 日语 文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文法学院 广告学 文学 编辑出版学 文学 法学 法学 教育技术学 教育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 社会工作 法学 思想政治教育 法学 汉语国际教育 文学[13] 艾克斯马赛学院[14] 生物技术(中法合作办学) 理学 制药工程(中法合作办学) 工学 国际教育学院 ------- ------- 创业学院 ------- ------- 体育部 ------- -------[15] 学科建设 流动站 截至2019年4月,学校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12]

序号 流动站名称 设站单位 1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硅酸盐材料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化学化工与生命科学学院 2 船舶与海洋工程 交通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3 力学 理学院 交通学院 4 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学院 5 机械工程 机电工程学院 物流工程学院 汽车学院 6 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理学院

  道路桥梁与结构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7 交通运输工程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 航运学院 智能交通中心 自动化学院 8 矿业工程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9 信息与通信工程 信息工程学院 光纤中心 10 设计学(原艺术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 11 马克思主义理论 思政部 文法学院 政治与行政学院 12 环境科学与工程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13 工商管理 管理学院 14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汽车学院 15 安全科学与工程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智能交通中心 16 艺术学理论 艺术与设计学院 17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学科点 截至2019年4月,学校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6个;有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矿业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艺术学理论、设计学、应用经济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工商管理、仪器科学与技术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矿业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软件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体育学、中国史、电气工程、公共管理、地理学、系统科学、水利工程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工程、应用统计、药学、建筑学、金融、美术、会计、资产评估、国际商务、公共管理、翻译、新闻与传播、社会工作、艺术设计等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生物医学工程、材料工程、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工业工程、动力工程、交通运输工程、 船舶与海洋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矿业工程、安全工程、环境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电气工程、控制工程、机械工程、物流工程、化学工程、工业设计工程、车辆工程、英语笔译、英语口译等[17][18]

重点学科 截至2019年4月,学校拥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2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湖北省重点学科24个。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

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

国家重点二级学科:材料学、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轮机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水声工程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矿物加工工程

湖北省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新闻传播学、物理学、化学、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矿业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设计学[20]

学科评估 截至2019年4月,材料学科、工程学科和化学学科进入世界ESI学科排名的前5‰。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2017年) 一级学科代码 一级学科名称 评估结果 位次百分位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A+ 前2%或前2名 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 B+ 10%~20% 0802 机械工程 B+ 10%~20% 0823 交通运输工程 B+ 10%~20% 1305 设计学 B+ 10%~20% 0202 应用经济学 B 20%~30%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 B 20%~30%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B 20%~30% 0814 土木工程 B 20%~30% 0830 环境科学与工程 B 20%~30%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B 20%~30% 0801 力学 B- 30%~40% 0819 矿业工程 B- 30%~40% 0824 船舶与海洋工程 B- 30%~40% 0835 软件工程 B- 30%~40% 0837 安全科学与工程 B- 30%~40% 1202 工商管理 B- 30%~40% 1301 艺术学理论 B- 30%~40% 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C+ 40%~50% 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 C+ 40%~50% 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 C+ 40%~50% 0804 仪器科学与技术 C 50%~60% 0301 法学 C- 60%~70% 0809 电子科学与技术 C- 60%~70% 0833 城乡规划学 C- 60%~70%[22] 师资力量

 截至2019年4月,学校共有教职工5407人,其中专任教师325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1人,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1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面向全球聘任的战略科学家30人,国家“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万人计划”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20人,湖北省高端人才引领培养计划6人,湖北省“楚天学者”136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1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37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湖北省教学团队9个。[21][19]

类别 名录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职) 张清杰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职) 余永富、姜德生、张联盟、严新平 欧洲科学院院士 苏宝连 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 程一兵 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 Tatsuki Ohji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周祖德 国家“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 张清杰、赵修建 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刘泉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傅正义、赵修建、余家国、华林、曹学强、孙涛垒、麦立强 国家教学名师 刘泉、张联盟、谢峻林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孙海虹、傅正义、张联盟、胡曙光、赵修建、华林、余家国、陈文、官建国、孙涛垒、麦立强 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朱喆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高孝洪、陈定方、王呈方、陈诚书、杨永谦 全国优秀教师 姜德生、李卓球、吴传生[23] 湖北名师 郭丽萍、张小柔、刘泉、谢峻林、吴传生、魏纪林、陈汗青、许之所、徐晓英、王玉杰、朱哲、颜伏伍、谭颖 国家级教学团队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张联盟,2007) 通信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刘泉,2008年) 轮机工程专业教学团队(严新平,2008年) 无机非金属材料实验课程教学团队(谢峻林,2009年) 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团队(陈汗青,2010年) 湖北省教学团队 通信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刘泉,2008年) 轮机工程专业教学团队(严新平,2008年) 国家工科基础化学教学基地教学团队(郭丽萍,2008年) 材料类专业实验教学团队(谢峻林,2009年) 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团队(陈汗青,2009年)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江征风,2009年) 爆破工程课程教学团队(王玉杰,2010年)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夏江敬,2010年) 经济数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吴传生,2010年)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19年4月,学校拥有国家特色专业15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8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2个,有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7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3个、国家国际化示范学院1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4个、湖北高校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5个、湖北省实习实训基地2个;入选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1]2019年12月,学校18个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专业入选首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5]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船舶与海洋工程、车辆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轮机工程、土木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航海技术、物流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工商管理、动画、产品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安全工程[25]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机械工程、软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程力学、电子商务[25]

国家特色专业:车辆工程、通信工程、物流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工程力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矿物加工工程、轮机工程、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画、工业设计、国际经济与贸易、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物联网工程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车辆工程、通信工程、物流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工程力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矿物加工工程、轮机工程、土木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包装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复合材料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海事管理、航海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汽车服务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软件工程、制药工程、自动化


校园风景(11) 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车辆工程、通信工程、物流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物联网工程、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工科化学教学基地、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电工程实验实训中心、船舶运输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水陆运输实验实践教学中心

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国家工科化学教学基地

国家国际化示范学院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材料科学与工程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基于科技文化特色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模式创新实验区、基于职业发展教育的全程化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创新实验区、行业背景下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实验教学示范实验中心、力学实验教学示范实验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实验教学示范实验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实验中心、机电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船舶运输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艺术设计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汽车学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土木建筑学科实验教学中心、资源与环境实验教学中心、英语语言学习中心[24]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省级实习实训基地 序号 牵头学院 依托企业 基地级别 批准时间 1 材料学院 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 国家级 2011 2 交通学院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第一公路工程局 国家级 2012 3 机电学院 荆州恒隆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国家级 2012 4 机电学院 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国家级 2012 5 能动学院 安庆中船柴油机有限公司 国家级 2012 6 土建学院 中建三局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国家级 2012 7 汽车学院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国家级 2011 8 信息学院 武汉中原电子集团有限公司 国家级 2012 9 计算机学院 北京中软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国家级 2012 10 物流学院 中铁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国家级 2011 11 物流学院 卫华集团有限公司 国家级 2012 12 化工学院 武汉健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国家级 2012 13 化工学院 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国家级 2012 14 汽车学院 东风汽车实习实训基地 省级示范 2012 15 机电学院 华新水泥实习实训基地 省级示范 2013 16 土建学院 中交第二航局实习实训基地 省级示范 2014 17 自动化学院 同力机电实习实训基地 省级示范 2015 18 汽车学院 三环集团实习实训基地 省级示范 2016 19 信息学院 中国移动湖北实习实训基地 省级 2012 20 资环学院 东西湖自来水公司实习实训基地 省级 2016[27] 国家级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批准时间 国家级精品课程 无机化学 2010年 金属工艺学 2009年 设计美学 2009年 知识产权法学 2009年 材料工程基础 2008年 英语语言学 2008年 测试技术 2008年 数字信号处理 2008年 船舶建造工艺学 2008年 爆破工程 2008年 船舶辅机 2007年 无机非金属材料实验 2006年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2006年 经济数学 2006年 信号与系统 2006年 材料科学基础 2005年 设计概论 2005年 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太极拳文化与功法习练 2017.12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 2017.12 数字电路01密码的奥秘 2017.12 传感与检测技术 2017.12 C编程方法学 2017.12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数字信号处理 2013 爆破工程 2013 信号与系统 2013 材料工程基础 2013 材料科学基础 2013 测试技术 2013 船舶辅机 2013 船舶建造工艺学 2013 金属工艺学 2013 经济数学 2013 毛概 2013 设计概论 2013 设计美学导论 2013 无机非金属材料实验 2013 无机化学 2013 英语语言学 2013 知识产权法 2013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改变世界的电子支付(1~10讲) 2013.5 中华船文化(1~8讲) 2013.5 数学与经济 2014.1 走进材料世界 2014.1 庄子的人生智慧(1-5) 2014.4 太极拳文化与功法习练 2016.2 现代生活中的信号处理技术 2016.2 人·车·社会 2015.4[24] 学生成绩 截至2019年4月,学校近年来有2人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5人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人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4人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称号,7人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

2018年,学校大学生参加竞赛获省部级以上奖项740项(其中国家级奖463项)。

教学成果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在近三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

综合排名:

2020年7月,2020年瑞路中国大学百强榜发布,大学位列第47位。

教学成果获奖项目(部分) 项目名称 获奖级别 届次 依托区域优势,高校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第六届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第六届 经济数学课程体系革新与立体化教材建设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第六届 面向行业需求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实践教学研究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第六届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与实践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第六届 面向行业的物流工程专业综合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4 材料科学与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4 材料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多元协同培养机制创新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8 行业特色高校“多元协同”“三级链接”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8

科学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19年4月,学校拥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基地40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4个;建有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机构230余个,获批建立了学科创新引智基地5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截至2018年4月,有校级科研基地87个。

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个、湖北省创新群体19个。

政府批建科研基地一览表 类型 名称 国家重点实验室 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 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材料复合新技术与新材料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材料复合新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 环境友好建筑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智能航运与海事安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特种功能材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高性能舰船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港口物流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绿色建筑材料及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水路公路交通安全控制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 港口装卸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 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 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 数字舞台设计与服务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数字制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道路桥梁与结构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燃料电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矿物资源加工与环境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宽带无线通信与传感器网络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现代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内河航运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交通物联网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新材料力学理论与应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北省生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北省中药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北省数字出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北省特种玻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北省射频微波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北省公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北省绿色智能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北省新能源动力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北省磁悬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北省生态道路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北省新能源与智能网联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北省环境友好型建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北省材料绿色精密成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北省电子商务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绿色智能江海直达船舶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 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安全预警与应急联动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内河智能航运交通运输行业协同创新平台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材料复合新技术与先进功能材料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高性能船舶关键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功能薄膜新材料的先进制备技术及工程应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新能源汽车科学与关键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环境友好建筑材料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湖北省产品创新管理研究中心 湖北省危机与灾害应急管理研究中心 湖北省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湖北省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 其它科研基地 湖北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生产性保护研究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空军武汉理工大学空防工程防护技术研究院 湖北省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32] 学校批建科研基地一览表 新材料研究所 城镇供水与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 光纤传感技术研究中心 交通发展研究中心 硅酸盐工程中心 高机动特种车辆技术研究中心 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中心 科技文化研究中心 摩擦学研究所 金融创新与金融工程研究中心 汽车研究所 企业管理研究中心 材料保护研究所 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软科学研究中心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 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 工业遗产与文化研究中心 发动机排放检测中心 化学与功能材料研究中心 创新设计与快速制造工程研究中心 射频与微波技术研究中心 电动汽车研究院 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 物流工程研究中心 体育科学研究所 建材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 高温高压物理与新材料研究中心 数字城市研究中心 工程结构与新材料力学研究中心 国际玻璃研究中心 绿色船舶与海工装备技术研究中心 港口机械检测实验室 道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数字制造研究中心 动画与公共艺术研究中心 船舶动力运用技术实验室 对外开放与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 教育经济与发展研究中心 创新设计中心 微系统研究中心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中心 设计艺术研究中心 长江航运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武汉氢能源与燃料电池研究发展中心 先进材料制造装备与技术研究院 道路桥梁与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印刷光电子“产学研”研究中心 中国应急管理研究中心 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中心 汽车创新设计工程研究中心 重大疾病与健康研究中心 汽车服务工程研究中心 海绵城市研究中心 科教创新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智能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心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研究中心 实验动物中心 造船史研究中心 纳微结构研究中心 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 交通大数据研究院 大飞机复合材料结构与光纤传感监测技术研究中心 数学科学研究中心 玻璃钢复合材料结构检测实验室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 内河航运技术研究中心 邮轮游艇设计研究院 绿色建筑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精细化工研究中心 特种功能材料研究中心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研究中心 高性能舰船技术研究中心 智能网联汽车研究中心 建筑与城市研究中心 智能系统与机器人研究所 电子商务与智能服务研究中心 汽车轻量化技术研究中心 数字传播工程研究中心 法国研究中心 国防工程防护技术研究院 教育立法研究中心 物联网技术研究中心 无障碍标准化立法研究与服务中心 新能源检测与控制研究中心 先进材料与器件飞秒光制造中心 建模仿真与智能控制研究中心 -----------[33] 科研人才团队 类型 名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 功能复合材料新结构创制与制备科学基础 湖北省创新群体 新型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的结构与特性的研究 多层次复合结构形成原理与制备新技术 重大地下交通工程混凝土劣化机理及其耐久性设计 高性能绿色氧化锡陶瓷电极材料的制备技术研究 多元废弃物再生建筑材料的设计与制备研究 纳米光催化新材料的仿生制备及其在环境和能源中的应用 基于光催化和多相催化耦合的汽车尾气净化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 高性能轴承环轧制微观组织演化与控制研究 基于船岸信息一体化的船舶动力系统故障预测与能效提升的理... 玻璃制造过程节能减排的基础研究 石墨烯半导体复合光催化材料 超宽频吸波超材料和柔性光子链的构建与应用基础研究 面向氢能源安全的光电敏感材料和新型光纤传感器关键技术研究 功能薄膜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调控 柔性、灵敏、智能电子皮肤的构筑与性能 有色金属尾矿资源化利用及安全监测关键技术研究 工程结构振动的智能控制 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 智能终端基础软件老化测试与重生关键技术

科研成果

2010年至2019年4月,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奖励15项。

截至2018年4月,“十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省部级科技项目4525项,累计到校科研经费83.47亿元(其中2017年度7.674亿元);获各类科技成果奖励940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34项、省部级科技奖励624项;SCI/SCIE收录论文7190篇,EI收录论文8149篇。

学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获奖时间 奖励名称 项目名称 奖励等级 2019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 高效纳米线储能材料与器件的制备科学和输运调控机制 二等奖 2019年 国家技术发明奖 大容量低损耗阵列光纤光栅动态制备关键技术与应用 二等奖 2019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 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参与完成) 特等奖[35] 2018年 国家技术发明奖 高精度高强度中厚板结构件复合精冲成形技术与装备 二等奖 2018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 光电显示用高均匀超净面玻璃基板关键技术与设备开发及产业化 一等奖 2018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 一维氧化锌的界面调控及其应用基础研究 二等奖 2017年 国家技术发明奖 基于页岩钒行业全过程污染防治的短流程清洁生产关键技术 二等奖[36] 2017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 超大规模微细粒复杂难选红磁混合铁矿选矿技术开发及工业化应用 二等奖 2016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 国家内河高等级航道通航运行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 二等奖 2016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 水泥窑高效生态化协同处置固体废弃物成套技术与应用 二等奖[37] 2014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 高性能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制备与微结构调控 二等奖 2014年 国家技术发明奖 高性能热电材料快速制备与高效器件集成制造新技术及应用 二等奖 2014年 国家技术发明奖 大跨度漂浮型铁路斜拉桥列车制动响应智能控制新技术 二等奖 2013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 宽温、宽频高模量压电阻尼复合材料成套制备技术及其典型工程应用 二等奖 2013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 热电材料的多尺度微观结构调控与性能优化 二等奖 2012年 国家技术发明奖 结构/功能复合化新型导电陶瓷的设计、成套制备技术与应用 二等奖 2012年 国家技术发明奖 船舶动力装置磨损状态在线监测与远程故障诊断技术及应用 二等奖 2012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 沥青路面状态设计法与结构性能提升技术及工程应用 二等奖 2011年 国家技术发明奖 连续梯度材料的共沉降可控制备新技术及其在动高压领域的应用 二等奖 2011年 国家技术发明奖 管磨开流选粉节能技术及其水泥绿色制成应用 二等奖 2011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 环类零件精密轧制关键技术与装备 二等奖 2010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 造船重大装备机械手肋骨冷弯机的创新与应用 二等奖 2010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 含钒页岩高效提取在线循环资源化新技术及工业应用 二等奖 2010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 骨外科用生物降解复合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及商品化开发应用 二等奖 2010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 钢管高强混凝土膨胀控制与制备技术及其在大跨度结构的应用 二等奖 2009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 水泥低环境负荷化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 二等奖 2009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 受污染水体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二等奖 2007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 含铁渣尘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开发与工业应用 二等奖 2007年 国家技术发明奖 光纤光栅感温火灾报警技术与系统 二等奖 2005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 汽车摩托车齿轮类零件冷摆辗精密成形关键技术及应用 二等奖 2004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 混凝土耐久性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 二等奖 2004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 光纤光栅传感系统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二等奖 2004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 鞍山贫赤(磁)铁矿选矿新工艺、新药剂与新设备研究及工业应用 二等奖 2003年 国家技术发明奖 水泥回转窑动态检测和调整技术 二等奖 2002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五类光纤传感敏感材料制备与加工规模化生产技术及其应用 二等奖 2001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 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及其工程应用开发 二等奖[38]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有4座图书馆,共有纸本文献351.2万册(生均54.57册)、各类中外文数据库大库79个(子库266个),有电子图书7691498册,2017年文献购置费2828.12万元,新增纸本图书117298册、电子图书93817册。各学院(部)建有图书分馆(资料室),与图书馆共同组成了图书馆系统。

学术期刊 刊名 收录情况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INSPEC、PЖ(AJ)、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人大复印资料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A:SSD、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中国高校信息网、龙源期刊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超星图书馆等数据库、台湾华艺数位艺术中文电子期刊服务全文收录数据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扩展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Elsevier Scopus、CSA、INSPEC、BMT、PЖ(AJ)、Ulrich P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 SCI、SA、CA、CBST、PЖ(AJ)、JICST、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CA)、SA、AJ、CSA、JST、RSC、Scopus、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交通信息与安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终身教育学术研究数据库总库 《交通企业管理》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 《交通科技》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资源数字化期刊网 《建材世界》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 《高校图书情报论坛》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高教发展与评估》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台湾华艺中文电子期刊服务、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核心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 《港口装卸》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1996)、中国期刊网数据库 《船海工程》 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 《爆破》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数字制造科学》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 《设计艺术研究》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

合作交流

截至2019年4月,学校与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荷兰等国家的19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人才培养和科技合作关系,聘请了300余名中国以外的学者担任学校战略科学家、客座和名誉教授。2009年以来,先后与美国、英国、意大利、荷兰、日本的著名高校建立了16个国际合作研究平台,包括武汉理工大学—密歇根大学新能源材料技术联合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南安普顿大学高性能船舶技术联合中心、武汉理工大学-赛默飞世尔科技联合实验室等。

2016年,学校与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合作建立的首个海外校区正式运行。

2018年,学校与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合作成立武汉理工大学艾克斯马赛学院。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校徽

学校校徽包括校标和徽章。

武汉理工大学校标为圆形图案,校标上部自左而右环绕中文校名标准全称,下部自左而右环绕英文校名标准全称,中间主体由三部分组成,表示三校合并在一起合作和并进,形似帆船在海上乘风破浪,喻意武汉理工不畏艰难,开拓进取,同时也是“理工”拼音的前两个字母的大写。[40]

徽章为教职工和学生佩戴的题有校名的长方形证章,确定时间为2008年1月。


徽章

校旗 学校校旗旗面为红色,校名字体为黄色,校名位于校旗中间区域。

精神文化

大学理想和核心价值追求 建设让人民满意、让世人仰慕的优秀大学。

大学精神、校训 厚德博学,追求卓越

学校坚持以道德精神和学术创新引领大学教育和大学发展,厚德载物,博学笃行,引领大学止于至善之道;不断追求卓越,把学校建设和发展不断推向新的历史高度,朝着崇高的大学理想不懈奋斗,铸就学校的大学精神。

校歌 《卓越之歌》集体词吕远曲长江滨,南湖畔,理工筑梦想;薪火传,源流长,育人谱华章。重诚信,敢担当,青春志图强;求真知,勇开创,学术书荣光。英才辈出,桃李芬芳;骏马驰骋,鲲鹏傲翔。厚德博学,国之栋梁;追求卓越,世人景仰。

文化活动

截至2012年9月,学校开展了大学生“金秋艺术节”、“创新杯”科技文化节、“社团文化节”、“求索杯”大学生综合知识竞赛、“世纪杯”大学生辩论赛、“理工大讲堂”、“闻贤讲坛”、“研究生科技节”等活动,各学院也开展了诸如“航海文化节”、“汽车文化节”、“外语节”等文化活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先后荣获教育部“一等奖”和湖北省“特等奖”;2017年第十七届“创新杯”科技文化节收到学生参赛作品800余项,相关科技类社团活动150余场次。

学校大学生艺术团曾先后赴法国、俄罗斯、韩国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连续两届在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艺术节”展演中荣获二等奖,2015年2月作为湖北省代表参加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节开幕式表演。

截至2018年10月,每年举办迎新晚会、新年音乐会、“金秋杯”艺术文化节、经典剧目高校行等文化艺术活动10余场;已注册学生社团98个,其中学校桥牌协会代表国家赴克罗地亚参加世界大学生桥牌锦标赛取得第十一名,由经济学人协会创办的湖北省大学生经济学术研讨会已连续举办九届;开展“博学科普讲坛”系列科普教育活动,每年开展活动200余场次,25000余人次参与;近三年共设立暑期社会实践项目541项,其中校级项目162项,院级项目379项,学校每年新增共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基地20余个,累计共建暑期社会实践基地100余个;平均每年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350余次、9300余人参与、累计提供35万小时志愿服务,多次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中国百优青年志愿者服务集体、西部计划优秀高校项目办、湖北省百万青年志愿者助残先进集体等荣誉;在3届中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学校各类志愿服务项目荣获金奖5项,银奖4项,铜奖1项,总成绩连续3届位列全国高校第一名。[44]

现任领导

职务 名字 党委书记 信思金 党委副书记、校长 张清杰 党委副书记 王乾坤、赵经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夏江敬 党委常委、副校长 刘祖源、陈文、孟芳兵、王发洲、刘春江、王世杰、吴超仲[45]

杰出校友

丁烈云 南策文 欧进萍 金东寒 陈全国 张纪南 罗清泉 乔龙德 宋志平 彭寿[46]

录取情况

学生来源

男女比例

录取分数线文科黑龙江 年份 最高分 平均分 最低分 录取批次 2017 560 554 552 本科一批 2016 -- 548 -- 本科一批 2015 -- 563 -- 本科一批 2014 -- -- 585 本科一批 2013 544 539 504 本科一批 2012 551 537 530 本科一批 2011 592 578 540 本科一批 2010 565 552 543 本科一批 2009 549 537 -- 本科一批 2008 589 578 -- 本科一批 2007 611 595 -- 本科一批 2006 626 595 -- 本科一批

录取分数线

各专业设置及分数线文科吉林2016年 具体专业 平均分 最高分 录取批次 法学 541 -- 一批 英语 557 -- 一批 社会工作 542 -- 一批 工商管理类 568 -- 一批 思想政治教育 548 -- 一批 新闻传播学类 562 -- 一批 国际经济与贸易 557 -- 一批 以上内容来自高考派

开设专业

重点专业

省部重点(1个) 工程力学 国家重点(4个) 材料科学与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工业设计 国家品牌(9个)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轮机工程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车辆工程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动画

本科专业

艺术学(2个) 设计学类动画 理学 (1个) 应用化学 工学 (4个) 油气储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汽车服务工程 教育学 (1个) 教育技术学 法学(2个) 社会工作法学 经济学(1个) 经济学类 工学(21个) 建筑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海洋工程类轮机工程航海技术交通运输类矿业类制药工程土木类计算机类自动化类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类能源与动力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类测控技术与仪器工业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类工程力学 法学 (1个) 思想政治教育 文学 (3个) 日语法语英语 财经大类(1个) 电子商务 管理学(5个)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海事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其它(2个) 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机械类(中外合作办学) 理学(3个) 生物技术地理科学类数学类 文学(1个) 新闻传播学类 10词条图册 1 / 2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 校园风景校园风景 校园风景校园风景 校园风景校园风景 校园风景校园风景 校园风景校园风景 参考资料: 1. 张清杰,邱观建. 武汉理工大学志.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

2. 武汉理工大学章程

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公开网 [引用日期2019-04-21] 3.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名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引用日期2019-06-16] 4.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批准第二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98-07-16 [引用日期2019-12-01] 5. 教育部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引用日期2019-04-24] 6. 中国建材与武汉理工共建‘985工程’绿色建材与新材料科技创新平台

国务院国资委 [引用日期2019-12-02] 7. 关于公布2012年度第二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名单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引用日期2019-12-02] 8. 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引用日期2019-04-24] 9.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8-03-15 [引用日期2019-05-28] 10.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引用日期2019-04-24] 11. 国家知识产权局 教育部关于确定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的通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教育部 [引用日期2020-11-01] 12. 学校简介

武汉理工大学 [引用日期2019-04-21] 13. 武汉理工大学2018本科专业目录

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公开网 [引用日期2019-04-23] 14. 武汉理工大学:新增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工程2个专业

新华网 2019-06-04 [引用日期2020-10-26] 15. 二级单位信息公开

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公开网 [引用日期2019-04-23] 16. 博士后科研设站情况及申请进站流程

武汉理工大学 [引用日期2019-04-23] 17.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17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引用日期2019-04-23] 18. 学科建设概况

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公开网 [引用日期2019-04-23] 19. 统计数据

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公开网 [引用日期2019-04-23] 20. 国家重点学科和省部级重点学科清单

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公开网 [引用日期2019-04-23] 21. 学校简介

武汉理工大学 [引用日期2019-03-25] 22.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2017年)

青塔网 [引用日期2019-04-23] 23. 高层次人才

武汉理工大学 [引用日期2019-04-23] 24. 省级以上教学质量工程及教学研究成果情况

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公开网 [引用日期2019-04-23] 25. 我校18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武汉理工大学 [引用日期2020-01-07] 26. 一流专业建设

武汉理工大学 [引用日期2019-04-23] 27.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省级实习实训基地

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公开网 [引用日期2019-04-23] 28. 教育部关于批准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引用日期2019-04-23] 29. 教育部关于批准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引用日期2019-04-23] 30. “2020年中国大学百强榜”出炉 福建两所高校上榜

东南网 2020-07-15 [引用日期2020-09-02] 31. 人才团队

武汉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院 [引用日期2019-04-23] 32. 政府批建科研基地

武汉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院 [引用日期2019-04-23] 33. 武汉理工大学校级科研基地

武汉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院 [引用日期2019-04-23] 34. 科研概况

武汉理工大学 [引用日期2019-04-21] 35. 我校3项成果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武汉理工大学 [引用日期2020-07-03] 36. 2017年度我校科技成果获奖情况

武汉理工大学官网 2018-04-17 [引用日期2020-08-17] 37. 2016年度我校科技成果获奖情况

武汉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院 [引用日期2019-04-21] 38. 2001—2014年我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武汉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院 [引用日期2019-04-21] 39. 武汉理工大学学术期刊

汉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院 [引用日期2019-04-21] 40. 校徽和校训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10 [引用日期2021-01-02] 41. 校徽和校训

武汉理工大学 [引用日期2019-04-21] 42. 武汉理工大学校歌《卓越之歌》

武汉理工大学 [引用日期2019-04-21] 43. 武汉理工大学校园文化

武汉理工大学 [引用日期2019-04-21] 44. 青春梦想助力校园文化建设

武汉理工大学 [引用日期2019-04-21] 45. 现任领导

武汉理工大学 [引用日期2020-05-20] 46. 张纪南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党组书记

中国新闻网 2018-03-26 [引用日期2020-04-15] 词条标签: 中国高校 公办高校 211高校 理工类高校 教育部隶属高校 湖北高校 本科高校 大学 科研机构 教育部隶属高校(60801) 合作编辑者:

视频

武汉工业大学.wmv上传于 2019-05-03

武汉工业大学 电气系30年上传于 2016-02-18

===武汉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94级20周年聚会 上传于 2014-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