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毒红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毒红菇

毒红菇是红菇科红菇属植物,分布于河北吉林河南江苏安徽福建湖南等地。

毒红菇夏秋季在林中地上散生或群生。其外观与红菇相近,但子实体一般较小;菌盖5~9厘米,扁半球形;浅粉红至珊瑚红色,边缘色较淡;有棱纹,表皮易剥离;菌肉薄,白色,近表皮处红色,味苦;菌褶等长,纯白色,较稀,凹生,褶间有横脉。

基本内容

中文学名:毒红菇

别称:呕吐红菇、棺材盖子(黑龙江)、小红脸菌(四川)

界:真菌界

属:红菇属(Russula)

纲: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

亚纲:同担子菌亚纲(Homobasidiomycetes)

目:伞菌目(Agaricales)

科:红菇科(Russulaceae)

门: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

亚门: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

种:毒红菇

分布区域:分布于河北、吉林、河南、江苏、安徽、福建、湖南

形态特征

子实体一般较小。菌盖珊瑚红色,有时退至粉红色,菌盖直径5-9cm,扁半球形至平展,老后中部稍下凹,光滑,粘,表皮易剥落,边缘有棱纹。菌肉白色,味麻辣,薄,近表皮处粉红色。菌褶白色,较稀,长短不一,菌褶近凹生,褶间有横脉。菌柄白色或部分粉红色,长4-8cm,粗1-2cm,内部松软。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近球形,有小刺,8-10.2μm×7-9μm。褶侧囊体近披针形或近梭形,58-110μm×7.6-15μm。

主要品种

红菇

无毒的红菇为天然野生高等真菌,属伞菌目红菇科,素有“山珍”美称,是闻名世界的食用菌之一,素以醇厚鲜美,清香爽口,汤色清红而著称,通常食用作蒸、炖、炒、烩均可,如与鸡、鸭等各种肉类同烹则味道更佳。由于红菇纯粹野生采集,年产量不高,因此“物以稀为贵”,红菇是福建人春节走亲探友,联络情谊的上乘馈赠、访亲的土特产。但是,近年来我省因误食有毒“红菇”造成食物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

红菇科

Russulaceae

无隔担子菌纲伞菌目的一科。子实体肉质,脆,易腐烂,色泽鲜艳。菌盖、菌柄或菌褶的菌肉组织具球状胞。菌褶离生至延生。孢子印白色至深赭色,在显微镜下无色至淡黄色,通常球形至宽椭圆形。菌柄通常中生,菌丝无锁状联合,常具有囊状体,有些种具油囊体或乳管和乳汁。本科真菌生在林中地上,很少生在腐木上,通常与高等植物形成菌根。几乎全世界分布。本科下分红菇属和乳菇属2属。美味可食的有松乳菇、大红菇等;亚稀褶黑菇(剧毒)已在中国的福建、湖南等地发现;也有一些种可供药用,用于抑制肿瘤试验方面效果明显。

生长习性

夏秋季在林中地上散生或群生。

分布范围

河北吉林河南 江苏 安徽福建湖南 四川 甘肃 陕西 广东 广西 西藏 云南

主要价值

食后主要引起胃肠炎症。如剧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一般及时催吐治疗,严重者面部肌肉抽搐或心脏衰弱或血液循环衰竭而死亡。据记载对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高达100%,对艾氏癌的抑制率达90%。属外生菌根菌,与多种树木形成菌根。

植物危害

味很麻辣,是一种分布比较广泛的毒菌。食后主要引起胃肠炎型中毒症状。一般发病快,病程短,除发生剧烈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外,严重者还出现面部肌肉抽搐,脉搏加速,体温上升或下降,有的可因心脏衰弱或血液循环衰竭而引起死亡。一般经及时催吐、对症治疗,即能很快痊愈。经小白鼠试验,以每公斤体重用于蘑菇20克的提取液在腹腔内注射。死亡率80%左右。此菌颜色有时可退的很浅,呈粉红色,一般是珊瑚红色,其外形特征与可食的红菇相似。但红菇菌盖边缘平滑无纹。味不很辣。

毒红菇形态小实体大,亦名呕吐红菇,分布各地,菌盖珊瑚红色,宽约9厘米,表皮易剥离,边缘有条棱,味麻辣。误食病急,呕吐腹泄,面部肌肉抽搐,甚至死亡。大多数在食后1小时到2小时即可引起剧烈呕吐、腹痛、腹泻,腹泻米汤样或带血的水样便。有的中毒后出现流涎、大汗淋漓、肌颤、瞳孔缩小;有的昏迷、抽搐、休克、肝肿大、黄疸、胃肠出血;有的谵妄、烦躁不安、呼吸麻痹而死亡。毒蘑菇可致命,因此,对不认识的野蘑菇或对是否有毒把握不大的野蘑菇,不要采摘食用;对过于幼小或过于老熟或过于鲜艳或已霉烂的野蘑菇,不宜采食;对于市场上卖的野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自己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蘑菇,不要轻易食用;烹调加工野蘑菇经洗净后,宜先在沸水中煮3———5分钟,尔后再炒熟煮透。一旦发生误食毒蘑菇中毒,应立即采取刺激口咽催吐等措施,并尽快送医院诊治,同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急救措施

应及时采用催吐、洗胃、导泻、灌肠等方法以迅速排除尚未吸收的毒物。尤其对误食毒伞、白毒伞等毒蕈者,其发病时当已踞食蕈6小时以上。但仍宜给予洗胃、导泻等治疗。洗胃、灌肠后导入鞣酸、活性碳等可以减少毒素的吸收。

(1)洗胃,发现早的立即用高锰酸钾液大量反复地洗胃,然后灌入活性炭或通用解毒剂,以吸咐胃内残留的毒物。

(2)导泻、灌肠、利尿,促进毒物排出。

(3)补充水分,以防脱水。口服茶水和糖盐水,不能口服的用静脉输液方法。

(4)保护肝脏,增强肝解毒作用。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40~60毫升,每日两次,以及应用大量维生素C以护肝。

(5)毒蝇蕈中毒可用阿托品解救。病人有严重的呕吐、腹泻也可酌情使用阿托品。

(6)重症病人尽快送到医院抢救,综合性治疗,以挽救生命。

(7)民间验方,毒蘑菇中毒生吃兔脑可以解毒,宜早期食用效果好;甘草30~60克,绿豆30~120克,混合水煎频服,也能起解毒作用。对有精神症状或有惊厥者应予镇静或抗惊厥治疗。

中毒类型

中毒肝炎型毒蕈中毒:褐磷小伞、白毒伞、磷柄白毒伞、毒伞。死亡率高。用含巯基的解毒药(二巯丁二钠或二巯丙横钠)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胃肠炎型毒蕈中毒:毒红菇、红网牛肝菌、墨汁鬼伞。死亡率不高。

神经精神型毒蕈中毒:毒蝇伞、豹斑毒伞、角磷灰伞菌、臭黄菇。死亡率不高。用阿托品类药物治疗效果甚佳。

溶血型毒蕈中毒:鹿花蕈。死亡率不高。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输血等治疗。

预防方法

(1)一定要由有经验的人采摘野生蘑菇,其他人不要凭想当然采摘野生蘑菇,以免食用中毒。

(2)食用市售蘑菇(特别是野生菇干品)时,如发现异样者应挑除。

(3)对可食但含毒的种类,一定要严格按照这种蘑菇的食用方法烹调和就餐。[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