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江池镇隶属于重庆市丰都县,位置在丰都县南部,东依石柱县下路镇,南接石柱三星乡,西邻龙河镇,北与高家镇接壤,距丰都县政府驻地25千米 区域总面积68.66平方千米。

1949年,江池镇境域为江池乡;1992年8月,由江池、五龙乡合并设江池镇。截至2018年末,江池镇户籍人口为16811人。截至2020年6月,江池镇下辖1个社区、9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江洋社区三组。

江池镇主要经济作物有辣椒、油菜等;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肉牛、家禽为主。 2018年,江池镇有工业企业11个,其中规模以上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9个。[1]

目录

重庆市丰都县

虽然人道是山高水远,但历届党委政府目光更远。建镇伊始,就以大无畏的气魄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率先树起蚕桑富民的大旗,奠定了企业兴镇的宝贵基础;在茧价不断波动的情况下,坚持稳定蚕桑支柱产业地位,培植种养大户,加快边贸流通,踏破铁鞋,外引内联。在2005年度,吸引四川、湖南、江西等地客商落户江池,页岩砖厂、电杆厂、胶合板厂、木器加工厂顺利投产,产值可达2000余万元,在扎根农村、为农服务的同时,不断发展壮大。八方援手,众志成城,乡镇企业半壁江山近期目标的实现已不再是梦想。

虽然份当属老少边穷,但广大江池人民志气不穷。为反对封建地主的压迫,先烈们揭竿而起,建起了渝东南的革命老区;为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后来者自强不息,描绘着新世纪的宏伟蓝图。服务库区经济发展,移民后靠安置,建起了自己美好的家园;大力实施扶贫开发,加大教育设施投入,修通四条环形公路;依托以工代赈项目,整治饮水灌溉工程,改造场镇基础设施;搞好退耕还林工作,建设生态经济林园,再造山区青山绿水。昔日的世外桃源,今天的塞上江南,江池人民昂首阔步,正以崭新的姿态奔向辉煌灿烂的明天。[1]

经济社会发展

行政管辖及区划调整

江池镇目前是丰都县31个乡镇之一。在1992年前,由原丰都县崇实区的江池乡、五龙乡两乡撤并建成。目前,镇政府所在地为原崇实区江池乡政府所在,江池92年底建镇之后,该镇共辖21个村(原五龙乡11个村、原江池乡10个村),2002年底,该镇在辖下21个村进行了区划调整,在全镇设10个村,下设53个村民小组。

作为丰都县的二级乡镇,江池在92年建镇之始设有七办一所和7个事业单位,2006年乡镇综合改革之后,政府内设机构精减为三办两所(党政办、社事办、综治办、经发办、财政所),事业单位设农业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国土村建环保站三个单位。

主要地名及来历

该镇现主要地名有两个场镇、10个村、一个林区、两个河道流域。两个场镇目前都保留着三天一场的赶集日,江池场镇为原江池乡政府所在地,逢三、六、九日赶集,五龙场镇为原五龙乡政府所在地,逢二、五、八日赶集。10个村分别是江洋、大安、邹家、横梁、关塘、南洋、五松、徐坪、双仙、虎劲,在各村地域中心都建有村级活动室,为其村委会所在地。一个林区即横梁林区,以横梁村所在的横梁山区命名。两条河道为五龙河道、江池河道,都起源于镇内横梁山区。分布于江池坝河道流域、五龙坝河道流域,河流两岸地势相对平坦,水源条件优越,特产比较丰富。

幅员及区位。江池镇全镇幅员面积68.1平方公里,地处丰都南岸,相邻龙河,高家两大镇,与石柱县的下路镇、三树乡接壤。镇内海拔位于450米至1200米之间,多数地方在海拔600左右,是丰都县的中山区乡镇之一,也是丰都南岸东部的重要边贸集镇。

主要物产资源

江池镇是个典型的农业乡镇,到2005年,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以及豆类等小杂粮作物,年种植水稻10000亩左右,产量1万吨,玉米7000亩左右,产量5000吨,经济作物以蚕桑、油菜为主,全镇桑园面积8000亩左右,年产蚕茧20万公斤,年种植油菜5000亩左右,收籽8万公斤,畜禽产品主要有牛、羊、生猪等,年出栏大牲畜1800头,出栏生猪1万头,林产资源主要为松木、杉木、杂木等,年采伐商品木材300方左右。[2]

名特产品

除横梁山区有季节性可食用的野生菌外,江池镇无真正的名特产品。

旅游资源及开发。从人文角度来看,龙河库区、横梁山区甚至江池坝、五龙坝两河流域,都具有可备开发的旅游资源,但综合考虑目前社会经济大环境和本镇自然地理、交通条件等各类因素,暂无开发的可能,也未有开发工作的实质性进展。

社会风俗

方言和谚语

在山区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江池人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养成了他们善良质朴和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从一些与之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方言谚语中得到了体现。

地理环境:如:"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上山雾里钻,下山到潭边";"望见屋,走得哭";"山高一丈,大不一样;阴坡阳坡,差得很多"。

预测气候:如:"立春雨水早,早起晚睡觉";"惊蛰不动风,冷到五月中";"立夏不下,犁耙高挂";"小满不满,干断田坎";"冬前不见冰,冬后冻死人"。

观察晴雨:主要用于夏季观云色、雷雨、雾象等,如:"天上有云丝,晴天便可知";"早上薄薄云,中午晒死人";"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抹腰";"石头出汗,大雨连线";"盐罐回潮,大雨难逃";"蚂蚁搬家雨必淋,蜘蛛结网天必晴";"早上发霞,等水烧茶;晚上发霞,渴死青蛙"。

耕作施肥:"春耕扯断犁,愁收不愁吃";"深耕加一寸,顶上一瓢粪";"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小孩缺奶不胖,庄稼缺肥不壮"。

管理收获:"种在犁上,收在锄上";"苗内一棵草,赛过毒蛇咬";"种田不理沟,好比强盗偷";"只种不管,打破饭碗";"宁收一成青,不收十成黄";"不怕不丰收,只怕地里丢"。

勤劳节俭:"薄地怕勤汉,肥地怕懒蛋";"晴天多打柴,雨天不湿鞋";"出门不勾腰,进门无柴烧";"存粮如存金,有粮不担心";"节约好比燕衔泥,浪费好比河决堤"。

团结互助:"众人一条心,石山变成金";"单丝不成线,单竹不成排";"人多力量大,柴多火焰高";"独桥难走路,独筷难夹肉";"人到难处要人帮,柴到山上要人扛"。

为人处世:如:"人要忠心,火要空心";"交人交心,浇树浇根";"宁和直人动刀,不和刁人相交";"只要朋友情义好,酸菜当得海参席";"人不爱财,鬼怕三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教子学习:如:"宠儿不孝,宠狗上灶";"娇女泪多,娇儿祸多";"养儿不读书,等于养个猪";"天不下雨则旱,人不读书则愚";"读书全靠自用功,老师不过领路人";"青菜红苕养孝子,黄荆棍下出好人"。

节日生活:如:"正月喝好酒,家家有腊肉";"腊月过大年,幡上坟头前";"六月六,谷早熟,姑娘麻妈接进屋";"七月半,接祖先,家家户户洒稀饭"。

健身防病:如:"饭要细嚼,酒要慢饮";"酒多伤身,气大伤心";"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不干不净,吃了生病";"不忧不愁,能活白头";"不说不笑,死了阎王都不要"。

此外,还有一些如:"出门一声喊";"无粮不成酒,无心不成歌";"锣鼓不出乡,各有各的腔";"老死不出门,万事不求人";"宁愿守土死,不愿离土生";"坐贾行商,不如开荒"等等反映山区人民封闭固守、自给自足的心态的方言和谚语,在商品经济发展中往往起着一种负面作用。

婚和丧习俗

境内婚姻旧俗,男婚女嫁一般要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其程序一般是:

提亲。媒人提亲也叫"说媒"。提亲后,双方父母相互了解,然后请阴阳先生或瞽目先生查过男女双方属相不犯"大断"、五行推算命里和宫里相合之后,男方择吉日请媒人去女方家"传柬",俗称"送书子",即为定婚。由于男尊女卑、男女有别等封建礼教的束缚,故婚前男女不得见面,全由父母包办。男女婚配"听天由命"。故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之说。? 送书子。也叫"定亲"。双方确定联姻后,男方备好"定亲礼"(衣料、首饰、现金等)馈赠女方。并在"书子"上写明男女年龄、家长和媒人姓名等,双方各持一份,作为联姻依据。亦称"传柬"或"过红"。

送日子。根据男女双方的命相,查定结婚日期,通知女方,即为"送日子"。将新娘的陪嫁物品及数量、送亲人员的大致情况、送亲队伍线路走向、送亲日期及中途歇脚地点、上下轿的面向、男女"送客"的属相等事宜皆书其上,双方分别通知亲友。亲友便以礼品相赠,男方称"送礼",女方称"送填箱"。? 结婚。俗称"娶媳妇"。结婚前两天,男方请二人抬食盒及新娘穿用的衣料等送与女方家中,叫做"下催妆"。以示结婚日期将到,要按时发嫁。婚日,男方张贴婚联和"双喜",置办宴席。新娘发嫁必须早上出门,由女方亲朋抬"花杆"送至男方,迎亲队伍及鼓乐队随行,新娘穿嫁衣、戴花冠,头脸盖着"蒙头红",按当日喜神方位落轿后,由男方请的两名嫁女客新娘步入家门,称之"过门"。新郎新娘至天地神牌位前,一拜天地,二拜父母,三相互对拜,四拜亲朋,然后入洞房。接着是"闹房",晚上新郎新娘同吃"宽心面",喝"合婚酒"。次日早,先参拜公婆,再拜见近族长辈,早饭后去祖林上坟。三日后,按双方商定日期,新娘领新郎回娘家拜见女方长辈。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颁布了《婚姻法》,男女成婚逐步走上了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的法制轨道,取代了过去父母包办婚姻的旧俗,广大妇女从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束缚中解脱出来,实现了男女平等。

在婚俗形式上亦进行了移风易俗。男女成婚大都以向父母鞠躬,互相鞠躬,及向证婚人、主婚人和来宾鞠躬致谢,代替了拜天地;以蜜月相偕到外地旅游,称之"旅行结婚",代替了入洞房、坐床、闹房等程序;也有的由村干部主持或由单位操办,举行集体结婚仪式,新人戴红花,领导致贺词,新人代表讲话,然后分糖果、香烟,既热闹又节俭。国家职工结婚多在有纪念意义的节日或假日举行。

青年男女结婚所置备的嫁妆,农村多由男女方筹办;女方家购置的结婚物品谓之"陪嫁"或"陪送";城镇青年结婚所置家具,一般为男女双方协商筹办,共同负担。婚日,大都是以肩抬或以拖拉机、汽车将嫁妆及新娘送往男方家。由女方家选定二人为"送客",男方则宴请亲友,举行简单的结婚仪式。也有的新娘乘车或骑自行车来男方家,男方即请来至亲好友,设宴庆贺,仪式更为简便。80年代中后期又有礼仪回繁之势,重彩礼,讲排场、比阔气、大宴宾朋、大送"喜钱",铺张浪费之风日盛,有的因财力匮乏,或借贷外债,造成婚后生活困难;有些家境困难者,便采取"换亲"、"转亲"等,致使婚后不和或自杀身亡的悲剧时有发生。

丧夫之妇称"寡妇"。旧时寡妇不嫁称"守节"。即寡妇不允许再改嫁。如若再嫁,公婆视为"不孝",邻里斥为"不守贞节"。改嫁者娘家反对,公婆阻拦,有的只好孤身逃走。走后亡夫家即用谷秸"火"烧,意为烧走"丧门星"。现在寡妇再嫁受到国家法律保护,农村也不存在歧视寡妇再嫁的现象。老年妇女再婚,往往受到子女及亲友的干预。

旧时,境风丧葬殡俗普遍实行土葬。一般要经过送终、倒头、报丧、入殓、戴孝、送汤、送盘缠、出殡、谢纸、圆坟、做七等诸多程序。

人近咽气,为其穿好寿衣,遂移于房内正面的灵床上咽气瞑目。此时,子女将死者生前穿过的一件衣服或几束谷草或纸扎马匹,到坡上焚烧并向西指路,叫做"倒头";其后,通知至亲,此谓"报丧";亲属省容后,亲属子女为死者洗俗净身,将死者装入棺里,谓之"入殓",并在大门口竖上挂有纸条的松柏树枝;死者晚辈亲属披麻戴孝,为死者守夜三日三晚,谓之"戴孝";在邻近土地庙(或土地神牌位)为死者焚烧纸香,由长子指路,于土地庙前焚烧纸扎的牛马轿夫和若干纸锞,此谓"送汤"和"送盘缠";第三天出殡前,子女们开棺给死者用水"抹脸"后将灵柩从厅堂抬出,放置扛架上,捆扎停当,抬棺人喊一声"起",长子立即将预先备在灵柩前的泥盆摔碎,俗称"摔劳盆",也叫"起灵",抬棺人前有阴阳先生一路洒播纸钱称"买路钱",抬棺人紧随其后将灵柩径直抬至茔地(中途不得停棺歇息),途中鞭炮不绝,直至坟前长子在前领棺下葬,俗称"落葬";继后,子女们培土筑坟,叩拜后方回。从"抹脸"到"落葬"的全过程谓之"出殡"。殡后,孝子上街给送纸钱的邻居磕头,叫"谢纸"。殡后第二天凌晨,子女到墓地重新修坟墓,俗称"圆坟"。此后是是上百日坟,由子女亲属到墓前焚烧纸香,以示悼念。以后每年逢忌日(死者去世之日),主要亲属带祭品和纸钱来上忌日坟,连上三个忌日,以后便仅由子孙上坟祭奠。

出殡后,子女着素装,戒艳服,帽沿、衣领、腰带、鞋袜均为白色,称之"穿孝"。穿孝的时间长短,以与死者之间的关系亲疏而定。孝期分三年、二年、一年、半年和三个月不等。如亲生子女穿孝三年,亲侄穿孝二年,其他亲疏关系类推。此外,死者家庭三年内过春节不贴对联。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进行了长期的反对和破除迷信的宣传教育,全镇丧葬旧俗有了很大改变,但长期形成的旧的殡俗规范仍未彻底摆脱,民间丧事仍有坚持旧俗者。2003年该镇部分村社推行殡葬改革,实行火化,因山区交通不便等原因,不到一年废止,现全镇仍主要沿袭土葬,即使部分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职工死后因骗取国家发给安葬费用的需要而实行火化,但大多火化后重新土葬,但殡葬仪式已从简。

生产生活习俗

生产习俗。境内居民自古以来以农为本,崇尚勤劳细作、节俭持家之风。由于交通闭塞和自给经济的束缚,农民一般是男耕作,女理家。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妇女移风易俗,逐渐从家务中解脱出来,从事务农务工和经商者渐多。

旧时,农业生产节奏缓慢,而且生产单一。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之中分为春耕春种、夏锄夏种、秋收秋种和冬藏等几个农忙环节,尤以秋收秋种最为繁忙,有"三春不如一秋忙"之说。农历十月中旬粮柴草料即拾掇、收藏完毕,便进入冬闲。而在农忙季节,日出前即下地,日落后方收工。早、午两餐要在地头吃。麦收时,天长活重,且天气炎热,并多有风雨相伴,故收麦有抢收抢打的习惯。麦收后抢墒下种,争日争时,谓之"红五月"。夏季锄过地来便到了立秋季节,即准备秋收秋种。"秋分"时节,秋收秋种进入高潮,先收玉米、再收水稻,随后犁田锄地种上洋芋等小春作物,家家没有闲人,有晚上还要运送作物,甚至在野外看场过夜。

过去,因农业生产力低下,生产工具落后,对各种自然灾害无能为力,只得靠天吃饭,产量低而不稳。建立新中国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逐渐增强,讲求科学种田渐成风气,农作物的产量,质量不断提高,种植结构也得到合理调整。生产和运输工具不断革新,拖拉机、脱粒机等农业机械得到普遍应用,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农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传统的生产习俗有了很大改观。

当地居民除从事农业外,亦注重林业的发展。全镇有林地面积总计近4万亩,其中尤以横梁林区树林茂密、木材产量最多,林区群众素有"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之说。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竹木生产基地的建设,全镇商品林、公益林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同时,境内还十分注重发展畜牧业,主要有猪、羊、牛、兔等。传统的饲养方式是猪、兔圈养,牛、羊放养。

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该镇在上级指导下,开始有计划地栽桑养蚕,到90年代中后期,桑园面积保持在1万亩左右,农民每年售茧7500担以上,蚕桑生产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由于蚕桑生产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农民养蚕的劳动付出每年集中在4-10月期间,主要分春蚕、夏蚕、秋蚕三季,以春蚕质量最好,价格最优。由于市场原因,该镇在90年代自建的丝厂经营不善而倒闭,加之桑园老化、劳动生产率低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农民养蚕收入受到影响,蚕茧产量逐步下滑,但迄今为止,蚕桑生产仍是当地农民赖以增收致富的重要项目之一。

生活习俗。从新、旧中国与改革开放之后三个历史阶段来看,该镇居民的生活习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自身的传统和延续,同时也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而发生了一些转变。

饮食 境内居民家常食品,旧时一般以玉米、红薯等粗粮为主,唯富裕之家才食用较多细粮。居民口味以咸、辣、酸、甜为主,偏重于咸,各地差异不大。旧社会时期农家多以咸菜下饭,或以各种粗青菜切碎放入豆浆或粗豆粉中熬制"小豆腐"。穷苦人家每逢传统节日或有客至,才做面食并配有肉食,根据家庭条件,饭食和菜肴力求丰盛,以显示主人是否热情好客。

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粗杂粮比例日趋减少,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一日三餐成为习惯。近年来,全镇居民主食大多以细粮为主,常食的蔬菜有洋芋、白菜、萝卜、菠菜、韭菜、黄瓜、茄子、西红柿等。肉、禽、蛋、鱼也进入多数家庭食品行列。杂粮食品、咸菜、小豆腐等已成为调剂口味的传统小吃。本地核桃、板栗、桃、李和外地运进市场的香蕉、柑桔、龙眼等各类水果和其罐头制品以及各种糕点等中高档食品消费量大增,青少年和老年人不少已养成饭后吃水果的习惯。

境内,一般群众平时只饮白开水,夏季天气炎热季节和秋季农忙季节,多饮用放入少量绿豆或小米熬制的米汤,故有称喝水谓"喝汤"者。早年,只有待客或富裕之家方饮茶,近几年来,该地居民已经养成以茶待客的习俗,一些收入较高的家庭,各种冷饮及低度饮料酒开始成为家常饮料。

服饰 境内居民衣着观念受民族习惯影响,旧时,农民多着自家手工织制的纯棉粗布服装,色泽多为黑、蓝或腊染蓝印花类。款式均为传统中式短衫夹袄之类,宽松肥大,穿脱方便。少数富裕之家有着丝绸、裘皮者,有"吃饭穿衣量家当"之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眼界不断开阔,求新求美、追求时髦的衣着观念逐渐形成。服饰的质料、款式、花色日趋新颖繁盛,并向中高档发展。人们一般不再自做自穿,大都是购料加工或选购成衣。质料除传统纯棉布与丝绸外,各类化学纤维及混纺面料,深受城乡居民的喜爱,而麻、毛、羽绒、裘皮及人造革等中高档质料,则倍受青年男女的青睐。款式,传统中式上衣及各式制服、圆顶帽、圆口布鞋等,除农村与城镇中的老年人仍有穿戴外,旧式的直裆裤、棉袍、毡帽、布袜、绣花鞋、浅鞋、油鞋、草鞋等在城镇及多数农村中已经淘汰。近年来,常住集镇或农村外出务工的青年男女追求流行款式的风气日趋浓烈,服装款式翻新换代的节奏明显加快,连农村老人按以前习惯系在头上的白帕子也被更加方便暖和的帽子取代,传统服饰基本绝迹。?

器具 旧时境内大部分居民睡木床,一般人家居室内有三抽桌、橱柜、木箱、方凳、板凳、木床(或土炕)等。富裕之家有八仙桌、太师椅、立橱、皮箱、茶几、条几、顶子床等。近年来,城乡新婚家庭中旧式家具已经淘汰,较富裕的家庭改置组合橱、写字台、高低柜、多用橱、沙发、折叠椅、转椅、席梦思床等,电视、冰箱、洗衣机、液化器灶等也进入普通家庭。旧式家具多数已处理,农村中保持较好的旧式家具和旧式木床等,甚至被人当作收藏品购买。

农村居民做饭多以烧柴草和作物杆桔为主,炊具器皿等多竹编、木质、铁质、陶瓷、搪瓷及少量玻璃制品、塑料制品和铝制品。集镇居民做饭除用木柴、蜂窝煤、液化气外,电饭锅、电磁炉等新式炊具也得到了普及。到横梁山区农村电网改造结束之后,全镇人民100%的使用电灯照明。

旧时一般农户无取暖用具,有时点燃柴草暂时驱寒取暖,老年人习惯用"火罐子"取暖,富裕之家用火烘子或烧木炭取暖。近年来随着家居环境的改善,集镇居民和部分富裕农民家庭大多使用电暖器烤火,各型冷暖空调也进入江池境风的消费品行列。

娱乐器具,旧时境内文化比较落后,只有部分大村庄有鼓、锣、钹等打击乐器,民国艺人有唢呐、笙、管、长号等吹奏乐器。民国期间,个别富户有留声机。新中国成立后,电子管收录机、半导体收录机等逐渐增多。80年代,部分居民开始购置黑白电视机。90年代后,电视机进入千家万户。到2005年底,黑白电视机已基本淘汰,全镇有彩色电视机3500台,平均每1.35户一台电视机。

房院 境内居民住房,旧俗以传统四合院居多。一般是北屋三间或五间,坐北面南,为上房,由长辈居住;东西屋多各为两间,低于北屋,由晚辈居住或作仓房;南屋一至二间,一般不作居室,多放置农具或堆放柴草;栏圈设在东南隅或西南隅,供饲养家禽兼作厕所;大门接南屋或对南屋山墙开在西南隅或东南隅,院内对着大门设影壁。屋顶多用麦杆或山草苫盖。旧式住房平坝地区多为土木结构,山区多为木石结构。根据土质和石料不同,有夯土、垛泥、垒土坯和石垒墙等多种建房方法。富裕之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白色墙面,灰色瓦盖顶。四合院多为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居住。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很长一段时期以内,农村住房条件改善不大,甚至因为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一度时间农民住房相当紧张,往往因为房屋并列共列、争抢宅基地而引发各类纠纷,房屋维修、维护跟不上需要,居住环境质量较差。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不断进行旧房翻新或建新房,新婚夫妇多与父母分居。同时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一般家庭多为三至四口人,加上经济的发展和家庭收入的增加,住房注重宽敞、明亮、美观、实用。传统四合院多被淘汰。新建住房一般由村镇统一规划,多为砖木水泥结构,墙面呈白色或青灰色,屋顶加盖青瓦或为预制板结构兼作晒坝,一般为二至三间、一楼一底或以上,正屋旁边建一至二间偏房作厨房厕所,紧邻畜禽圈舍。集镇大部分居民楼下门面房、楼上套间,商住两用。? 行具 旧时境内交通闭塞,农民外出多靠步行,老年人出门则由晚辈用手推车迎送,富裕人家行路骑驴、马,有的乘坐马车。新中国成立后,修桥筑路,开始有自行车。80年代,居民出门多骑自行车或到集镇乘坐班车。90年代以后,随着农村道路建设的不断延伸,轻骑、摩托车日渐增多,部分家庭购买小型客车用于载客和自用,少数富裕家庭购置了小车。

生育 境内妇女生孩子谓之"添喜"。旧时讲究甚多,而今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只保留了办满月酒的习惯。

祝寿 也叫"上寿"或"过生日"。经济贫困时期,农村祝寿礼品一般为机制的面条或挂面,谓之"寿面",近年来,生活水平提高以后,寿礼赠品日趋贵重,并且过生日之风扩大到中青年和小孩,小男孩过生日有的不亚于为老人祝寿。? 贺房与乔迁 境内居民建新房时要在门框、窗框、脊檩、屋梁上贴上红对联,上书:"众人从此过,说是好安门"、"安门大吉"、"安窗大吉"、"上梁大吉"之类吉祥祝福语。有的燃放鞭炮,以图吉利。在奠基、上梁和竣工时,分别宴请工匠与帮工,尤以竣工的一次宴请最为隆重,谓之"完工酒"。建房期间,亲朋好友要备礼物送上以示"援助"。?

居民迁入新居,亲朋相约备礼品前往祝贺。主人要置办酒席,邀请新邻居作陪与祝贺者豪饮,祝愿家庭万事如意及邻里和睦。近年来,祝贺乔迁之风在城乡比较普遍,尤以集镇更为盛行。

开张与送行 旧时,境内行商者开业或改换门面,多邀请同行及亲友前往支持开业仪式,以制造影响,意图买卖兴隆。主家以礼相待,并备宴席招待来客。近年来,祝贺开张之风大盛,有日渐铺张之势。?

其它习俗。旧俗,民间若逢喜事出门,如委任外地就职,会考中榜或被外地大户聘为先生等,均要告知亲友,择日邀他们前往,并备酒席相待。被邀者,必备礼物前往祝贺。来者若为长辈,还要对其多方叮咛,以示教诲。现时,送行之风扩大到干部职工提拔调动、大中专学校录取学生及应征入伍者等,且欢送的规模亦愈显隆重。

时尚与禁忌

时尚: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广大农村一些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新型理念蔚然成风,成为时尚之举。

由于江池紧邻石柱,90年代以前,80%以上的当地群众属土家族人,但目前,该镇居民已脱离了传统土家文化对土地的依赖,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挣钱成为时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改变了传统婚姻依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链接的模式,自由恋爱结婚成为时尚,婚后不合依法离婚理所当然。

乡村乐队发展迅速,不但能够自娱自乐,提高群众艺术修养,而且能够服务政策宣传的需要,把文化产品向外推销,获取不斐的经济效益。

禁忌:境内有关生活、生产、礼仪、交往等方面的禁忌很多。主要是:

过春节民间做豆腐、蒸馒头、包饺子等,忌说"完了"、"破了"、"断了"等不吉利字眼,主来年不顺;大年初一起五更,说话忌高声,忌训斥打骂子女,忌往院里泼水,忌打碎用具或毁坏家俱,忌做一切活计,忌走亲戚;

遇农历忌日不出远门,尤其不办嫁娶喜事;七不出门八归,逢九进出一大堆;凡动工修宅建房、出门谋事,多取黄道吉日,此所谓吉利;

嫁娶喜事,忌请孕妇、寡妇及穿孝服者帮忙或迎送新人;外出谋事,忌说破嘴话,怕在外做事不顺利;产妇未满月,忌登他人家门,也忌讳他人到自家串门;小孩正月里不剃头,有"正月里剃头妨死舅"之说;老人活到百岁而忌说,仅谓99岁,讳于"人活百岁终须死"之语;中年人忌泡整十岁酒,遇本命年要防走"难运";

大门口面向屋山墙或其他障碍物,谓出门"碰",日子过不好;出阁闺女忌在娘家分娩,辞灶后忌在娘家住宿,否则主娘家人丁不旺;老人串门或探亲,忌久住,有"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坐"之说;忌在下午看望老人或探视病人,主身体不舒或病情加重;

斟酒、倒茶、忌卡壶脖或来回摇晃,意谓"卡脖颈",对客人不尊;盛饭添汤忌瓢勺外翻,意谓对人不恭。借用砂壶熬药,只借而忌还,待物主用时自取。

休闲娱乐

本地居民群众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有聊天、下棋、打牌(包括麻将)、钓鱼、唱歌跳舞、看电视、看电影等,按休闲场所分有四种:一是农村家庭,主要是主客聊天、打牌(麻将)或家人看电视等;二是农村院坝和街上茶馆,主要是聊天、下棋、打牌(麻将)等,区别在于有无茶水和收不收茶钱;三是专业休闲场所,如江池歌厅、横梁山里美人民公社等营业性场所,可唱歌跳舞和开展打牌下棋等娱乐活动;四是龙河库区周边及各种收费式钓鱼塘库,可以钓鱼。近年来,随着科技、文化、法律"三下乡"活动的开展,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较为流行的农村电影也经常下乡放映,进一步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