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江西省農業科學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江西省農業科學院江西省人民政府直屬的正廳級事業單位,是全省農業科研中心。每年承擔國家、省部級及有關部門的科研課題110項,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為江西農業的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科研成果

世紀30年代,農科院選育出了高稈水稻品種「南特號」,僅1956-1962年在全國累計推廣面積4億多畝,創造了中國高稈品種推廣面積之最;60至70年代,培育的「蓮塘早」、「6044」、「7055」等中國第一批矮稈品種,推動了長江中下游雙季稻的發展。其中,省農科院是三系雜交水稻的主要發明單位之一,顏龍安院士培育的「珍汕97A」是世界應用時間最長、規模最大、配組最多的不育系[1]

改革開放始到2016年8月止,農科院共承擔各類科研項目3825項,獲各類科研獎勵387項,其中國家發明特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江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省(部)級以上科學技術成果獎勵185項,審定農作物新品種191個。

十二五期間,農科院科研經費總量達到4.25億元,是「十一五」期間的3倍以上。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資助42項,其中2015年13項,在全國31個省市農科院排名第10位。共獲3個國家科學技術獎,34項省部級成果獎。

「十二五」期間,農科院共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項(參與),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主持1項,參與完成1項)。其中,農科院主持完成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長江中游東南部雙季稻豐產高效關鍵技術與應用」成果獲201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成為江西省種植業領域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唯一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的成果。該項目關鍵技術在贛、晥、湘、閩累計示範推廣1.8億畝,對促進本區域糧食豐產豐收、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起到了重大作用。

「十二五」期間,農科院成功申報了超千萬元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5項:「紅壤耕地次生障礙修復技術研究與集成示範」「糧食豐產科技工程」「江西雙季稻大面積均衡增產技術集成研究與示範」「低溫災害防控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和「長江中游東部(江西)水稻豐產節水節肥技術集成與示範」。

2006年至2013年底,農科院先後承擔了各類科研項目1043項,包括國家級大項目265餘項,主持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三期項目、「江南地區冷浸田治理技術研究與示範」和「蘆筍產業技術研究與試驗示範」兩個國家公益性行業專項等經費超千萬元的項目達12個。

2017年,農科院共獲批立項科研項目102項,到位科研經費9565萬元,較上年增加1093萬元。新增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課題)9項,國家自然基金8項,省部級40餘項。獲各級各類科技成果獎勵20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江西省自然科學獎1項,江西省科技進步獎3項,其他廳局級獎勵15項。發表科技論文191篇,其中,領銜的國際蘆筍基因組測序完成,並在國際名刊《自然通訊》發表論文,實現了「江西蘆筍研究領跑世界[2]。SCI收錄31篇,第一作者收錄數為145篇。

視頻

江西省農業科學院相關視頻

江西省農業科學院唱響《我和我的祖國》
展示江西現代農業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