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来自 网易号 的图片

汴渠是北宋著名学者石介的作品之一。[1]

目录

诗词原文

隋帝荒宴游,厚地刳为沟。 万舸东南行,四海困横流。 义旗举晋阳,锦帆入扬州。 扬州竟不返,京邑为墟丘。 吁哉汴渠水,至今病不瘳。 世言汴水利,我为汴水尤。 利害吾岂知,吾试言其由。 汴水濬且长,汴流渍且遒。 千里泄地气,万世劳人谋。 舳舻相属进,馈运曾无休。 一人奉口复,百姓竭膏油。 民力输公家,斗粟不敢收。 州侯共王都,尺租不敢留。 太仓粟峨峨,冗兵食无羞。 上林钱朽贯,乐官求徘优。 吾欲塞汴水,吾欲坏官舟。 请君简赐予,请君节财求。 王畿方千里,邦国用足周。 尽省转运使,重封富民侯。 天下无移粟,一州食一州。

作者简介

石介(1005年-1045年),字守道,小字公操,兖州奉符县(今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桥沟村)人。北宋学者、思想家、理学先驱,“泰山学派”创始人,号称徂徕先生,与孙复、胡瑗并称“宋初三先生”。

天圣八年进士,出任郓州观察推官,历任调任南京留守推官兼提举应天府书院、御史台主簿,出曾国子监直讲、太子中允、濮州通判。庆历五年(1045年),石介去世,时年四十一岁。

石介的一生善于教育,“从之者甚众,太学之盛,自先生始”。强调“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主张“息民之困”。从儒家立场反对佛教、道教、标榜王权,主张文章必须为儒家的道统服务,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论据。创建泰山书院、徂徕书院,以《易经》《春秋》教授诸生,“重义理,不由注疏之说”,开宋明理学之先声,关于“理”“气”“道统”“文道”等论对“二程”、朱熹等影响甚大。曾作《怪说》等文,抨击宋初浮华文风。著有《徂徕集》二十卷。[2]

生平经历

石介(1005-1045),进士及第,历任郓州、南京推官,嘉州军事判官。因为考虑到父母年迈,归徂徕山下隐居治学,以《易》教授弟子。后入国子监直讲、太子中允、直集贤院,学者慕名从之者甚众,“太学由此益盛”(《宋史·石介传》)。

石介为人正直,关心时政,指切当时,无所讳忌,终招谤议,被排挤出朝。石介“以先生事(孙)复”,将孙复讲学的“泰山信道堂”易名“泰山”书院作为传播理学的重要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闻名全国的泰山学派,并由此开宋明理学之先声。孙复、石介被推崇为宋明理学的先驱者与奠基者。

石介著作主要有《易解》5卷,《易口义》10卷,《唐鉴》6卷,《政苑》1卷,《徂徕先生文集》20卷,《三朝圣政录》等。其思想以维护王权为要,推崇儒学,树立孔孟之道权威,为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理学先驱。其“道”“气”论、道统说,为宋代巩固王权、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理学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颇具唯物主义因素。其“明道”“致用”的为文原则,“道统”“文统”一致的观点,为宋明理学家提供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衡量标准,开理学文学批评的先河。 摘自《乐陵春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