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汴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網易號 的圖片

汴渠是北宋著名學者石介的作品之一。[1]

詩詞原文

隋帝荒宴遊,厚地刳為溝。 萬舸東南行,四海困橫流。 義旗舉晉陽,錦帆入揚州。 揚州竟不返,京邑為墟丘。 吁哉汴渠水,至今病不瘳。 世言汴水利,我為汴水尤。 利害吾豈知,吾試言其由。 汴水濬且長,汴流漬且遒。 千里泄地氣,萬世勞人謀。 舳艫相屬進,餽運曾無休。 一人奉口復,百姓竭膏油。 民力輸公家,斗粟不敢收。 州侯共王都,尺租不敢留。 太倉粟峨峨,冗兵食無羞。 上林錢朽貫,樂官求徘優。 吾欲塞汴水,吾欲壞官舟。 請君簡賜予,請君節財求。 王畿方千里,邦國用足周。 盡省轉運使,重封富民侯。 天下無移粟,一州食一州。

作者簡介

石介(1005年-1045年),字守道,小字公操,兗州奉符縣(今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徂徠鎮橋溝村)人。北宋學者、思想家、理學先驅,「泰山學派」創始人,號稱徂徠先生,與孫復、胡瑗並稱「宋初三先生」。

天聖八年進士,出任鄆州觀察推官,歷任調任南京留守推官兼提舉應天府書院、御史台主簿,出曾國子監直講、太子中允、濮州通判。慶曆五年(1045年),石介去世,時年四十一歲。

石介的一生善於教育,「從之者甚眾,太學之盛,自先生始」。強調「民為天下國家之根本」,主張「息民之困」。從儒家立場反對佛教、道教、標榜王權,主張文章必須為儒家的道統服務,為宋初加強中央集權提供論據。創建泰山書院、徂徠書院,以《易經》《春秋》教授諸生,「重義理,不由註疏之說」,開宋明理學之先聲,關於「理」「氣」「道統」「文道」等論對「二程」、朱熹等影響甚大。曾作《怪說》等文,抨擊宋初浮華文風。著有《徂徠集》二十卷。[2]

生平經歷

石介(1005-1045),進士及第,歷任鄆州、南京推官,嘉州軍事判官。因為考慮到父母年邁,歸徂徠山下隱居治學,以《易》教授弟子。後入國子監直講、太子中允、直集賢院,學者慕名從之者甚眾,「太學由此益盛」(《宋史·石介傳》)。

石介為人正直,關心時政,指切當時,無所諱忌,終招謗議,被排擠出朝。石介「以先生事(孫)復」,將孫復講學的「泰山信道堂」易名「泰山」書院作為傳播理學的重要基礎。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聞名全國的泰山學派,並由此開宋明理學之先聲。孫復、石介被推崇為宋明理學的先驅者與奠基者。

石介著作主要有《易解》5卷,《易口義》10卷,《唐鑒》6卷,《政苑》1卷,《徂徠先生文集》20卷,《三朝聖政錄》等。其思想以維護王權為要,推崇儒學,樹立孔孟之道權威,為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頤)理學先驅。其「道」「氣」論、道統說,為宋代鞏固王權、加強中央集權統治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理學興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頗具唯物主義因素。其「明道」「致用」的為文原則,「道統」「文統」一致的觀點,為宋明理學家提供了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的衡量標準,開理學文學批評的先河。 摘自《樂陵春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