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河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河槽又称河道,指河谷中平水期水流所占据的谷底部分。河槽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流逝,经过人为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地震等作用,河槽的位置、宽度、长度都会发生变化,甚至,在塌陷等地质作用下,形成新的瀑布。

中文名河槽

外文名:river channel

别 称:河道

形成原因:河流改道

释义

指河谷中平水期水流所占据的谷底部分,也称为河道。河道底部称为河床。

形成原因

河槽的根本成因是河流改道。河流改道有由内因引起的,也有由外因引起的。外因包括构造运动使某一河段地面抬升或下沉,冰川崩塌滑坡将河道堰塞,人工另辟河道等。其中构造运动可以使河流大规模改道,被废弃的河段可能被抬高而位于现今的分水岭上,也可能由于沉降而被后来的沉积物所埋藏。河流本身作用引起的改道多半发生在堆积作用旺盛的平原河流上。这种河流的河床逐渐淤浅,比降减小,以致洪水发生时来不及排泄而泛出河槽。泛出河槽的水流在河槽两侧大量迅速堆积泥沙,形成天然堤。久而久之,河槽及其两岸的天然堤会高出地面,当天然堤于某处溃决后在下游冲刷出一条较深的槽道,洪水消退后,河流循新槽流去,原河槽就成为被废弃的古河槽。

类型

河槽按形态可分为顺直[河床]]、弯曲河床、汊河型河床、游荡型河床。其中平面形态较顺直的单一性河道,弯曲系数一般<1.2。长度一般不大,多出现于分布有抗冲性很强的物质,或受构造控制的地段。其主流流路仍是弯曲的,两岸出现犬牙交错的边滩,在纵向上表现为深槽与浅滩互相交替,即在主流的弯顶处出现深槽,两个深槽间的过渡段出现浅滩。在演变特征上,沙质河床中边滩会逐渐向下游移动,故导致河床发生周期性展宽。卵石河流的边滩较为稳定。顺直型河道中存在着明显的泥沙分选现象,粗颗粒都聚集在浅滩上,深槽的组成物质一般较细。在浅滩段还存在着垂直方向上的泥沙分选,即最粗的颗粒聚集在表层,向深处逐渐变细,这是因在水流的剪切作用下,床面各层物质间存在向上的离散力之故。关于顺直型河道成因的一种解释是杨志达(C.T.Yang)提出的最小能耗率理论。河流为达到当地条件下许可的能耗最小值,可选择增加河宽或减小比降的方式来进行调整。若河岸抗冲性很强,不易发生侧蚀,不仅展宽难以发生,且通过侧蚀向弯曲发展以增加河长、减缓比降也不可能,此时通过直接下切来减小比降即成为唯一可能的选择,故出现顺直而窄深的河床形态。

汊河型河床河身有宽窄变化,窄处为单一河槽,宽段河槽中发育沙洲、心滩,水流被洲、滩分成两支或多支。汊河与沙洲的发展与消亡不断更替,洲岸时分时合。随主流线移动和冲刷,常伴生规模不等的岸崩,会危及河堤安全和造成重大灾害。

特征

河槽最重要的特征是它伴生的河床相沉积,底部为卵石或粗砂层,向上过渡为沙层或粉砂层。在垂直剖面上,其颗粒大小的顺序是底部粗,上部细。在纵剖面上,则上游比下游粗。

作用

河槽对水流所起的调蓄作用。当水流沿槽下泄,在运动过程中,部分水量容蓄在河槽中,待坡面汇流入槽的水量停止后,河槽中容蓄的水量又不断泄流出来,恰如水库对水量起到调节作用一样。这种调节作用一般还可从上游站和下游站的流量过程线的对比中看到。[1]

河槽疏浚主要方法

导流围堰法清淤

河道常用的清淤方法,即在河道内进行分期围堰导流,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条件,依据谢才公式推算出围堰断面形式、尺寸。一侧导水,另一侧进行干场清淤。或者在上游截流,将水通过管道,或其他排水渠排出施工区,施工区内进行干场作业。施工时主要以机械为主,一般采用挖掘机挖甩,装自卸汽车外弃于弃土场。

挖泥船清淤

主要适用水库周边的渠道,四周空旷、常年流水、泥沙松软、交通不便、不利干场作业的渠道。它利用机械疏浚方法清除江河湖库污染底泥。在挖泥、输送过程中和疏浚工程完成后对环境及周围水体的影响都较小。2003年2月18日,我国最大的水下清淤工程——天津海河河道综合开发河道清淤工程启动。这也是很典型的利用挖泥船的疏浚工程。

河道土方平整法

适用于淤积严重,多年干涸植被破坏严重、风沙大、河道断面宽且起伏变化大的河道。河道土方平整法在北京永定河、潮白河的河道疏浚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工程完工后效果也很好。

视频

黄河下游主河槽过流能力提升至新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