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治水文化宝库--黄陵庙(杨建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治水文化宝库--黄陵庙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治水文化宝库--黄陵庙》中国当代作家杨建章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治水文化宝库--黄陵庙

黄陵庙,2006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夷陵区三斗坪镇黄陵庙村,座落于长江西陵峡南岸的黄牛岩山麓,下距长江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35公里,上距三峡大坝7公里。被誉为治水文化的宝库。

从黄牛助禹开峡的传说及诸葛亮《黄牛庙记》,看先民的治水愿望

长江三峡一带,民间普遍流行黄牛助禹开峡治水的传说。

2022年,我们在三斗坪镇创建神牛文化之乡,田野调查中,听到了很多黄牛开峡的传说。我印象很深的,高家村的石达昌讲,黄牛开峡,脚刨翻了,牛角抵弯了。石牌村的张光满讲,天庭降下一张神犁,大禹扶犁神牛耕,连耕七天七夜,耕出西陵峡。黄牛岩村的石本荣讲,黄牛助禹开江有功,玉帝下令要黄牛回天庭,给黄牛加官晋爵,黄牛谦虚,不回天庭,留下身影在岩壁上,永远守护三峡平安。有的这样说,有的那样说,中心意思都是黄牛助禹推开三峡,引江入海,造福人民。综合众人不同讲述,查阅典籍关于黄牛开峡的记载,大致归结为:

相传,远古时期,洪水泡天。帝王舜派禹治水。天庭老爷看到禹治水被夔山阻隔,就派土星下凡助禹治水。土星化作一条黄牛,暗中助禹推开夔门,辟出瞿塘峡。洪水奔腾咆哮到了巫山,没想到又遇12条孽龙兴风作浪。巫山神女瑶姬,拔下金簪杀死12条孽龙,黄牛助禹开出巫峡。孽龙的尸体随洪水流出,在三斗坪一带变成12 座高山,挡住水流。禹率众挖山不止,黄牛角抵脚刨,推走了12座妖山。天庭降下一张神犁,大禹扶犁,黄牛拉犁,耕出了西陵峡。黄牛完成了助禹开峡的任务,天庭要给黄牛封赠。黄牛头一昂,脚一蹬,跃上高空,不料撞在悬崖峭壁上,黄牛从此不见了,只在岩壁上留下黄牛身影。从此,人们称留下牛影的岩壁为黄牛岩。千百年来,黄牛躲在岩层里,守护三峡平安。

远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为了纪念黄牛助禹开峡成功,便在“九龙朝圣”之地的黄牛岩下建起黄牛庙,专门祭祀黄牛神。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重建黄牛庙。唐朝中期再修黄牛庙,始建禹王殿,改主祭神牛为神牛、禹王同祭。明代中期复建禹王殿,专祭大禹,黄牛迁入黄牛祠,庙名改称黄陵庙。

黄陵庙内建有碑廊,立50多通碑刻,有水文碑、记事碑、功德碑、诗文碑等。历史最久远的是三国蜀相诸葛亮《黄牛庙记》碑刻,其碑文260多字,清《宜昌府志》全文实录。《黄牛庙记》中“平治洚水,顺遵其道,非神扶助于禹,人力奚能致此耶?”说明汉代以前就有黄牛助禹开峡的传说。《黄牛庙记》表明黄牛助禹开峡的传说是真的:“古传所载,黄龙助禹开江治水,九载而功成,信不诬也。”《黄牛庙记》碑刻,堪称镇庙之宝。

黄牛开峡,虽然只是个民间传说,但是从故事的细节和完整性来看,加上黄牛岩和黄牛庙佐证,人们是宁可信其有。传说充分反映了人们对治理水患的一种美好愿望,也是人们对征服大自然的丰富想象。

从李拔《凿石平江记》及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看古人治水的文化

黄陵庙禹王殿前有幢六棱碑,镌刻清代李拔《凿石平江记》。这是黄陵庙可考的重要治水文化。

李拔,字清翘,号峨峰,四川犍为县人。清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历任长阳、钟祥、宜昌、江夏知县,福宁、福州、长沙知府和湖北荆宜施道台。

李拔任湖北荆宜施道台期间,管辖荆州、宜昌、施南(恩施)等地,兼管峡江航道的治理和水利事业。乾隆三十七年(1772 ),李拔率员开凿三峡水路,在黄陵庙驻留很长时间,于庙内目睹诸葛亮的《黄牛庙记》, 触景生情,联想三峡治水,撰写了《凿石平江记》,镌刻于一座六棱碑幢,竖立于庙前。此碑幢高1.8米,上有盖幅,六面皆镌刻有字。全文760余字:

大江发源于岷山,汇西蜀百川之水,尽入夔峡以出汪洋,迅疾势如奔马。瞿塘滟滪之险,世所绝称。而入楚为龙,甚楚。自巴东归州以至东湖,拽新滩、空舲、三珠、鹿角、虎牙等处,寸节皆滩。□岩怪石,急湍横流,舟行触之,无不立碎覆辙,相循接救无术。其为生民之患久矣!乾隆甲戌乙亥之间,前道来公始基开凿,旋遭去官,未及观成。予于庚寅丙戌莅任荆南,触目惊心,广搜博访,备得各处受患,应修原委上其状于制抚。咸报可,乃率首令各官,偕揄从事,得若干金,于水涸之时,亲临履勘,设法筹划。去危石,开官漕,除急漩,修纤路。凡施工二十余处,群工雨集,万斧雷鸣。两冬之间,顿有成效。咸谓不可无记。予惟程子有言:“一命之士,苟存心于爱物,于人必有所济。”况吾辈遭遇三,明忝膺司牧,倘坐视阽危而漠之,省忧痛患之。谓何?毋乃实有所阙,以负夙心。今不动帑,项不役民,夫而险阻既平,民资利涉殆。春秋之法,书利而不书费者欤?虽然,非谓自兹以后,遂可无事也。长江积石,迄逦纵横。虽已去其太甚,而盘踞绵亘不可磨灭者,何可胜数!自今以后,倘能裒集众力,每届冬令,即凿去一分,则民受一分之赐。历年既久,积石尽去。其有功于舟行,岂小补哉?因为之铭。铭曰:

滔滔江水,惟禹治之。百川顺轨,趋赴若驰。突波触石,巨舰离披。夔门绝险,滟滪瞿塘。江洋喷薄,沿及楚疆。虎牙鹿角,狼戾鸱张。昔也!来公心存继美--凿石安澜,良规载起。旋即左迁,未完中止。予尸其后,利济为怀。畴咨既广,宏议斯开。上官同指,荣励群才。守抆咸与,令丞效职。万斧雷鸣,不遑日昃。矶去浪平,如清返侧。咸歌乐岂?予独口然。事难创始,功在及泉。因循鲁莽,厥病相连。所期来者,继长增高。抽薪釜底,庶静洪涛。舟航永奠,毋负成劳。

《凿石平江记》记录了三峡的凶险,致使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自巴东归州以至东湖,拽新滩、空舲、三珠、鹿角、虎牙等处,寸节皆滩。巉岩怪石,急湍横流,舟行触之,无不立碎覆辙,相循接救无术。”《凿石平江记》介绍了李拔治理三峡的经过:“于水涸之时,亲临履勘,设法筹划。去危石,开官漕,除急漩,修纤路。凡施工二十余处,群工雨集,万斧雷鸣。两冬之间,顿有成效。”同时,李拔认为三峡治理任务重,希望后代继续治理,确保行航和百姓平安。“长江积石,迄逦纵横。虽已去其太甚,而盘踞绵亘不可磨灭者,何可胜数!自今以后,倘能裒集众力,每届冬令,即凿去一分,则民受一分之赐。历年既久,积石尽去。其有功于舟行,岂小补哉?”结尾时以铭言表达深切的期盼:“所期来者,继长增高。抽薪釜底,庶静洪涛。舟航永奠,毋负成劳。” 由于李拔是治理三峡的倡导者、领导者和实践者,有切身的经历和深刻的体会,故其《凿石平江记》写得有物有神,有叙有论,有理有情,别具风采。尤其是他的耿耿于治江大业的“夙心”,切切于“哀集众力”的意愿,殷殷于“所期来者”的期望,皆溢于字里行间。 1981年,维修黄陵庙时, 于庙左侧大树下发现李拔撰写的《黄牛山》《黄陵庙》《诸葛祠》《三珠石》四首诗碑刻。其《三珠石》表达李拔美好的治水理想。诗曰:

楚天到处有三珠

乱石横流不可图

铸成秦鞭驱海底

媚川好是影全无

李拔深切期盼有赶山移海的“秦鞭”,能把峡中林立的礁石驱入海底,出现一个明媚的川江,一个秀丽的三峡,一个没有险阻的楚天。显然,其诗有弦外之音,借吟咏黄牛峡景物,抒发了他的社会理想

黄陵庙除李拔《凿石平江记》以外,还收录自汉唐到明清,诸葛亮、郦道元、李白、欧阳修、黄庭坚、雷思霈、张问陶、王仕侦等一大批文人墨客,以黄牛开峡、黄牛岩、黄陵庙为题材,创作的大量诗、词、歌、赋和画、刻等,本土文化名家黄世堂先生,编著有《黄陵庙诗文录》《黄陵庙通考》两书,内含丰富多彩的治水文化,值得研究。

从楠木柱水痕及台阶标示牌,看黄陵庙治水文化服务现代水利工程

黄陵庙的主要建筑,是见证长江特大洪水的实物资料,在长江水文考古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

禹王殿是黄陵庙的主殿,供奉禹王塑像,殿内殿外治水文化特征鲜明,集观赏性、学术性、实用性于一体。

明崇祯辛巳年(1641)惠王朱常润题写的“玄功万古”,清乾隆十四年(1789)爱新觉罗齐格书写的“砥定江澜”,清光绪甲申年(1884)里人顾嘉衡书“明德远矣”等牌匾,内容都是称颂大禹治水功绩。最有特点的是36根楠木柱,通高18米,上有水浸痕迹。经科学测量,水位海拔达到81.16米,流量为10.5万立方米每秒,确认是清同治九年(1870),长江三峡特大洪水入庙浸柱留下的水痕。1985年,黄陵庙对禹王殿维修,考虑到其在长江水文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特别于殿内东北角保留了两根立柱未做油漆,作为重要的水文文物标志予以保护。据黄陵庙原主任袁登春、夷陵文化名家黄世堂先生讲,楠木柱上的水痕,为开发利用长江水利资源,兴建长江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三峡大坝提供了重要水文参考依据。修建葛洲坝和三峡大坝,水利专家多次到黄陵庙考察,他们曾参与介绍黄陵庙的水文情况,“两坝”的坝高、泄洪等数据设计,均参考楠木柱上的水位。

黄陵庙门前33步台阶,以前标有某年洪水至此的汉字和水位数字,后来日长月久,慢慢消失,以至于看不见。2022年,政府投资整治黄陵庙环境,在台阶两侧布置软管霓虹灯,同时在不同级别台阶上安装5块小牌,标明1931年、1954年、1981年、1987年、1998年5个年份洪水水位,使人们一目了然。这些水位标牌,成为当今防汛抗洪的重要参考依据。[1]

作者简介

杨建章,生于1952年,曾任原宜昌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宜昌县、夷陵区文化局长、文联主席等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