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治水文化寶庫--黃陵廟(楊建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治水文化寶庫--黃陵廟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治水文化寶庫--黃陵廟》中國當代作家楊建章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治水文化寶庫--黃陵廟

黃陵廟,2006年國務院批准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夷陵區三斗坪鎮黃陵廟村,座落於長江西陵峽南岸的黃牛岩山麓,下距長江水利樞紐工程葛洲壩35公里,上距三峽大壩7公里。被譽為治水文化的寶庫。

從黃牛助禹開峽的傳說及諸葛亮《黃牛廟記》,看先民的治水願望

長江三峽一帶,民間普遍流行黃牛助禹開峽治水的傳說。

2022年,我們在三斗坪鎮創建神牛文化之鄉,田野調查中,聽到了很多黃牛開峽的傳說。我印象很深的,高家村的石達昌講,黃牛開峽,腳刨翻了,牛角牴彎了。石牌村的張光滿講,天庭降下一張神犁,大禹扶犁神牛耕,連耕七天七夜,耕出西陵峽。黃牛岩村的石本榮講,黃牛助禹開江有功,玉帝下令要黃牛回天庭,給黃牛加官晉爵,黃牛謙虛,不回天庭,留下身影在岩壁上,永遠守護三峽平安。有的這樣說,有的那樣說,中心意思都是黃牛助禹推開三峽,引江入海,造福人民。綜合眾人不同講述,查閱典籍關於黃牛開峽的記載,大致歸結為:

相傳,遠古時期,洪水泡天。帝王舜派禹治水。天庭老爺看到禹治水被夔山阻隔,就派土星下凡助禹治水。土星化作一條黃牛,暗中助禹推開夔門,辟出瞿塘峽。洪水奔騰咆哮到了巫山,沒想到又遇12條孽龍興風作浪。巫山神女瑤姬,拔下金簪殺死12條孽龍,黃牛助禹開出巫峽。孽龍的屍體隨洪水流出,在三斗坪一帶變成12 座高山,擋住水流。禹率眾挖山不止,黃牛角牴腳刨,推走了12座妖山。天庭降下一張神犁,大禹扶犁,黃牛拉犁,耕出了西陵峽。黃牛完成了助禹開峽的任務,天庭要給黃牛封贈。黃牛頭一昂,腳一蹬,躍上高空,不料撞在懸崖峭壁上,黃牛從此不見了,只在岩壁上留下黃牛身影。從此,人們稱留下牛影的岩壁為黃牛岩。千百年來,黃牛躲在岩層里,守護三峽平安。

遠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為了紀念黃牛助禹開峽成功,便在「九龍朝聖」之地的黃牛岩下建起黃牛廟,專門祭祀黃牛神。三國時期,蜀相諸葛亮重建黃牛廟。唐朝中期再修黃牛廟,始建禹王殿,改主祭神牛為神牛、禹王同祭。明代中期復建禹王殿,專祭大禹,黃牛遷入黃牛祠,廟名改稱黃陵廟。

黃陵廟內建有碑廊,立50多通碑刻,有水文碑、記事碑、功德碑、詩文碑等。歷史最久遠的是三國蜀相諸葛亮《黃牛廟記》碑刻,其碑文260多字,清《宜昌府志》全文實錄。《黃牛廟記》中「平治洚水,順遵其道,非神扶助於禹,人力奚能致此耶?」說明漢代以前就有黃牛助禹開峽的傳說。《黃牛廟記》表明黃牛助禹開峽的傳說是真的:「古傳所載,黃龍助禹開江治水,九載而功成,信不誣也。」《黃牛廟記》碑刻,堪稱鎮廟之寶。

黃牛開峽,雖然只是個民間傳說,但是從故事的細節和完整性來看,加上黃牛岩和黃牛廟佐證,人們是寧可信其有。傳說充分反映了人們對治理水患的一種美好願望,也是人們對征服大自然的豐富想象。

從李拔《鑿石平江記》及文人墨客的詩詞歌賦,看古人治水的文化

黃陵廟禹王殿前有幢六棱碑,鐫刻清代李拔《鑿石平江記》。這是黃陵廟可考的重要治水文化。

李拔,字清翹,號峨峰,四川犍為縣人。清乾隆十六年(1751)進士,歷任長陽、鍾祥、宜昌、江夏知縣,福寧、福州、長沙知府和湖北荊宜施道台。

李拔任湖北荊宜施道台期間,管轄荊州、宜昌、施南(恩施)等地,兼管峽江航道的治理和水利事業。乾隆三十七年(1772 ),李拔率員開鑿三峽水路,在黃陵廟駐留很長時間,於廟內目睹諸葛亮的《黃牛廟記》, 觸景生情,聯想三峽治水,撰寫了《鑿石平江記》,鐫刻於一座六棱碑幢,豎立於廟前。此碑幢高1.8米,上有蓋幅,六面皆鐫刻有字。全文760餘字:

大江發源於岷山,匯西蜀百川之水,盡入夔峽以出汪洋,迅疾勢如奔馬。瞿塘灩澦之險,世所絕稱。而入楚為龍,甚楚。自巴東歸州以至東湖,拽新灘、空舲、三珠、鹿角、虎牙等處,寸節皆灘。□岩怪石,急湍橫流,舟行觸之,無不立碎覆轍,相循接救無術。其為生民之患久矣!乾隆甲戌乙亥之間,前道來公始基開鑿,旋遭去官,未及觀成。予於庚寅丙戌蒞任荊南,觸目驚心,廣搜博訪,備得各處受患,應修原委上其狀於制撫。咸報可,乃率首令各官,偕揄從事,得若干金,於水涸之時,親臨履勘,設法籌劃。去危石,開官漕,除急漩,修纖路。凡施工二十餘處,群工雨集,萬斧雷鳴。兩冬之間,頓有成效。咸謂不可無記。予惟程子有言:「一命之士,苟存心於愛物,於人必有所濟。」況吾輩遭遇三,明忝膺司牧,倘坐視阽危而漠之,省憂痛患之。謂何?毋乃實有所闕,以負夙心。今不動帑,項不役民,夫而險阻既平,民資利涉殆。春秋之法,書利而不書費者歟?雖然,非謂自茲以後,遂可無事也。長江積石,迄邐縱橫。雖已去其太甚,而盤踞綿亘不可磨滅者,何可勝數!自今以後,倘能裒集眾力,每屆冬令,即鑿去一分,則民受一分之賜。歷年既久,積石盡去。其有功於舟行,豈小補哉?因為之銘。銘曰:

滔滔江水,惟禹治之。百川順軌,趨赴若馳。突波觸石,巨艦離披。夔門絕險,灩澦瞿塘。江洋噴薄,沿及楚疆。虎牙鹿角,狼戾鴟張。昔也!來公心存繼美--鑿石安瀾,良規載起。旋即左遷,未完中止。予屍其後,利濟為懷。疇咨既廣,宏議斯開。上官同指,榮勵群才。守抆咸與,令丞效職。萬斧雷鳴,不遑日昃。磯去浪平,如清返側。咸歌樂豈?予獨口然。事難創始,功在及泉。因循魯莽,厥病相連。所期來者,繼長增高。抽薪釜底,庶靜洪濤。舟航永奠,毋負成勞。

《鑿石平江記》記錄了三峽的兇險,致使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自巴東歸州以至東湖,拽新灘、空舲、三珠、鹿角、虎牙等處,寸節皆灘。巉岩怪石,急湍橫流,舟行觸之,無不立碎覆轍,相循接救無術。」《鑿石平江記》介紹了李拔治理三峽的經過:「於水涸之時,親臨履勘,設法籌劃。去危石,開官漕,除急漩,修纖路。凡施工二十餘處,群工雨集,萬斧雷鳴。兩冬之間,頓有成效。」同時,李拔認為三峽治理任務重,希望後代繼續治理,確保行航和百姓平安。「長江積石,迄邐縱橫。雖已去其太甚,而盤踞綿亘不可磨滅者,何可勝數!自今以後,倘能裒集眾力,每屆冬令,即鑿去一分,則民受一分之賜。歷年既久,積石盡去。其有功於舟行,豈小補哉?」結尾時以銘言表達深切的期盼:「所期來者,繼長增高。抽薪釜底,庶靜洪濤。舟航永奠,毋負成勞。」 由於李拔是治理三峽的倡導者、領導者和實踐者,有切身的經歷和深刻的體會,故其《鑿石平江記》寫得有物有神,有敘有論,有理有情,別具風采。尤其是他的耿耿於治江大業的「夙心」,切切於「哀集眾力」的意願,殷殷於「所期來者」的期望,皆溢於字裡行間。 1981年,維修黃陵廟時, 於廟左側大樹下發現李拔撰寫的《黃牛山》《黃陵廟》《諸葛祠》《三珠石》四首詩碑刻。其《三珠石》表達李拔美好的治水理想。詩曰:

楚天到處有三珠

亂石橫流不可圖

鑄成秦鞭驅海底

媚川好是影全無

李拔深切期盼有趕山移海的「秦鞭」,能把峽中林立的礁石驅入海底,出現一個明媚的川江,一個秀麗的三峽,一個沒有險阻的楚天。顯然,其詩有弦外之音,借吟詠黃牛峽景物,抒發了他的社會理想

黃陵廟除李拔《鑿石平江記》以外,還收錄自漢唐到明清,諸葛亮、酈道元、李白、歐陽修、黃庭堅、雷思霈、張問陶、王仕偵等一大批文人墨客,以黃牛開峽、黃牛岩、黃陵廟為題材,創作的大量詩、詞、歌、賦和畫、刻等,本土文化名家黃世堂先生,編著有《黃陵廟詩文錄》《黃陵廟通考》兩書,內含豐富多彩的治水文化,值得研究。

從楠木柱水痕及台階標示牌,看黃陵廟治水文化服務現代水利工程

黃陵廟的主要建築,是見證長江特大洪水的實物資料,在長江水文考古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

禹王殿是黃陵廟的主殿,供奉禹王塑像,殿內殿外治水文化特徵鮮明,集觀賞性、學術性、實用性於一體。

明崇禎辛巳年(1641)惠王朱常潤題寫的「玄功萬古」,清乾隆十四年(1789)愛新覺羅齊格書寫的「砥定江瀾」,清光緒甲申年(1884)里人顧嘉衡書「明德遠矣」等牌匾,內容都是稱頌大禹治水功績。最有特點的是36根楠木柱,通高18米,上有水浸痕跡。經科學測量,水位海拔達到81.16米,流量為10.5萬立方米每秒,確認是清同治九年(1870),長江三峽特大洪水入廟浸柱留下的水痕。1985年,黃陵廟對禹王殿維修,考慮到其在長江水文歷史上的重要地位,特別於殿內東北角保留了兩根立柱未做油漆,作為重要的水文文物標誌予以保護。據黃陵廟原主任袁登春、夷陵文化名家黃世堂先生講,楠木柱上的水痕,為開發利用長江水利資源,興建長江水利樞紐工程葛洲壩、三峽大壩提供了重要水文參考依據。修建葛洲壩和三峽大壩,水利專家多次到黃陵廟考察,他們曾參與介紹黃陵廟的水文情況,「兩壩」的壩高、泄洪等數據設計,均參考楠木柱上的水位。

黃陵廟門前33步台階,以前標有某年洪水至此的漢字和水位數字,後來日長月久,慢慢消失,以至於看不見。2022年,政府投資整治黃陵廟環境,在台階兩側布置軟管霓虹燈,同時在不同級別台階上安裝5塊小牌,標明1931年、1954年、1981年、1987年、1998年5個年份洪水水位,使人們一目了然。這些水位標牌,成為當今防汛抗洪的重要參考依據。[1]

作者簡介

楊建章,生於1952年,曾任原宜昌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宜昌縣、夷陵區文化局長、文聯主席等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