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法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牛头法融
法融大师.jpg
出生 594年
逝世 657年

牛头法融(594年-657年),或称慧融,俗姓隋唐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县延陵镇)人,为佛教禅宗大师,牛头宗初祖,有“东夏之达摩”的称号。

相传受禅宗四祖道信付法,别出牛头一脉。但经释印顺考证,牛头宗应为自三论宗旁出,独立发展的般若南宗,认为道信付法于法融一事为后人杜撰。

人物生平

生于594年(隋文帝开皇14年)。612年,19岁时,从茅山(今江苏句容县)丰乐寺大明法师出家(《续僧传》作炅法师)。大明法师继承兴皇法朗,为三论宗传人,法师于其门下听三论,及华严、大品、大集、维摩、法华经等诸经。

624年(唐高祖武德7年),朝廷下令解散部份佛寺,法融到京师请愿。后移住牛头山(今江苏江宁县)佛窟寺,此寺有七藏经画,一佛经、二道书、三佛经史、四俗经史、五医方图符。法融在此居住八年,精研七藏,然后移居幽栖寺。

643年(贞观17年),于幽栖寺的北岩下别立禅室,有弟子百馀人。后睦州有女子陈硕真作乱,寺院内粮食不足,法融每日至城中行乞,再自行背负粮食回寺,供给寺中三百馀众。永徽三年受请出山,在建初寺讲经。656年(唐显庆元年),又再度受请至建初寺讲经,657年(唐显庆2年)于建初寺入灭,年六十四。

现代考证

印顺法师在《中国禅宗史》中,考证道信与法融之间的关系。道信生于580年(陈太建十二年),卒于651年(永徽二年)闰九月。道信死时,法融方才6岁,因此道信付法的传说并不可信

1'印顺法师在《中国禅宗史》中或所有著作中'都没有【道信死时,法融方才6岁,因此道信付法的传说并不可信】的记载

2'道信生于580年(陈太建十二年),卒于651年。牛头法融(594年-657年)。

3'651(道信卒)- 594(法融生)= 57 是故!!道信死时,法融已经57岁

印顺法师认为“中华禅”(中华风味的禅宗)首位建立者,当是牛头法融,称他为“东夏之达摩”[1]

牛头禅的创始人

唐贞观十七年(643年),法融出禅关,开始在今南京西南的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创立茅茨禅室,授徒传法。"数年之中,息心之众百有余人。"法门逐渐兴盛,其禅法系统被称为牛头禅。法融的禅学思想主要见于他所著的《绝观论》和《心铭》两部著述。其思想是建立在般若空观和玄学的基础上,具有明显的空宗和玄学的特色。在《绝观论》中,他主张"大道冲虚幽寂",故立"虚空为道本"。在《心铭》中,法融提出"心性不生,何须知见?本无一法,谁论熏炼",在他看来,"境随心灭,心随境无",无心无境,心镜本寂,这便是世界的本来面目。基于这一理论,所以他在禅修上认为"无心可守,无境可观,应该"绝观忘守"。绝观忘守的方式就是"一切莫作","一切莫执"的"无心用功"。

人物观点

他特别反对任何有计较、分别和执著的修习,认为道是不待求,无可求的,不求即是。只有无修而修,才能证入"灭尽生死,冥心入理"的解脱境地,即所谓"无心合道"。他的这一思想与提倡坐禅观心的东山法门有显著的不同,而与南朝玄学思想若合符节。在此基础上,牛头禅进而提出了"无情成佛"、"道遍无情"的观点。"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一联就是牛头禅的典型写照。

主要著作

著有《绝观论》,《心铭》,《信心铭》,《净名经私记》,《华严经私记》,《法华经名相》。

参考资料

  1. 孙金波. 牛头禅与般若空观的关涉 (PDF). 普门学报.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