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波罗的海之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波罗的海之路
图片来自pixnet

波罗的海之路(Baltic Way;Balti kett;'Baltijas ceļš';Baltijos kelias;Балтийский путь),又称自由之链波罗的海之链,是发生于1989年8月23日的一次大规模和平示威。大约有200万人加入这场活动,他们手牵手组成一个长度超过675公里的人链,穿过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这一示威是为了希望世界能够关心三国共同的历史遭遇——在1939年8月23日苏联纳粹德国秘密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该三国被苏联占领。该活动起源于1980年代在西方城市举行的“国际黑丝带日”抗议活动。它标志著苏联与纳粹德国之间的《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成立50周年。

此事件场景震撼、牵动情绪,在国内外均大收宣传之效。这次活动为波罗的海激进主义者提供了将波罗的海独立问题定位为不止是政治问题,而且是道德问题的机会。苏联当局以激烈的口吻回应,但没有采取任何建设性的行动修补三国与苏联其他地区间日益扩大的鸿沟。示威后7个月,立陶宛成为首个宣告独立的苏联加盟共和国。1991年9月6日,苏联政府正式承认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独立。

东欧剧变之后,8月23日成为波罗的海三国、欧盟和其他国家的纪念日,称为“黑丝带日”或“欧洲史太林主义和纳粹主义受害人纪念日[1] ”。

示威

筹备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开放政策经济改革启发,街头示威日渐受欢迎和支持。1986年8月23日,21个西方城市(包括伦敦斯德哥尔摩西雅图洛杉矶珀斯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等)举行黑丝带日游行,要求世界正视苏联侵犯人权。1987年黑丝带日,36个城市举行示威,包括立陶宛维尔纽斯。同年,爱沙尼亚塔林拉脱维亚里加也举行反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示威。1988年,苏联政府首次批准这些示威,没有逮捕示威者。社会运动家计划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50周年当日举行特别大规划的示威。人链的提议是谁人和何时提出,至今不详;似乎是7月15日在派尔努的三方会议中提出的。8月12日,三国社会运动家在采西斯签订正式协议。这次示威获地区共产政府批准。同时,几个谴责苏联占领的联署,分别得到上十万人支持。

主办机构为确保人链不受干扰,预先在地图上明确标出城市、城乡和村落的准确位置。交通不便者可乘坐免费巴士。全国均投入筹备工作,连之前置身事外的郊区也积极参与。虽然有些雇主不允许员工请假(8月23日为星期三),但有些则资助巴士费用。8月23日,特别电台广播负责协调工作。爱沙尼亚订当天为公众假期。

波罗的海争取独立运动以这示威名义,向世界和欧洲发表联合声明。声明指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犯罪行为,并促请各方宣告这条约自签署一刻起即“无效”。声明也指出波罗的海国家问题是“不容剥夺的人权的问题”,批评欧洲社会持“双重标准”,对“希特拉–史太林时代最后几块殖民地”视若无睹。当日,《真理报》刊出社论“仅为事实”,引用争取独立者的语句,从而显示他们反苏联的行为不可接受。

背景

三国立场

尽管《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的秘密条文在二战结束后的纽伦堡审判时曝光,但苏联一直否认这些条文存在。苏联的政治宣传也坚称,三国的国民议会代表各国人民意愿,向苏联最高苏维埃提请加入苏联──故此,三国是自愿加盟苏联,而非苏联占领三国。三国则宣称他们是被苏联以武力非法合并的。一般认为,苏德两国签订的密约证明三国是被非法占据的。只要能指出苏联占领和苏德条约之间的关系,就可宣告苏联对三国的统治无法律基础,1940年起在当地实施的苏联法律自动无效,到了1941年苏德战争时苏军在波罗的海行动未能阻挡德军攻势,纳粹德国军事占领了波罗的海三国,直到苏联在1944年波罗的海攻势打败德军后收回三国。若这种说法成立,即自动解决重夺主权或争取自治的争议,因为波罗的海国家从来没有合法地属于苏联;三国在两战期间原为独立国家,也可以合法恢复原有地位,宣告苏联法律对三国无效力,使三国无须再遵守《苏联宪法》,也省却正式的脱离程序。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50周年之际,波罗的海三国和莫斯科的关系日益紧张。罗穆阿尔达斯·奥佐拉斯在立陶宛发起200万人联署抗议行动,要求苏军撤出立陶宛。立陶宛共产党也考虑与苏联共产党决裂。1989年8月8日,爱沙尼亚试图修改选举法,限制新移民(主要是俄罗斯工人)的选举权,触发俄罗斯工人的大规模罢工和抗议。莫斯科称这些事件为“族群间冲突”,从而在混乱中“缔造和平”。随著局势日益紧张,有人期望莫斯科会应波罗的海人民的意愿而推行改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