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普照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泰山普照寺取"佛光普照"之意,传为六朝时建,金大定间奉旨重建。明永乐间高丽僧满空及清康熙初诗僧元玉、光绪间瑞庵禅师先后卓赐于此,均进行重修。 建国后多次修缮。冯玉祥将军曾隐居于此,他的墓就在普照寺的西侧。他的纪念馆在普照寺东行300米左右一石墙院为“冯玉祥泰山纪念馆”,馆内设三个陈列室,介绍冯玉祥生平及院内的诸碑刻。寺院面积是6150平方米,寺院结构是四进院落。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隶属于泰安市,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之称,普照寺就在泰山脚下。[1]
简介
普照寺位于环山路北、凌汉峰前,寺内苍松翠柏掩映,依山层递而上,涧溪环绕,是一组完整的古建筑群。清人有“门前几曲流水,寺后千寻碧峰,鸟语溪声断续,山光云影玲珑”的赞咏。 寺创建于六朝,或传创建于唐。以双重山门、大雄宝殿、摩松楼为中轴,组成三进式院落;两侧配以殿庑、禅房和花园等。山门前高台垒砌,石狮对峙。门上悬匾。门内有钟楼和鼓楼,中有明正德年间《重开山记碑》,介绍高丽僧满空航海到中国后重建泰山竹林寺、普照寺的概况。又有清光绪年间《重修普照寺碑记》,记清初名僧元玉等人住持事迹。二山门内有元代经幢。沿阶而上为主院,大雄宝殿内供释迦牟尼铜像,东西配殿陈列明清铜佛像及宋瓷等文物。殿前银杏双挺,油松对生,中立双檐盖罩铁香炉。普照寺为岱阳唯一的四方丛林,明洪武年间泰安府僧纲司设于此。建国后,游人很多,进香者来往不断“文化大革命”中停止活动。1979年恢复宗教活动。1984年将后院辟为“冯玉祥在泰山”陈列室。据说,普照寺香火一直十分旺盛,也十分灵验。正是有了这座历史悠久的寺院,使得泰山这本来以供奉泰山老奶奶---碧霞真君名扬天下的道教名山,在元明清时代逐渐演绎成佛教道教融为一体的世界名山。而与泰山相邻的曲阜就是中国儒教的发源地。[2]
理位置
普照寺位于泰安市环山路北、凌汉峰前,依山而建,涧溪环绕。沿着普照寺路向北向上走过一段陡峭的石坡路,普照寺就出现在眼前。天外村和红门的中间地段,以前是冯玉祥先生隐居的地方,现在里面还有很多碑文,都是当时冯玉祥先生的亲笔。
交通
乘车指南:火车站乘9路车可达普照寺。
景点
- 山门前高台垒砌,石狮对峙。门上悬匾。门内有钟鼓楼,中有明正德年间《重开山记碑》,介绍高丽僧满空航海到中国后重建泰山竹林寺、普照寺的概况。又有清光绪年间《重修普照寺碑记》,记清初名僧元玉等人住持事迹。二山门内有元代经幢。沿阶而上为主院,大雄宝殿内供释迦牟尼铜像,东西配殿陈列明清铜佛像及宋瓷等文物。殿前银杏双挺,油松对生,中立双檐盖罩铁香炉。
- 后院有著名的六朝松,枝繁叶茂,疏密相间,宛如巨大的华盖,碣刻“六朝遗植”。松下有郭沫若《咏普照寺六朝松诗》碑。西侧筑亭,清人傅家宝题匾额“筛月亭”,每逢皓月当空,松下银辉万点,如同筛月。亭下有方形石桌,敲击四角及中央,皆出磬之清音,故名五音石。亭北有阁楼,李铎书匾“摩松楼”。不过非常遗憾的是,六朝古松已于2010年死亡。山东农业大学一位教授曾说,该松属于松科松属油松种,理论上可以活很长,1600年并非其寿限。景区曾采取包括换土、喷雾等措施,甚至请来了北京的专家诊治,但最终效果不明显。他一再强调,古树死亡是综合性因素导致,现在来看人为影响、环境恶化对古树名木破坏性更大一些。很多古树周边环境不利于其生长,比如古树树冠根系分布面积大,但周边往往都是水泥混凝土,不透气、不通风、不透水,将会加速古树衰老并引发病虫害等。
- 中轴线以东,前为禅房,后为石堂院。后院正房与摩松楼相齐,后壁嵌清道光年间徐宗干题《石堂题壁》碣。
- 中轴线以西,前为菊竹花圃,1985年立,周恩来于1941年11月14日撰书的《寿冯焕章先生六十大庆》碑。后院是菊林院,正房与摩松楼相接,额题“菊林旧隐”。
- 徐宗干书元玉僧偈语“松曰好青,竹曰好绿;天吾一瓦,地吾一砖”为联,舒同又书联“疾风知劲草,严寒识盘松”。原为清康熙初元玉僧居所,冯玉祥1932年至1935年两次来泰山均居此。1984年辟为“冯玉祥先生在泰山”展室,邓颖超题额。院中有清代寺僧理修入寺时与师傅共植“师弟松”1株。光绪年间何焕章游岱至此,见松袅袅婷婷、冠大如棚,叹为观止,遂题“一品大夫”,刻石立于松下。冯玉祥隐居泰山时,以泰山习俗和民生疾苦为题材,写了很多即兴白话诗,自称“丘八诗”。并与青年画家赵望云合创48幅诗配画,刻制成碣,后尽毁,1984年重刻,立于寺内。
- 寺东为荷花荡,纳凌汉峰之水,溪中杂树丛生,古藤盘旋。清康熙初年,元玉僧及其弟子在此开地采石,包崖筑台,遂成石堂。元玉题石堂铭及十二景:翠屏石、涤砚溪、慈航石、盘云梯、白莲池、玲珑岩、眺望台、飞来石、友松石、水云洞、振铎岭、石堂。石室久毁,题刻犹存。
- 寺西南有泉,冯玉祥开凿,并隶书“大众泉”。林荫路旁有巨石夹径,上题“云门”、“界尘”。再南路西有方石,上书“三笑处”,源于佛教典故“虎溪三笑”。
- 三笑处西南为范明枢墓,石栏环围,柏林遮掩。[3]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