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涇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涇縣位於中國安徽省東南部,是宣城市轄下一個縣。長江的支流青弋江穿越全境。面積2059平方公里,人口36萬。縣人民政府駐涇川鎮。

涇縣以特產宣紙,宣筆而聞名。雲嶺是抗日戰爭期間新四軍軍部所在地,1941年1月的皖南事變發生地。

行政區劃

下轄9鎮,2鄉:

涇川鎮、茂林鎮、榔橋鎮、桃花潭鎮、琴溪鎮、蔡村鎮、雲嶺鎮、黃村鎮、丁家橋鎮、汀溪鄉和昌橋鄉。

綜述

歷史上,涇縣既是「男勤於耕,女勤於織」的農桑之區,又以商宦眾多,文風昌盛而聞名。明成化、弘治始,涇縣「商賈遠出他境,贏走四方」。清與民國中,涇人外出經商者遍及18行省,在長江沿岸商埠形成頗具影響的「涇幫」,因此有「無徽不成商,無涇不成鎮」之說。其中頗多由商致富,富而重學,學以致仕者。明清間,邑人竟相輸捐,創建書院書屋30餘所;興辦義學社學數十處;塾館遍布城鄉閭巷。台泉雲龍書院曾有名儒許國講席,一時從游者眾;水西書院名盛江南,成為寧國府治屬六縣學人興會之所。明清兩代,全縣中進士106人,居全省第三。學者名流,代不乏人。唐代許棠才列「咸通十哲」;宋代吳份被譽為「江南兩腳書櫥」;明代查鐸著述顯名於時;清代包世臣為舉世推崇的書法大家;朱珔時稱江左經師之冠,學重皖派;趙青藜、趙紹祖、吳廣霈、胡承珙等,皆為一代鴻儒。民國時,學者胡樸安被世人尊為國學大師。當代,則有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王稼祥,愛國主義與民主主義戰士吳茂蓀,以及經濟學家李紫翔、吳半農,教育家查謙[1],學者吳則虞等民族精英。

戲曲

涇縣民間戲曲班社始見於清末,盛於民國時期。班社藝人或終身從藝或農忙務農、農閒走鄉串鎮演出,風餐露宿,生活貧困,社會地位低下,被稱為「戲花子」。班社亦時演時停,自生自滅。1982—1983年,縣內先後有涇縣和平黃梅戲劇團、涇縣大眾黃梅戲劇團、涇縣孤峰黃梅戲劇團、孤峰廬劇團4個民間職業劇團相繼成立。至1986年,除和平黃梅戲劇團尚在繼續演出外,其餘3個劇團先後解體。

宣紙

宣紙問世於唐朝初期。《新唐書·地理志》有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宣州土貢中上貢「紙、筆」的記載。《唐六典·太府寺》有開元前各地雜物貢的記載,其中已有「宣、衢等州之案紙、次紙」的記錄。明胡侍《珍珠船》文中亦有「唐永徽中,宣州僧欲寫《華嚴經》,以沉香種樹,用以製造宣紙」之說。唐時宣州的屬縣宣城、涇縣、寧國均產紙,以「涇縣所制尤工」。紙的集散地多在州治所在地宣城,故名宣紙。

「宣紙」一詞最早見於唐代元和至乾符年間(815年—875年)書畫評論家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論畫體工用榻寫」一文:「好事家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以備摹寫」。古代作畫習用「用法蠟之」的加工宣,如南唐的「澄心堂紙」即由宣紙(亦有歙紙)加工而成。

迨至宋代,宣紙需求量大增,宣州各地產紙供不應求。熙寧七年(1074)六月,朝廷「詔降宣紙式下杭州,歲造五萬番」。而涇縣宣紙則更為文人所索求。如宋代詩人王令在《再寄滿子權》詩中云:「有錢莫買金,多買江東紙,江東紙白如春雲」(宋代涇縣屬江南東路寧國府)。

宋末元初,曹姓人遷涇縣小嶺,亦以製造宣紙為業。自以小嶺曹氏一族逐漸發展成宣紙工業的佼佼者。

明代,涇縣宣紙生產進入重要發展階段[2],工藝精益求精,品種規格日愈增多。尤以宣德年間製造的宣紙為最優,讚譽宣紙的詩文屢見不鮮。沈德符在《飛鳧語略》文中曾直稱宣紙為「涇縣紙」。文震亨在其所著《長物志》中曾云:「吳中灑金紙、松江潭箋,俱不耐久,涇縣連四(即宣紙四尺單)最佳。」

清代,涇縣宣紙生產得到長足發展,縣東漕溪有汪六吉等造紙大戶,生產頗具規模,縣西有小嶺曹氏宣紙世家,生產日益繁榮,康熙進士儲在文宦遊涇縣作《羅紋紙賦》詳盡記述了涇縣小嶺、漕溪等山區宣紙生產興旺景象。迨至咸豐、同治年間,清軍與太平天國軍在涇縣一帶轉輾爭戰達10年之久,戰禍所及,家毀人亡。小嶺《曹氏族譜》記載當時盛產宣紙的小嶺「屋只存一二,人亡之七八」。紙槽大部分被毀,原料基地荒蕪。同治後,宣紙業開始復甦。

清末至民國期間抗日戰爭爆發前,是涇縣宣紙業由恢復而發展而鼎盛時期。抗日戰爭爆發,大部分國土淪喪,交通阻隔,宣紙銷路受阻,生產一落千丈。直至抗戰勝利後,宣紙行業繼續衰微,至1949年涇縣解放前夕幾乎全部停業。

民國期間,國內名流學者對宣紙的創製歷史工藝曾有多篇著述問世。國學大師、邑人胡樸安曾著《宣紙說》一文,指出:「涇縣古屬宣州,產紙甲於全國,世謂之宣紙。近自國內,遠至東瀛,無不珍視,以為書畫佳品。宣紙每年之輸出者價約為百餘萬元。區區之數,誠不足多,然以一縣之制,獨重藝林,舉世無出其右,或亦足以自豪」。楊大金著《中國實業志》中云:「宣紙產於安徽涇縣。涇縣晉時屬宣州郡,唐時屬宣州,皆為貢品,世稱宣紙。」第十一章(民國二十七年)《製紙業》中云:「宣紙為皮料是最佳者,產於安徽涇縣,涇縣之宣紙業在小嶺村,制此者多曹氏,世守其秘,不輕授人。故江西省日本皆有仿製者,然其品質終不及涇縣。」

新中國建立後,宣紙業得到復甦並空前發展,由聯營而公私合營及至國營。截止到2015年,涇縣有宣紙、書畫紙企業400餘家,於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進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視頻

涇縣 相關視頻

空中看安徽:航拍涇縣
疫情下的涇縣

參考文獻

  1. 德高望重的物理學家與教育家——查謙,武漢大學校友總會,2005-11-12
  2. 在涇縣,遇見宣紙中的古法千年,搜狐,2018-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