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海底隧道 (香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海底隧道 (香港)
图片来自fandom

海底隧道英语:Cross-Harbour TunnelCHT),简称红隧海隧旧隧,因隧道在九龙著陆点位于红磡湾,故多称为红磡海底隧道,是香港首条连贯香港岛九龙半岛的过海行车隧道,是香港以至世界最繁忙的行车隧道之一,隧道人员获授权执行香港法例368章《行车隧道(政府)条例》。

沿革说明

香港最早草拟跨越维多利亚港的基建设施,可追溯到1921年港英政府曾经提出维港大桥的蓝图。大桥以中环毕打街为起点,延伸至尖沙咀广东道,同时可供汽车、电车、人力车及行人使用[1]

而战后1948年发表的《亚拔高比报告》,首次提出以海底隧道形式,从尖沙咀来往中环,以纾缓交通及完善维港两岸的运输系统。

跨海大桥方案

1961年维多利亚发展有限公司提出兴建维港跨海大桥的方案,大桥两岸的出入口跟现在的红磡海底隧道相约。此方案与当时海底隧道方案竞争,不过政府最后选择海底隧道,基于以下主要原因:

  1. 拟议大桥最高点达400米,会对在启德机场升降的飞机造成危险
  2. 大桥较容易受到极端天气影响
  3. 如果大桥发生重大事故,将有机会截断来往鲤鱼门尖沙咀的航道

港英政府锐意开拓铜锣湾红磡尖沙咀经济,决定隧道现有之出入口位置。1965年锺士元预见四线行车隧道会迅速饱和,曾提出六线方案,惜因成本过高未获采纳[2]

概要

海底隧道于1969年9月1日动工,由保华与英美两家建筑公司的联合体承建,于1972年8月2日通车,耗资港币3.2亿港元。隧道全长1,860米,以沉管方式建造(而隧道沉管于黄埔船坞制造),车速限制每小时70公里。由香港隧道有限公司港通控股有限公司前身)以“建造、营运、移转”形式兴建及经营,在1980年代起,当时两方的隧道出入口亦以中英文标示公司名称;唯专营权在1999年9月1日届满后,原本以中文标示公司名称部份被广告招牌挡上,而英文公司名称部份也在其后更改为“CROSS-HARBOUR TUNNEL”并沿用至今。隧道跨越维多利亚港,将九龙半岛香港岛两岸独立的道路网络连接起来。海底隧道南端出入口位于奇力岛,位于港岛湾仔区。因工程关系,该岛已与香港岛连接。北端出入口位于红磡湾填海区。收费广场位于红磡湾出口,共有16个收费亭,其中10个为人手收费亭,2个为专利巴士专用的快易通自动缴费亭,而馀下4个为快易通专用的自动缴费亭。2017年12月3日起,驾车人士可以在海底隧道的人手收费亭,以八达通或本地发行的非接触式信用卡(包括Visa payWave感应式Mastercard银联闪付[3])拍卡缴付隧道费。

参考文献

  1. Hugh Farmer. Proposed iron bridge connecting HK Island – Kowloon pre-1921. The Industrial History of Hong Kong Group. 2016-07-18 [2018-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6). 
  2. Template:Cite article
  3. 拍卡过隧道!城隧月尾先行 一文睇晒各隧道实施时间表. [2018-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