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清徐县

Vcr讨论 | 贡献2020年3月4日 (三) 17:49的版本 (added Category:660 中國地理總志 using HotCat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清徐县地处太原市城郊,依山面川原图链接来自新浪网 的图片

清徐县,县城在清源镇。全县辖4镇9乡,193个行政村,211个自然村,总人口2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万人。全县有流动人口7万余人(主要集中在暖气片、焦化企业打工),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460人。

清徐县隶属于山西省太原市,地处太原市城郊,依山面川,交通便利,清徐县国土总面积609平方公里,辖四镇五乡[1]

清徐县是中国古典文学大师罗贯中先生、中国当代著名国画艺术大家马泉先生的故乡,也是全国葡萄产地之一和山西老陈醋的发源地,素有“葡乡”、“醋都”之称[2]

目录

建制变革

清徐,古称梗阳,始建于春秋,隋开皇16年(596年)置清源县。金大定29年(1189年)于县之东境置徐沟县。1952年7月,清源、徐沟两县合并,取两县县名首字,称为清徐县,县城在东湖街道

据马峪古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早在八、九千年以前,在清源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出土的文物有灰陶和红陶器的沿、底、带耳、鸡冠耳及角、盖、足等,还发现有石环、纺轮、石斧等,是典型的新石器仰韶文化。

尧舜时期,唐尧初都在太原,并建唐城,清源就属唐。实际上的尧都就在今尧城村,并在此立四时八节。

夏分九州,清源属冀州

周代,冀州又分为幽、并二州,清源属并州。

公元前629年秋,晋国在清源检阅军队,建立五军去抵御狄人,赵衰为卿。《永乐大典》记载,清原即清源[3]

公元前555年秋,中行献子见梗阳之巫皋。后来,梗阳又成为祁氏之食邑。

公元前514年秋,晋国魏献子为政,将祁氏之田分为七县,梗阳就是其中之一,这是梗阳成为县城的开始。

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春秋结束,战国开始,梗阳属赵。

公元前288年,即赵惠文王十一年,秦取梗阳,地入于秦。

公元前247年,秦灭赵国,设太原郡,梗阳属太原郡。西汉郡国并行,梗阳属韩国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设代国,都晋阳,封其子刘桓为代王。此时,梗阳属代国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首创十三州刺史部,梗阳降为并州刺史部太原郡榆次县的乡。自此时起,西汉、东汉、三国、晋,梗阳一直为榆次县的西境。

公元448年,南北朝北魏太平真君九年,撤销榆次县,梗阳随之并入晋阳县。公元500年,北魏景明元年,恢复榆次县,梗阳又随之归属榆次县。公元582年,隋初,梗阳又归属并州晋阳县。

公元596年,隋开皇十六年,析晋阳和榆次的部分地区新建立清源县,在梗阳城北新建县城,因城西北有清源水而得名,此为清源称县之始。公元607年,隋大业三年,又废清源县而并入晋阳县。

公元618年,唐武德元年,又恢复清源县。从此开始,唐、五代、金均为清源县。

公元1220年,金兴定四年,清源置晋州,辖徐沟太谷祁县三县。

元代废州,仍为清源县。元、明、清均为清源县

公元1764年,清乾隆二十九年,清源降为乡,隶属徐沟县管辖。

公元1912年,即民国二年,恢复清源县建制。民国四年又降为镇,属徐沟县。民国六年又恢复清源县。

1952年7月,清源、徐沟合并为清徐县。

清徐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西陡向东缓展布,依次分为中低山区、山前洪积扇、倾斜平原和冲击平原,山区和平川分别约占总面积的1/3和2/3;没有明显的丘陵区;土壤分为山地褐土、草甸土两个类型。境内海拔差异较大,山区800米以上,北部最高点庙前山高达1841米,平原780米以下,南部最低点汾河出境口常丰一带仅753米,相对高差1088米。

气候特征

清徐县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为2577.5小时,日照率达58%;无霜期183天;年平均气温随地势而有差异,平川为9.6℃~10.2℃,边山为10.4℃~10.6℃,山区为3.8℃~9.1℃;年均降水量为462毫米。

经济概况

2013年,清徐县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3.2亿元,同比增长2.7%;服务业增加值完成31.1亿元,同比增长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7.3 亿元,同比增长4.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0亿元,同比下降17.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7.9亿元,同比增长1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际完成4.95亿元,完成调整后预算的10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903元,同比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52元, 同比增长12.2%。

风景名胜

清源文庙:始建于金泰和三年(1203年),元、明、清均有修葺。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文庙大成殿是珍贵的早期建筑遗构,在金代建筑遗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狐突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纪念春秋时晋国大夫狐突而建。庙始建于金明昌元年(1190年),元至元二十六年(1298年)重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增补扩建。庙址坐北朝南,由两进院落组成。现存献殿、正殿与碑廊等建筑,占地面积1875平方米。

罗贯中纪念馆:是由清徐罗氏第二十一代传人罗二栋先生融资,于2000年建成的。纪念馆坐落在中隐山麓,清泉湖畔,与清徐三国城在一条中轴线上。占地四千五百平方米,青砖碧瓦,雕梁画栋,为仿明清时代的园林式建筑风格。主要建筑有山门、罗贯中石雕站像、主殿、厢房、曲廊、方亭、碧池、花园、玉带桥、九龙壁、麒麟吐玉书影壁等[4]

宝梵寺:位于清徐县城西南10公里的东于村北隅。是太原地区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清代建筑。宝梵寺宋代名“宝林禅院”,辽、金时期称“宝安寺”,明、清两代为“宝梵寺”。据寺院现存“宝林禅院新公塔铭”记载,宝梵寺在宋宣和元年以前就已经香火鼎盛了。之后,明成化十一年重修,清光绪十八年重建。寺内有壁画、塑像、砖雕。现存宝梵寺占地1000余平方米,坐北朝南,青砖砌墙,布瓦盖顶。

清泉寺:清泉寺位于清徐县城西北七华里的中隐山小峪沟,俗称“小峪寺”。因寺前清泉汩汩,昼夜长流,故又名“清泉寺”,是山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泉寺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四年,后经明清多次修葺。

马鸣山森林公园:(俗马鬣寺)地处白石沟中游马峪乡碾底村东北面,系中隐山支脉,距榆古干线公路2.4公里,距太祁高速公路4公里,距县城12公里,距葡峰山庄、贯中祖茔6公里。马鬣寺始建于唐朝,位于素称清源古景之一的白石云松--马鸣山上,唐代建筑“文殊石塔”屹立山顶,还有汉唐佛教圣地--马鬣寺遗址石拱窑洞

文化遗产

2006年,山西省清徐县申报的“清徐老陈醋酿制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手工技艺项目类别,序号411。

2008年,山西省清徐县参与申报的“抬阁(芯子、铁枝、飘色)(清徐徐沟背铁棍)”,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项目类别,序号994。

2008年,山西省清徐县参与申报的“砖雕(山西民居砖雕)”,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传统美术项目类别,序号337。

2010年,山西省清徐县申报的“清徐彩门楼”,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美术项目类别,序号6。

名优特产

清徐老陈醋

清徐县是山西老陈醋的发源地,是中国的醋都,已形成以山西水塔老陈醋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企业群体,清徐县共有70多家食醋企业,拥有六大系列60多个品种、年产醋10万吨的规模优势,占全国醋产量的六分之一。水塔老陈醋在2002年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清徐“福源昌”生产的“山西老陈醋”曾获1924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优质商品一等奖。

孟封饼

孟封饼是清徐县孟封村独特的传统名食,具有香、酥、软、甜、凉的特点。

徐沟豆腐干

徐沟豆腐干硬中带韧,咸香耐嚼。1994年荣获山西省农业精品博览会金奖,1995年获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银奖。

著名人物

罗贯中(1331年~1400年),名本、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中书省河东山西清源县(今太原市清徐县)人,中国古代著名小说家、戏曲家,《三国演义》、《水浒传》(与施耐庵合作)的作者。

马泉(1937~),字清源,别名博熙: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诗人,一九三七年生,山西清徐人。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其业绩曾收人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出版的《世界名人录》、《名人传》、《艺术家传》、《文艺家传》等二十多部辞书、辞典中。

李元茂(1944~),字文厚,号奎霖,现任海南省博物馆名誉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务院特贴专家。

贾廷诏(1713~1765年),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东高白村人。清乾隆壬戌科(1742)武状元。著有《三韬六略之解》、《孙子兵法浅释》。

乔松年(1815~1875年),字健侯,号鹤侪,清徐县郝村人。著有《论语浅解》四卷、《萝摩亭札记》八卷,又辑《纬捃》十四卷、《乔氏载记》二卷,均刊行。其中《纬捃》十四卷、《萝摩亭札记》八卷,被选入1934年由山西省文献委员会编纂的汇集自唐讫清二十八位晋人学术著作大型古籍丛书《山右丛书初编》。

王灏儒,字心孩,明末清源城南(今春光)人,明崇祯壬午(1642年)举人,清顺治丁亥(1647年)进士。任山东曹州知州,著有《四书音辩》。顺治十八年(1661年),他主编的《清源县志》印行,这是现存清源最早的志书[5]

马建法,山西省著名画家,毕业于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于北京画院。现为中国人文美术家协会会员,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西画院画家 ,山西省山水画艺委会会员。

杨宗新,民间剪纸艺术家、山西清徐砖雕技艺传承人。杨宗新被太原市文联命名为“杰出贡献艺术家”,被太原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民间艺术名人”、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胡嫦娥,女,1961年生于山西省清徐县,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太原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李宝森(1911年~1989年),曾用名李宝生,清徐县北程村人,后定居于鹅池村。1933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河北省委交通局长兼组织部干事,中共北方局交通科长,山西省水利局副局长,河北省峰峰矿区任二矿矿长,平顶山矿务局任第一副局长,广西省煤炭工业局副局长等职。

李延年(1913年~1942年),又名李石清,清徐县高花乡南尹村人。1933年12月,经李宝森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山西省“社联”执委、党团书记及武装自卫队党团书记。1935年后长期患病,先后在北京延安等地治疗。抗日战争爆发后,赴太行区工作,1942年春,于左权县下口村病故。

李祥(1921年~1945年),原名王钟灵,清徐县南营留村人。1937年年底,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5年12月30日晨,李祥同志为掩护同志们突围,中弹负伤,被阎军残杀,年仅24岁。

常忠(1915年~1980年),清徐县吴村乡孔村人。于1938年投身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常忠先后担任工程兵司令部军运训处处长、洛阳工程兵学校训练部长、南京第一工程兵学校副校长等职。1955年授少将军衔。

王国英(1921年~1942年),原名王安福,清徐县东穆庄人。于1938年投笔从戎,参加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八旅独立营,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农历正月初六,王国英在南邵村开展敌后工作时,不慎被晋祠扫共队逮捕,不久英勇就义,年仅21岁。

高铭生(1920年~1945年),清徐县徐沟镇西北坊人。1937年随成成中学游击队参加抗日,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晋绥二分区三十六团任连长、参谋等职。1945年2月,高铭生与五寨县的日伪军在风子关展开血战,掩护机关、部队、学校和群众安全转移,高铭生在战斗中身负重伤而牺牲,年仅25岁。

王立岗(1921年~),清徐县王答乡龙家营村人。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任太行二分区同蒲支队副队长兼榆(次)太(谷)祁(县)路西武工队长。解放战争中,王立岗同志历任营长、团参谋长、军侦察科长、师参谋长、昆明军区情报部长、十四军参谋长、副军长等职。

视频

清徐县相关视频

山西清徐,一分钟精彩宣传片
【清徐航拍】换个角度看清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