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湟源之旅(徐义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湟源之旅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湟源之旅》中国当代作家徐义萍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湟源之旅

阴差阳错地来到湟源县,又阴差阳错地留了下来。

说是之旅,总觉得连人生都是一场旅行,下一站在哪,谁也保不准。生命只要不是终点,过程就是一场又一场的旅行。

湟源县是青海省的一个古县城,地处于青藏高原东端。是农业与牧业的结合地,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处。是藏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地,是“海藏咽喉”之地,是古时羌人居住地,是唐宋时 “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是汉藏地区重要的茶马互市。极具特殊的地理位置,为湟源积淀了厚重的、悠久的历史文化

然而,走进湟源县,你会发现,这是一个普通又典型的地域,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典型得又不能再典型。

(一)慢

来到这里一切都慢了下来。

那一次,因为意外的出差,来到湟源县。五六天的培训日程,七七八八的事情攒在一起,连这个古城面貌都没顾上浏览。临走的那个清晨,我们穿城而过。坐落在狭长的山谷之中的湟源县,雾蒙蒙的,古朴而安静,青山绿水环抱其中,霎时,有说不清的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已经是上午近8点,县城好像才慢慢地睁开惺忪的眼睛,街上很少有人,商铺、小店开门的也很少,只有个别的拉面馆在经营早点。小城漫不经心的醒着,悠闲得仿佛人间烟火与之无关。

在培训期间,早就听人说过,湟源县是个慢节奏的生活地区,人们慢悠悠地过着早九晚五的日子,享受简单质朴的生活。在这里,你很少看到有人因为物质而带来的那种浮躁及庞大的欲望,他们潇洒地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日子。尤其到了夏季,满眼青山绿水,满坡鸟语花香,人们在小溪旁、林丛中,埋锅造饭,吹拉弹唱,有羊的宰羊,没羊的宰鸡,没鸡的就是熬锅粥也是不亦乐乎。你吃你的锅中肉,我喝我的杯中酒。一样的快乐,一样的心情,谁也不会因为人间烟火的不同而影响享受的心情。

然而,就穿城而过的一瞬间,我悠然明白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出处何在,那山那树那水,与故乡的山区有几分相似。就在那一刻,我仿佛接到来自故乡熟悉而亲切的信号,我觉得我认识这座小县城,冥冥之中觉得自己还会再来。

人生总是藏着不可琢磨的契机,一念成真。

一个月后,我再次来到这里,不是短暂的旅行,是长期生活工作。从此,与湟源有了不解之缘。

在这里常驻下去,才体会到了你想快都不行,一切都是慢慢的走着,那种飞奔的节奏远远地被抛在长云之外。

就这样,我无声无息地融入了这个陌生、遥远而又触手可及的古县城,开始了人生又一场旅行。

(二)丹葛尔古城

丹葛尔是湟源县的旧称,丹葛尔的得名源于清顺治年间从西藏迁移到此的藏传佛教寺院,是藏语“东科尔” 的蒙语音译,意为“白色的海螺”。

丹葛尔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占地25万平方米。清道光年间改为丹葛尔厅,民国二年改为湟源县。古城由拱海门、城隍庙、丹葛尔厅署、仁记商行、文庙、昌耀诗歌馆、曲苑、镇海协营、丹葛尔演艺厅、迎春门、火祖阁组成主要建筑物,共有大小景点16处。

自西汉以来,丹噶尔便成为商贸要地,至1924年,商业贸易达到高峰,城内商贾云集,贸易兴盛。

而唐朝开元年间,唐王朝与吐蕃在湟源县设立了青藏高原上的第一个“茶马互市”的商衢之地;到了清朝嘉庆、道光之际,民族贸易日渐昌盛,这里成为西部地区的贸易重镇和蓄产品的散集地,称之“环海商都”;清末民初,英、美、俄等国商人,以及京、津、晋、陕等巨商大贾来此驻店开行,商贸再次达到繁荣巅峰,称为“小北京”。

丹葛尔古城由一条东西走向青砖铺设的大街贯穿整个古城,主街长800余米,主要景点、商铺陈设主街两侧。并设有东、西两个城门。

西门是正门,城门楼上刻着大大的“拱海门”三个字,这个名称与古羌地祭海的风俗有关。“拱”是作揖,“海”指青海湖(西海),意为拱手西海。据史料记载,在羌地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政府都要派遣钦差大臣到青海湖畔祭海会盟。而去青海湖畔,丹噶尔古城是必经之地,钦差大臣东城门进,西城门出,在西城门外要举行简单的祭海仪式,因而称西城门为“拱海门”。通过这种祭海会盟仪式,祈福泽遍苍生,祈求国泰民安,直到民国,一直沿袭这一风俗习惯。

东城门也叫迎春门,城门楼上刻着醒目的“迎春”两个字。一门连两街,西面是丹噶尔大街,东面是丰盛街。“迎春”恰如其分的表达了生活在高寒地区的湟源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对万物复苏的期盼,也有迎接四方来客之意。

来到西城门外,不足百米之处立着一块不足两米高的石碑,上面刻着“丹葛尔城”四个大字。在城门楼左右两侧的有牦牛、骆驼及藏客的雕像,寓意昔日的茶马互市,饱含了青藏地域风情。

走进丹葛尔古城,在一块块青砖上慢慢的游走着,轻轻触摸那遥远的故事和传说。恍惚间,给人一种错觉,仿佛来到昔日车马相拥、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的“茶马商都”。街道两侧600多间店号商铺林林总总,全是以“堂、斋、阁、轩、商行”等字样命名,完全保留古朝代的韵味。大红灯笼、小红灯笼依次悬挂在老街的两旁,映照着古老的青砖、灰瓦、白墙、朱红柱廊等建筑。一片瓦、一块砖、一扇门、一合窗,院落街巷无不包含着古老而灿烂的文化信息。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石碾、石磨、皮影戏、巡捕、驼队随处可见,无一不反映当时的文化特色。时间在这条老街上仿佛始终凝固着,始终停留在那个朝代,不曾前进也不曾走出去。

沿着老街往东走,不远处便来到城隍庙,位于丹葛尔老街的北侧,逢年过节、初一十五,湟源地区的善男信女们纷纷来到庙里进香许愿。

城隍庙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是我国最西边的城隍庙,也是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之一。整个庙宇占地四亩多,三进院格局,规模较为宏大。山门、楼台、廊庑、牌坊、殿堂等建筑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格调协调,制作工艺精湛,堪称艺术精品。

城隍庙在当地百姓的心中,这是阎王爷设在湟源县的府衙。因此,湟源当地百姓有个习俗,谁家有人去世了,都要先到城隍庙进香,意味着已经到阎王爷那里点卯了。

城隍庙正中是大殿——鉴心殿。

鉴心殿外侧是拜殿,里面是大殿,上高悬“福载善家”匾额。正中间塑有城隍神的坐像,台下左边站立铁面判官,右边站立恶面鬼役,背面绘有山神、土主对坐画像。大殿的山墙东西两边各有壁画,画像全是传说中十八层地狱的鬼神,青面獠牙,威风凛凛,令人望而生畏。

后院北为寝殿。殿外挂“福佑万民”匾额,殿内设佛龛,塑城隍夫妇坐像,前设净台香案,四时供奉。

230多年来,城隍庙旨在以“善、孝”教化百姓行善积德。湟源地区佛教文化深厚,民风也相对朴实醇厚,很多时候是受这种佛教文化的影响。

踏出城隍庙, 往东不远处,便是赫赫有名的镇海协营。

史料记载,清雍正五年,为了加强西部丹葛尔地区的军事防御,清政府根据年羹尧的建议修筑丹葛尔城,设立“丹葛尔营”驻军防御基地;道光三年,“丹葛尔营”升级为“镇海协营”;道光九年,设立丹葛尔厅,增设将军府邸、演艺厅、跑马场等。

也就是说,丹葛尔城在清代是名副其实的兵城,当地人称之为将军府。将军就是威慑西部的抚远大将军年羹尧。

厚重的历史丹书画卷再次悄然的打开,硝烟弥漫的岁月伴着战马的嘶鸣呼啸而来。

年羹尧这位在清朝权倾朝野、名噪一时的大将军,在《甄嬛传》、《雍正王朝》的热播下,一次次地走进千家万户,人们对他并不陌生。而电视剧里给人留下的印象这是一位功高盖主、企图篡权夺位的莽夫。年羹尧一生的是非功过且不去评论。但年羹尧单单在平定青海之战时,确实立下赫赫战功,可以说,青海之战是抚远大将军的成名之战。

雍正元年六月,罗卜藏丹津乘驻西宁抚远大将军允礼回京之际,联合伊犁部落、塔尔寺喇嘛穷兵黩武,一起叛乱,扬言要重新建立和硕特蒙古先祖的大业。在青海掠牛马、烧草谷、抢女人,青海地区顿时烽火连天。

于是,雍正皇帝于十月初二,授年羹尧接任抚远大将军,坐镇西宁,指挥清军平定战乱。在此战役中,年羹尧充分显示了自己的军事指挥才华,分兵四路对反叛军进行围剿,调兵神出入化,剿抚并施。

没多久,年羹尧平定了青海的叛乱,在青海各寺庙一举扫除罗卜臧丹津的部落,帮雍正稳定了龙椅。雍正因此将年羹尧视为自己的“恩人”,对年羹尧的宠信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份恩宠也将年羹尧送上断头台。见怪不怪,回头看看一段又一段的历史,杯酒释兵权对功高盖主的主儿来说,还算不错的结局,而年羹尧远却没有那么幸运。

话扯得有点远了。

再看看现在的镇海协营门楼外面,威武的安放一雄一雌的石狮子。正厅对着门放着古朴的屏风、座椅。屏风上木雕艺术精湛绝伦,凤凰、仙鹤栩栩如生。西侧展厅的墙壁上,依次挂着年羹尧、候君集、哥舒翰、李靖、赵充国五人画像,这五位是从汉武帝到清朝年间,与青海、湟源安危息息相关历史人物,湟源县的人们将不同朝代的人物画像一起挂在此,旨在进行历史缅怀,也体现湟源后人对他们的一种敬仰之情。

(三)排灯

在丹葛尔大街,最不可忽视的一处美景就是排灯,这是丹葛尔老街的特色,也是湟源县独具的特色。在丹葛尔老街,在湟源县街道上,随处可见的就是排灯,每年湟源县还会举办排灯节。

一踏进丹葛尔西门,最先吸引视野的就是一架架排灯,依次架设在老街的上空。每架排灯以连环画形式,集中展现一个故事或某段情节或,内容分别取自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宗教故事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及鲜活的画面赋予了排灯活生生的生命。排灯的形式也灵活多样,有长方形、卧桥形、梅花形、扇子形、立柜形、椭圆形等,大都由四格组成,意为"春夏秋冬"周而复始,四季长春。每格由长3尺,宽2尺方格的纱窗组成,排灯两面,共八角,大小不等。每当傍晚来临,灯光闪烁之时,画面景物静中有动,动中有神韵。

排灯的历史可追溯至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当时内陆客商云集湟源县城,湟源城内商铺为招揽顾客而纷纷制作名号招牌,招牌内插蜡烛,夜晚一点亮便熠熠生辉。后来各商铺的名号招牌制作得越来越美轮美奂,发展成为带有底座而形态图案各异的排灯。可以说,当时的湟源县的“排灯”是中国最早的广告灯箱。

排灯的发展充分体现了湟源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湟源县人杨增贵,因从年轻就开始制作排灯,一门手艺坚守了半个世纪,做出的排灯有上千盏,出神入化,惟妙惟肖,被指定为排灯非文化物质遗产代表性的传承人。

(四)一门连两街

再往前走,就来到了东门,也就是迎春门。出了迎春门,就是丰盛街,也是条商品街。丰盛街的尽头就是湟水第一阁的“火祖阁”。

火祖阁又名东山楼,在古城丰盛街入口,是为纪念火神—炎帝而修建的阁楼,初建于清乾隆初期,后两遭兵火摧践,在光绪年间又重修复原。

火祖阁分上、下二层,底层中间为人行道,顶层有十二根红柱支撑木结构建筑,屋内两侧均有壁画,内塑火神像。火祖阁门两侧安放的依然是左雄、右雌两只石狮。

火祖阁1982年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称为“湟水上游第一阁”,已成为丹噶尔古城的标志性建筑。

出了火祖阁,整个丹葛尔古城就在身后了。

站在湛蓝湛蓝的天空下,回望整个丹葛尔古城,悠然、缥缈,恍如隔世。悬挂在火祖阁四角的椽头下的铜风铃,随风摆动,悠扬悦耳,叮叮咚咚地响着,令人浮想联翩。一座小古城,却承载着无数的故事,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生活的烟火还在这里弥漫,历史的光芒也依然在这里闪烁。远去的驼铃、更迭的朝代似乎还在这里,从未走远。[1]

作者简介

徐义萍,笔名素心,供职于鄂尔多斯集团青海华晟公司,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