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湟源之旅(徐義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湟源之旅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湟源之旅》中國當代作家徐義萍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湟源之旅

陰差陽錯地來到湟源縣,又陰差陽錯地留了下來。

說是之旅,總覺得連人生都是一場旅行,下一站在哪,誰也保不准。生命只要不是終點,過程就是一場又一場的旅行。

湟源縣是青海省的一個古縣城,地處於青藏高原東端。是農業與牧業的結合地,是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交匯處。是藏文化與漢文化的融合地,是「海藏咽喉」之地,是古時羌人居住地,是唐宋時 「南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是漢藏地區重要的茶馬互市。極具特殊的地理位置,為湟源積澱了厚重的、悠久的歷史文化

然而,走進湟源縣,你會發現,這是一個普通又典型的地域,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典型得又不能再典型。

(一)慢

來到這裡一切都慢了下來。

那一次,因為意外的出差,來到湟源縣。五六天的培訓日程,七七八八的事情攢在一起,連這個古城面貌都沒顧上瀏覽。臨走的那個清晨,我們穿城而過。坐落在狹長的山谷之中的湟源縣,霧蒙蒙的,古樸而安靜,青山綠水環抱其中,霎時,有說不清的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已經是上午近8點,縣城好像才慢慢地睜開惺忪的眼睛,街上很少有人,商鋪、小店開門的也很少,只有個別的拉麵館在經營早點。小城漫不經心的醒着,悠閒得仿佛人間煙火與之無關。

在培訓期間,早就聽人說過,湟源縣是個慢節奏的生活地區,人們慢悠悠地過着早九晚五的日子,享受簡單質樸的生活。在這裡,你很少看到有人因為物質而帶來的那種浮躁及龐大的欲望,他們瀟灑地過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日子。尤其到了夏季,滿眼青山綠水,滿坡鳥語花香,人們在小溪旁、林叢中,埋鍋造飯,吹拉彈唱,有羊的宰羊,沒羊的宰雞,沒雞的就是熬鍋粥也是不亦樂乎。你吃你的鍋中肉,我喝我的杯中酒。一樣的快樂,一樣的心情,誰也不會因為人間煙火的不同而影響享受的心情。

然而,就穿城而過的一瞬間,我悠然明白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出處何在,那山那樹那水,與故鄉的山區有幾分相似。就在那一刻,我仿佛接到來自故鄉熟悉而親切的信號,我覺得我認識這座小縣城,冥冥之中覺得自己還會再來。

人生總是藏着不可琢磨的契機,一念成真。

一個月後,我再次來到這裡,不是短暫的旅行,是長期生活工作。從此,與湟源有了不解之緣。

在這裡常駐下去,才體會到了你想快都不行,一切都是慢慢的走着,那種飛奔的節奏遠遠地被拋在長雲之外。

就這樣,我無聲無息地融入了這個陌生、遙遠而又觸手可及的古縣城,開始了人生又一場旅行。

(二)丹葛爾古城

丹葛爾是湟源縣的舊稱,丹葛爾的得名源於清順治年間從西藏遷移到此的藏傳佛教寺院,是藏語「東科爾」 的蒙語音譯,意為「白色的海螺」。

丹葛爾古城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占地25萬平方米。清道光年間改為丹葛爾廳,民國二年改為湟源縣。古城由拱海門、城隍廟、丹葛爾廳署、仁記商行、文廟、昌耀詩歌館、曲苑、鎮海協營、丹葛爾演藝廳、迎春門、火祖閣組成主要建築物,共有大小景點16處。

自西漢以來,丹噶爾便成為商貿要地,至1924年,商業貿易達到高峰,城內商賈雲集,貿易興盛。

而唐朝開元年間,唐王朝與吐蕃在湟源縣設立了青藏高原上的第一個「茶馬互市」的商衢之地;到了清朝嘉慶、道光之際,民族貿易日漸昌盛,這裡成為西部地區的貿易重鎮和蓄產品的散集地,稱之「環海商都」;清末民初,英、美、俄等國商人,以及京、津、晉、陝等巨商大賈來此駐店開行,商貿再次達到繁榮巔峰,稱為「小北京」。

丹葛爾古城由一條東西走向青磚鋪設的大街貫穿整個古城,主街長800餘米,主要景點、商鋪陳設主街兩側。並設有東、西兩個城門。

西門是正門,城門樓上刻着大大的「拱海門」三個字,這個名稱與古羌地祭海的風俗有關。「拱」是作揖,「海」指青海湖(西海),意為拱手西海。據史料記載,在羌地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政府都要派遣欽差大臣到青海湖畔祭海會盟。而去青海湖畔,丹噶爾古城是必經之地,欽差大臣東城門進,西城門出,在西城門外要舉行簡單的祭海儀式,因而稱西城門為「拱海門」。通過這種祭海會盟儀式,祈福澤遍蒼生,祈求國泰民安,直到民國,一直沿襲這一風俗習慣。

東城門也叫迎春門,城門樓上刻着醒目的「迎春」兩個字。一門連兩街,西面是丹噶爾大街,東面是豐盛街。「迎春」恰如其分的表達了生活在高寒地區的湟源人們,對春天的期盼,對萬物復甦的期盼,也有迎接四方來客之意。

來到西城門外,不足百米之處立着一塊不足兩米高的石碑,上面刻着「丹葛爾城」四個大字。在城門樓左右兩側的有氂牛、駱駝及藏客的雕像,寓意昔日的茶馬互市,飽含了青藏地域風情。

走進丹葛爾古城,在一塊塊青磚上慢慢的遊走着,輕輕觸摸那遙遠的故事和傳說。恍惚間,給人一種錯覺,仿佛來到昔日車馬相擁、店鋪林立、商賈雲集的「茶馬商都」。街道兩側600多間店號商鋪林林總總,全是以「堂、齋、閣、軒、商行」等字樣命名,完全保留古朝代的韻味。大紅燈籠、小紅燈籠依次懸掛在老街的兩旁,映照着古老的青磚、灰瓦、白牆、朱紅柱廊等建築。一片瓦、一塊磚、一扇門、一合窗,院落街巷無不包含着古老而燦爛的文化信息。具有濃郁民族文化特色的石碾、石磨、皮影戲、巡捕、駝隊隨處可見,無一不反映當時的文化特色。時間在這條老街上仿佛始終凝固着,始終停留在那個朝代,不曾前進也不曾走出去。

沿着老街往東走,不遠處便來到城隍廟,位于丹葛爾老街的北側,逢年過節、初一十五,湟源地區的善男信女們紛紛來到廟裡進香許願。

城隍廟建於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是我國最西邊的城隍廟,也是西北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之一。整個廟宇占地四畝多,三進院格局,規模較為宏大。山門、樓台、廊廡、牌坊、殿堂等建築層次清晰,結構嚴謹,格調協調,製作工藝精湛,堪稱藝術精品。

城隍廟在當地百姓的心中,這是閻王爺設在湟源縣的府衙。因此,湟源當地百姓有個習俗,誰家有人去世了,都要先到城隍廟進香,意味着已經到閻王爺那裡點卯了。

城隍廟正中是大殿——鑒心殿。

鑒心殿外側是拜殿,裡面是大殿,上高懸「福載善家」匾額。正中間塑有城隍神的坐像,台下左邊站立鐵面判官,右邊站立惡面鬼役,背面繪有山神、土主對坐畫像。大殿的山牆東西兩邊各有壁畫,畫像全是傳說中十八層地獄的鬼神,青面獠牙,威風凜凜,令人望而生畏。

後院北為寢殿。殿外掛「福佑萬民」匾額,殿內設佛龕,塑城隍夫婦坐像,前設淨台香案,四時供奉。

230多年來,城隍廟旨在以「善、孝」教化百姓行善積德。湟源地區佛教文化深厚,民風也相對樸實醇厚,很多時候是受這種佛教文化的影響。

踏出城隍廟, 往東不遠處,便是赫赫有名的鎮海協營。

史料記載,清雍正五年,為了加強西部丹葛爾地區的軍事防禦,清政府根據年羹堯的建議修築丹葛爾城,設立「丹葛爾營」駐軍防禦基地;道光三年,「丹葛爾營」升級為「鎮海協營」;道光九年,設立丹葛爾廳,增設將軍府邸、演藝廳、跑馬場等。

也就是說,丹葛爾城在清代是名副其實的兵城,當地人稱之為將軍府。將軍就是威懾西部的撫遠大將軍年羹堯。

厚重的歷史丹書畫卷再次悄然的打開,硝煙瀰漫的歲月伴着戰馬的嘶鳴呼嘯而來。

年羹堯這位在清朝權傾朝野、名噪一時的大將軍,在《甄嬛傳》、《雍正王朝》的熱播下,一次次地走進千家萬戶,人們對他並不陌生。而電視劇里給人留下的印象這是一位功高蓋主、企圖篡權奪位的莽夫。年羹堯一生的是非功過且不去評論。但年羹堯單單在平定青海之戰時,確實立下赫赫戰功,可以說,青海之戰是撫遠大將軍的成名之戰。

雍正元年六月,羅卜藏丹津乘駐西寧撫遠大將軍允禮回京之際,聯合伊犁部落、塔爾寺喇嘛窮兵黷武,一起叛亂,揚言要重新建立和碩特蒙古先祖的大業。在青海掠牛馬、燒草谷、搶女人,青海地區頓時烽火連天。

於是,雍正皇帝於十月初二,授年羹堯接任撫遠大將軍,坐鎮西寧,指揮清軍平定戰亂。在此戰役中,年羹堯充分顯示了自己的軍事指揮才華,分兵四路對反叛軍進行圍剿,調兵神出入化,剿撫並施。

沒多久,年羹堯平定了青海的叛亂,在青海各寺廟一舉掃除羅卜臧丹津的部落,幫雍正穩定了龍椅。雍正因此將年羹堯視為自己的「恩人」,對年羹堯的寵信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這份恩寵也將年羹堯送上斷頭台。見怪不怪,回頭看看一段又一段的歷史,杯酒釋兵權對功高蓋主的主兒來說,還算不錯的結局,而年羹堯遠卻沒有那麼幸運。

話扯得有點遠了。

再看看現在的鎮海協營門樓外面,威武的安放一雄一雌的石獅子。正廳對着門放着古樸的屏風、座椅。屏風上木雕藝術精湛絕倫,鳳凰、仙鶴栩栩如生。西側展廳的牆壁上,依次掛着年羹堯、候君集、哥舒翰、李靖、趙充國五人畫像,這五位是從漢武帝到清朝年間,與青海、湟源安危息息相關歷史人物,湟源縣的人們將不同朝代的人物畫像一起掛在此,旨在進行歷史緬懷,也體現湟源後人對他們的一種敬仰之情。

(三)排燈

在丹葛爾大街,最不可忽視的一處美景就是排燈,這是丹葛爾老街的特色,也是湟源縣獨具的特色。在丹葛爾老街,在湟源縣街道上,隨處可見的就是排燈,每年湟源縣還會舉辦排燈節。

一踏進丹葛爾西門,最先吸引視野的就是一架架排燈,依次架設在老街的上空。每架排燈以連環畫形式,集中展現一個故事或某段情節或,內容分別取自歷史故事、民間故事、宗教故事等,豐富多彩的內容及鮮活的畫面賦予了排燈活生生的生命。排燈的形式也靈活多樣,有長方形、臥橋形、梅花形、扇子形、立櫃形、橢圓形等,大都由四格組成,意為"春夏秋冬"周而復始,四季長春。每格由長3尺,寬2尺方格的紗窗組成,排燈兩面,共八角,大小不等。每當傍晚來臨,燈光閃爍之時,畫面景物靜中有動,動中有神韻。

排燈的歷史可追溯至清代嘉慶、道光年間。當時內陸客商雲集湟源縣城,湟源城內商鋪為招攬顧客而紛紛製作名號招牌,招牌內插蠟燭,夜晚一點亮便熠熠生輝。後來各商鋪的名號招牌製作得越來越美輪美奐,發展成為帶有底座而形態圖案各異的排燈。可以說,當時的湟源縣的「排燈」是中國最早的廣告燈箱。

排燈的發展充分體現了湟源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收藏價值和研究價值。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湟源縣人楊增貴,因從年輕就開始製作排燈,一門手藝堅守了半個世紀,做出的排燈有上千盞,出神入化,惟妙惟肖,被指定為排燈非文化物質遺產代表性的傳承人。

(四)一門連兩街

再往前走,就來到了東門,也就是迎春門。出了迎春門,就是豐盛街,也是條商品街。豐盛街的盡頭就是湟水第一閣的「火祖閣」。

火祖閣又名東山樓,在古城豐盛街入口,是為紀念火神—炎帝而修建的閣樓,初建於清乾隆初期,後兩遭兵火摧踐,在光緒年間又重修復原。

火祖閣分上、下二層,底層中間為人行道,頂層有十二根紅柱支撐木結構建築,屋內兩側均有壁畫,內塑火神像。火祖閣門兩側安放的依然是左雄、右雌兩隻石獅。

火祖閣1982年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被稱為「湟水上游第一閣」,已成為丹噶爾古城的標誌性建築。

出了火祖閣,整個丹葛爾古城就在身後了。

站在湛藍湛藍的天空下,回望整個丹葛爾古城,悠然、縹緲,恍如隔世。懸掛在火祖閣四角的椽頭下的銅風鈴,隨風擺動,悠揚悅耳,叮叮咚咚地響着,令人浮想聯翩。一座小古城,卻承載着無數的故事,承載着豐富的歷史。生活的煙火還在這裡瀰漫,歷史的光芒也依然在這裡閃爍。遠去的駝鈴、更迭的朝代似乎還在這裡,從未走遠。[1]

作者簡介

徐義萍,筆名素心,供職於鄂爾多斯集團青海華晟公司,中國西部散文學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