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滕文公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滕文公

中国战国时代滕国的国君,公元前326年继位,滕国诸君中史书记载最多的国君。 其崇尚孟子之学,为世子时,曾在宋国见孟子,曾向其请教治国之策,并按照孟子“政在得民的”主张,效法先王,施行善政,实行善教,政绩卓着。儒家经典《孟子》中有较多记载。

死后由儿子滕元公继位[1]

战国时代的滕文公姬宏

他是春秋时代的"滕文公"之后,其本应是滕元公

滕文公在做世子时就非常注重治国之道,认真寻求强国富民之策。他奉命出使楚国时,得知孟子在宋国,回国时途经宋国,曾两次向孟子请教治国的道理。

据《孟子注疏》记载,汉代赵岐考证古纪《世本》注:滕国有考公麋,其子元公宏,后世避讳改考公为定公,以元出行文德故谓之文公。学者赵岐考证文公名宏,文公的父亲名麋,有关滕文公的言论事迹多集中在《孟子·滕文公》上下篇里,《汉书·艺文》载《孟子》十一篇,今有七篇传世。另有世传《孟子外传》四篇,因古本失传,今有明代人收集整理的传世本。

清版《滕县志》载有《滕文公庙碑》,是依据历代文献考证写成刻之于碑的。

孟子对滕文公

原文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jiàn)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

释文

滕文公问道:"滕国是个小国,(夹)在齐国和楚国的中间,投靠齐国呢,还是投靠楚国呢?"

孟子回答说:"谋划这个(问题)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一定要(我)说,就(只)有一个(办法):深挖这护城河,筑牢这城墙,与百姓共同守卫城池、国家,百姓宁可献出生命也不逃离,那么这就可以行得通了。"

字词释义

1.间于:在...之间。

2.事:侍奉,动词。(这里并非通假)。文中解释为投靠。

3.是:这。

4.谋:策略。

5.及:办到,做到。

6.无已:不得已。这里引申为:一定要说。

7.斯:这。

8.效死:拼死。效,献出。

9.去:离开。

10.为:行。

句式特点

1.滕,小国也:判断句。

2.是谋非吾所能及也:(否定)判断句。

3.吾所能及:所字结构。(这个至今沿用)

篇目赏析

孟子在回答滕国国君问题时,首先提出:你们这些权贵里谁要依附谁,我管不了。

但是他立刻把话锋一转,“与民守之”这四个字充分体现出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前任:
滕定公
战国滕国君主
前326年─?
繼任:
滕元公

参考资料

  1. 赵岐《孟子注》引《世本》:「考公麇,与文公之父定公相直,其子元公宏,与文公相直。」;「相直」意思即连续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