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文公 (春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滕文公
| ||
政權 | 杞國 | |
君主 | 滕文公姒繡 | |
歷時 | 24年 |
滕文公
滕文公(?-前575年),姬姓,名繡(本名據杜預《春秋釋例》卷九),為春秋諸侯國滕國君主之一,是滕國第20任君主,滕錯叔的後裔。滕昭公之子,魯成公十六年(前575年),夏四月,滕文公去世。子滕成公繼位。
戰國時代的滕文公姬宏
他是春秋時代的"滕文公"之後,其本應是滕元公。
滕文公在做世子時就非常注重治國之道,認真尋求強國富民之策。他奉命出使楚國時,得知孟子在宋國,回國時途經宋國,曾兩次向孟子請教治國的道理。
據《孟子註疏》記載,漢代趙岐考證古紀《世本》注:滕國有考公麋,其子元公宏,後世避諱改考公為定公,以元出行文德故謂之文公。學者趙岐考證文公名宏,文公的父親名麋,有關滕文公的言論事跡多集中在《孟子·滕文公》上下篇里,《漢書·藝文》載《孟子》十一篇,今有七篇傳世。另有世傳《孟子外傳》四篇,因古本失傳,今有明代人收集整理的傳世本。
清版《滕縣誌》載有《滕文公廟碑》,是依據歷代文獻考證寫成刻之於碑的。
孟子對滕文公
原文
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間(jiàn)於齊、楚。事齊乎?事楚乎?"
孟子對曰:"是謀非吾所能及也。無已,則有一焉:鑿斯池也,築斯城也,與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則是可為也。"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
譯文
滕文公問道:"滕國是個小國,(夾)在齊國和楚國的中間,投靠齊國呢,還是投靠楚國呢?"
孟子回答說:"謀劃這個(問題)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一定要(我)說,就(只)有一個(辦法):深挖這護城河,築牢這城牆,與百姓共同守衛城池、國家,百姓寧可獻出生命也不逃離,那麼這就可以行得通了。"
字詞釋義
1.間於:在...之間。
2.事:侍奉,動詞。(這裡並非通假)。文中解釋為投靠。
3.是:這。
4.謀:策略。
5.及:辦到,做到。
6.無已:不得已。這裡引申為:一定要說。
7.斯:這。
8.效死:拚死。效,獻出。
9.去:離開。
10.為:行。
句式特點
1.滕,小國也:判斷句。
2.是謀非吾所能及也:(否定)判斷句。
3.吾所能及:所字結構。(這個至今沿用)
篇目賞析
孟子在回答滕國國君問題時,首先提出:你們這些權貴里誰要依附誰,我管不了。
但是他立刻把話鋒一轉,"與民守之"這四個字充分體現出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
前任: 滕昭公 |
春秋滕國君主 前599年—前575年 |
繼任: 滕成公 |
參考資料
- 《左傳·成公十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