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漯河市人民政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漯河市人民政府是河南省漯河市国家行政机关,是漯河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对漯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河南省人民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在漯河市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漯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并依法行使行政职权。

漯河概况

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伏牛山东麓平原与淮北平原交错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13°27′--114°16′,北纬33°24′--33°59′,属暖湿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常年降水量786毫米,农业基础条件较好。境内河流为淮河流域沙颍河水系,淮河两大支流沙河、澧河贯穿全境并在市区交汇,滨河城市特色明显。

漯河于1948年设立县级市,1986年升格为省辖市,现辖临颍、舞阳两县,郾城、源汇、召陵三区,三个功能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城区,总面积2617平方公里,总人口283万人,其中城市建成区7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72万人[1]

历史沿革

漯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贾湖遗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裴李岗文化契刻符号、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将中国文字史向前推进了4000多年;出土的国宝七音骨笛、将中国音乐文化史向前推进了3000多年;贾湖遗址的酿酒遗留物、将中国造酒史向前推进了3000多年。

商周时期,漯河澧河东岸就开始有人类定居,漯河小镇初见雏形,因滨临隐水(今沙河)故称隐阳城。

秦汉属召陵县管辖。南北朝时期,隐阳城改称奇雒城。

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字学家许慎诞生于漯河召陵,他编纂的《说文解字》[2]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字典,被誉为“文宗字祖”。

北朝魏军攻占许昌城后,南朝宋所属的颍川郡治便设在召陵县的奇雒城,领召陵、曲阳、临颍三县,称南颍川郡。

隋朝,把汉代以来的行政区划由州、郡、县三级,改为州、郡两级,南颍川郡遂被取消。

隋炀帝大业年间,将召陵县并入郾城县,奇雒城改名殷城,因它紧傍隐水,隐水又名殷水,城随水名。

南宋时,为防洪水及土匪侵害,在殷城周围修筑了寨墙,因隐、澧水在此交汇,寨取名源汇,镇取名上口(又名新寨镇),与东边的下口(今周口)镇遥望相呼应。

元代,因沙澧河相汇处,河湾状似海螺,将上口镇更名为螺湾河镇。

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山东定陶进士乔迁任郾城知县,认为“螺”字用于地名不雅,遂改“螺”为“漯”。清末,京汉铁路在这里修建车站,取名漯湾河车站,因名称字多,为便于书写和称呼,省略为漯河车站,漯湾河镇也随之称漯河镇,属郾城县。

随着漯河经济的发展,牛行街牲畜贸易市场的扩大,以及漯河车站的升级,漯河知名度愈来愈高,漯河已为世人所公认。在这种情况下,1958年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承认“漯”字的第二读音。《新华字典》、《辞源》、《辞海》等权威字书,也先后相继认可。《现代汉语词典》注:漯,漯河,市名,在河南。

1948年7月,设立县级漯河市。1949年1月,漯河市与郾城县合署办公。同年10月,漯河和郾城分设。

1960年6月郾城县并入漯河市。

1961年11月,漯河、郾城再次分设。

198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漯河市由县级市升格为省辖市,辖郾城、舞阳、临颍3个县和源汇区。

2004年再次进行区划调整,现辖临颍舞阳二县,郾城、源汇、召陵三区和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城区。

视频

漯河市人民政府 相关视频

漯河宣传片《开放的漯河欢迎您》- 中共漯河市委 漯河市政府
漯河市宣传片

参考文献

  1. 漯河市简介 ,漯河政府网
  2. 《说文解字》汉·许慎 ,国学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