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漯河市人民政府

漯河市人民政府是河南省漯河市國家行政機關,是漯河市人民代表大會的執行機關,對漯河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河南省人民政府負責並報告工作;在漯河市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漯河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並報告工作,並依法行使行政職權。

目錄

漯河概況

漯河市,位於河南省中南部,伏牛山東麓平原與淮北平原交錯地帶,地理坐標為東經113°27′--114°16′,北緯33°24′--33°59′,屬暖濕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常年降水量786毫米,農業基礎條件較好。境內河流為淮河流域沙潁河水系,淮河兩大支流沙河、澧河貫穿全境並在市區交匯,濱河城市特色明顯。

漯河於1948年設立縣級市,1986年升格為省轄市,現轄臨潁、舞陽兩縣,郾城、源匯、召陵三區,三個功能區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城區,總面積2617平方公里,總人口283萬人,其中城市建成區72平方公里,城區人口72萬人[1]

歷史沿革

漯河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賈湖遺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早期裴李崗文化契刻符號、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將中國文字史向前推進了4000多年;出土的國寶七音骨笛、將中國音樂文化史向前推進了3000多年;賈湖遺址的釀酒遺留物、將中國造酒史向前推進了3000多年。

商周時期,漯河澧河東岸就開始有人類定居,漯河小鎮初見雛形,因濱臨隱水(今沙河)故稱隱陽城。

秦漢屬召陵縣管轄。南北朝時期,隱陽城改稱奇雒城。

東漢時期著名的經學家和文字學家許慎誕生於漯河召陵,他編纂的《說文解字》[2]是中國乃至世界最早的字典,被譽為「文宗字祖」。

北朝魏軍攻占許昌城後,南朝宋所屬的潁川郡治便設在召陵縣的奇雒城,領召陵、曲陽、臨潁三縣,稱南潁川郡。

隋朝,把漢代以來的行政區劃由州、郡、縣三級,改為州、郡兩級,南潁川郡遂被取消。

隋煬帝大業年間,將召陵縣併入郾城縣,奇雒城改名殷城,因它緊傍隱水,隱水又名殷水,城隨水名。

南宋時,為防洪水及土匪侵害,在殷城周圍修築了寨牆,因隱、澧水在此交匯,寨取名源匯,鎮取名上口(又名新寨鎮),與東邊的下口(今周口)鎮遙望相呼應。

元代,因沙澧河相匯處,河灣狀似海螺,將上口鎮更名為螺灣河鎮。

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山東定陶進士喬遷任郾城知縣,認為「螺」字用於地名不雅,遂改「螺」為「漯」。清末,京漢鐵路在這裡修建車站,取名漯灣河車站,因名稱字多,為便於書寫和稱呼,省略為漯河車站,漯灣河鎮也隨之稱漯河鎮,屬郾城縣。

隨着漯河經濟的發展,牛行街牲畜貿易市場的擴大,以及漯河車站的升級,漯河知名度愈來愈高,漯河已為世人所公認。在這種情況下,1958年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正式承認「漯」字的第二讀音。《新華字典》、《辭源》、《辭海》等權威字書,也先後相繼認可。《現代漢語詞典》註:漯,漯河,市名,在河南。

1948年7月,設立縣級漯河市。1949年1月,漯河市與郾城縣合署辦公。同年10月,漯河和郾城分設。

1960年6月郾城縣併入漯河市。

1961年11月,漯河、郾城再次分設。

1986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漯河市由縣級市升格為省轄市,轄郾城、舞陽、臨潁3個縣和源匯區。

2004年再次進行區劃調整,現轄臨潁舞陽二縣,郾城、源匯、召陵三區和一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城區。

視頻

漯河市人民政府 相關視頻

漯河宣傳片《開放的漯河歡迎您》- 中共漯河市委 漯河市政府
漯河市宣傳片

參考文獻

  1. 漯河市簡介 ,漯河政府網
  2. 《說文解字》漢·許慎 ,國學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