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瀍河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瀍河回族区是河南省洛阳市下辖区,位于洛阳市区东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2°28′-112°30′,北纬34°40′-34°42′,东与洛龙区接壤,西与老城毗邻,北依邙山,南濒洛河,东西长6.55千米,南北宽7.75千米,总面积41.7平方千米。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城市区之一。

截至2011年,瀍河回族区辖1个回族乡、7个街道,共30个社区。总人口19.1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93%,城镇人口17.763万人;农业人口1.337万人,占总人口的7%,有回族、汉族、满族蒙古族等22个民族。[1]

2011年,瀍河回族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596361万元,较2010年增长12%。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瀍河回族区位于洛阳市区东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2°28′-112°30′,北纬34°40′-34°42′,东与洛龙区接壤,西与老城毗邻,北依邙山,南濒洛河,东西长6.55千米,南北宽7.75千米,总面积41.7平方千米。

地质

瀍河回族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地处华北地台(华北古陆板块),南像与秦岭皱系(古秦岭样板块)的接合部位。其北为华北地台区,其南为秦岭褶皱系。地质属洛阳断陷堆积盆地的一部分,绝大部分范围被新生代沉积物覆盖。经过漫长岁月的地质演变过程,瀍河回族区形成黄土丘陵,沟壑纵横,河滩阶地的地貌。

地貌

瀍河回族区地处中国地势三大阶梯中第二阶梯的东部前缘和土地高原东南部边缘,是东西构造区和南北地质分野的重要分界。地貌基本属于河俗沉积平原地貌。南部主要由河漫滩组成。北部为邙山侵蚀堆积黄土地貌。北临邙山的五股路街道和杨文街道地势较高,南临洛河的华林街道地势较低,处于城区中心的东关街道、北窑街道、瀍西街道地势相对平坦,东临焦枝铁路的塔湾街道地势较平坦。海拔最高点达158米,最低点129.10米,相对高差29米。

气候

瀍河回族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具有春季多风、气候干旱,夏季炎热、雨水集中,秋季晴和,日照充足,冬季干冷、雨雪稀少的显著特点。全年四季分明,热量、降水量随时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点。年均气温14.7℃,年均降雨量601.6mm。全年日照时数为2141.6小时,各地差异不大,四季分布为夏多冬少,春秋居中。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瀍河回族区森林植物中有高等植物172科、750属、2008种及182个变种、6个变型,有珍贵的领椿木、铁杉连香银杏山白芍等树种,有华山松、冷杉、桦、油桦等林木。

动物资源

瀍河回族区野生动物资源较多,有陆栖脊椎动物342种,其中有珍稀动物190余种,主要有獐、貂、水獭、大鲵及多种珍贵鸟类。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瀍河回族区总人口17989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5970人,占总人口的81.1%;农业人口33920人,占总人口的18.9%。全区居住有回族、汉族、满族蒙古族藏族白族苗族壮族彝族瑶族侗族黎族畲族土族朝鲜族布依族土家族锡伯族纳西族傈僳族维吾尔族俄罗斯族等22个民族。

交通

瀍河回族区境内,陇海、焦枝两条铁路大动脉形成十字交叉。二广高速、310国道纵横交汇,市区主干道中州路、九都路横贯全境,城市东出入口(二广高速瀍河站)已成为进出市区的重要通道。城区距洛阳航空港仅有10千米左右,与郑州航空港有高速直接相连。

经济

综述

2011年,瀍河回族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596361万元,较2010年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609万元,较2010年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288250万元,较2010年增长15%;第三产业增加值301502万元,较2010年增长9.7%,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3:45:53.7调整为1.1:48.3:50.6。

2011年,瀍河回族区完成财政收入28278万元,较2010年增长21.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8269万元,较2010年增长21.8%;财政支出为78540万元,较2010年增长66.9%。

2011年,瀍河回族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1505万元,较2010年增长24.7%,其中固定资产投资387582万元,较2010年增长25%,农村农户固定资产投资3923万元,与2010年持平。按投资行业分:农户投资3923万元,农林牧渔业投资4800万元,工业投资68737万元,建筑业投资20935万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投资8144万元,信息、传输、计算服务和软件业投资890万元,批发零售业投资35926万元,住宿和餐饮业投资2880万元,房地产业投资200629万元,水利环境、公共设施业投资1370万元,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业投资6100万元,教育投资7201万元,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业投资25370万元,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460万元。

第一产业

2011年,瀍河回族区粮食总产量达4589吨,较2010年下降3.9%;蔬菜产量29074吨,较2010年下降1.1%;肉类总产量519吨,较2010年增长1.2%;禽蛋产量665吨,较2010年下降2.3%;牛奶产量1777吨,较2010年下降42.9%。

2011年,瀍河回族区粮食播种面积1026公顷,较2010年下降4.7%,其中:小麦播种面积521公顷,较2010年下降1.9%;玉米播种面积500公顷,较2010年下降5.8%;红薯播种面积5公顷,较2010年下降66.7%;蔬菜播种面积379公顷,较2010年下降30.5%。蔬菜基地新打机井2眼,硬化水渠2000米,硬化道路720米,新建日光温室18栋,新建塑料大棚18个。共发放补贴资金101.24万元;农机补贴4例,资金11.4万元;能繁母猪补贴3.77万元;发放农村教育补助办公经费21.8万元;农村低保资金142万余元。

第二产业

2011年,瀍河回族区完成工业总产值509675.4万元,较2010年增长23.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全部年产品销售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下同)完成总产值为272745万元,较2010年增长25.4%;完成工业销售产值508979.6万元,较2010年增长23.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销售产值为272162万元,较2010年增长25.7%;产销率为99.8%,较2010年上升0.2个百分点;实现工业增加值143942.2万元,较2010年增长27.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5185万元,较2010年增27.1%;实现工业利润18814.5万元,较2010年增长15.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1133.8万元,较2010年增长30.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为7326万元,较2010年增长32.8%;重工业增加值为67858万元,较2010年增长26.5%,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9.7:90.3。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747万元,较2010年增长28.1%;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5008万元,较2010年增长55.7%;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49558万元,较2010年增长19.3%;其它企业完成增加值19872万元,较2010年增长44%。分行业看,增长较快的行业是医药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分别完成工业增加值1625万元和1215万元,较2010年分别增长213.3%和146%。分所有制看,公有制企业完成增加值10705万元,较2010年增长31.8%,非公有制企业完成增加值64479万元,较2010年增长26.4%。

2011年,瀍河回族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1440万元,实现竣工产值43265万元,房屋建筑施工447313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达423986平方米。共有14个资质建筑业企业,其中三级及以上施工总承包企业6个,建筑装饰单位3个,劳务分包单位5个。

第三产业

2011年,瀍河回族区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9867万元,较2010年增长20.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76328万元,较2010年增长22.6%,其中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371618万元,较2010年增长34%;限额以下企业零售额4917万元,较2010年下降2.1%;个体批零零售额20332万元,较2010年下降51.3%;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3539万元,较2010年下降19.5%。

2011年,瀍河回族区完成商业销售额665245万元,较2010年增长42%。

社会事业

基础建设

2011年,瀍河回族区对乐善南街、邙麓街、灵泉北街、团结街、共和胡同5条道路进行改造,改造长度700余米,改造总面积2800平方米,计划投资约42万元。5条道路已经改造完毕。铺设雨水管道120米,新建收水口110个。全年购置了15000米线缆,256盏节能路灯,对22条背街小巷路灯进行了改造。架设线路长度约12500米,投资约70万元。清理全区容易淤积的管道13600多米,更换井蓖78套,铺设修缮管道98米,修补路面2454平方米。完成拆迁面积(含协议面积)181.86万平方米 ,其中城中村拆迁面积(含协议面积)132.13万平方米;完成旧城改造拆迁面积27.51万平方米;完成棚户区改造项目拆迁面积22.22万平方米。共计完成投资45.9亿元,其中城中村完成投资36亿元;旧城改造完成投资6.5亿元;棚户区改造完成投资3.4亿元。完成开工面积243.3万平方米,其中城中村开工面积189.2万平方米;完成旧城改造开工面积31.1万平方米;完成棚户区改造开工面积23万平方米。完成竣工面积 65.25万平方米,其中城中村竣工面积48万平方米;完成旧城改造竣工面积14.25万平方米;完成棚户区改造竣工面积3万平方米 。

2011年,瀍河回族区绿化覆盖率达36%,新增绿地面积1.5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平方米,全年义务种树2000余棵,种植乔灌木2000株,草花41000盆,牡丹5600株,垂直绿化17000平方米,道路绿化普及率为86%,街头绿地为14个,面积达200公顷。

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瀍河回族区共有各类中等以上专业院校和科研机构22所,中小学33所,其中回民小学4所、回民中学1所。区政府先后投资600余万元加强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其中:投资110万元、50万元分别对机车小学的教学楼和马坡回小操场进行加固、修建;投资400余万元对新建小学、外语实验小学等相关学校装配了多媒体教室、电脑室和实验室,对没有安装电子显示屏的12所学校安装了全户外单色LED显示屏,在每所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投资20余万元在马坡回小、塔西回小两所农村学校建设乡村少年宫。

医疗卫生

截至2011年,瀍河回族区共有各类医院10所(二级以上医院4所,三级医院2所),国家免疫规划工作乡村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城市社区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全年共处理手足口病聚集疫情病例20余起,对预警的15例重症病例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及时调查率达100%。对轻型病100多例进行了分级治疗管理,全部治愈。全年共办理卫生许可800余件。对全区280家餐饮单位及学校食堂实施公示制度,对255家餐饮单位实行了量化分级管理。对93家理发、美容等公共场所单位进行了量化分级管理。共监督检查各类医疗机构82家,立案查处1起,取缔非法行医4家。降低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系统保健率达95%,系统管理率达90%。全年共对184名农村孕产妇进行了专项补助,补助金额55200元。开展大型无偿献血宣传活动2次,参加献血人员175人,捐献鲜血70000CC。

社会保障

2011年,瀍河回族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5566人,参加城镇医疗保险人数32344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030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236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674人,农村五保供养人数55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数30796人。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数10个,床位数443个。全区新增就业人员6437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3373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634人。开发公益性岗位56个。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全区职业介绍成功242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46人次。完成农民工引导性培训1000余人。农民工新增转移就业1210人。

历史文化

民俗宗教

回族多信仰伊斯兰教,因此,与伊斯兰教的关系十分密切。伊斯兰教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是回族穆斯林的三大节日。开斋节,顾名思义,即斋月期满后的第一天。古尔邦节,在开斋后70天,阿拉伯语"古尔邦"是宰牲的意思,故又称宰牲节。圣纪节,每年教历三月十二日,为纪念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而举行。

截至2011年,瀍河回族区内四教并存,有清真寺13坊、基督教堂2处、天主教堂1座、佛教寺院1座,信教徒群众3万余人。

非遗文化

2008年,“真不同洛阳水席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项目类别,序号956。

名胜古迹

古唐寺

古唐寺,位于洛阳市东郊唐寺门村内。古唐寺原名福先寺,始建于唐朝,原址在今瀍河回族乡塔湾村西头唐寺崖处。后洛河泛滥,将寺冲毁。洪水过后,乡民将寺中留存的部分遗物北移数里,重建寺院。清末,该寺又毁于火灾。吴佩孚到洛阳后,命参谋长张佐民重新修复该寺,名字也改为古唐寺。寺内现存山门殿、观音殿、白衣殿、立佛殿,另有碑石十余方。

吕祖庵

吕祖庵,又叫吕祖庙,在洛阳市北约2.5千米的邙山上。相传八仙之一吕洞宾曾“憩鹤于邙山之颠”,后人在此处修庙塑像,即今之吕祖庵。现存建筑为清代所留。该庵座西朝东,依山临水。庵院小巧玲珑,古树参天,风景清幽,历来就是游览避暑胜地。现有歇山式山门、卷棚、大殿(原供吕祖像)、二殿、配殿及厢房等建筑,另有石狮一对,古碑碣十余通。

民俗博物馆

洛阳民俗博物馆是一座以弘扬河洛文化、展示民俗风情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该馆是在古建筑群潞泽会馆的基础上组建成的。潞泽会馆始建于清代乾隆九年(1744年),系山西潞安府、泽州府两地商人集资所建,主要用于同乡商人传递信息和物资集散,是晋商文化的产物。整个古代建筑群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占地面积15750平方米,是中原地区保存完整、规模宏伟的古建筑群之一,在建筑设计和营造法式上集清代河南地方建筑技术之大成,是中原地区清代地方古代建筑杰出的典范。1986年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