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情结悠悠往事(张鹤龄)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火车情结悠悠往事》是中国当代作家张鹤龄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火车情结悠悠往事
当高铁列车风驰电掣般地在面前闪过,迅速地从视野中消失的时候,我禁不住发出由衷的赞叹。同时,遂想起儿时第一次乘火车的情景以及那些火车上的往事。
浦东庆宁寺,黄浦江边上的一个渡口。小时候紧靠渡口有一座简陋陈旧的火车站,这里有窄轨火车通往浦东的腹地——川沙。一天早上我跟随父亲来到月台上,看见又浓又厚的烟气雾团中,黑乎乎的蒸汽机头挂着四五节车厢,若隐若现,机头和车厢比日后乘坐的火车要小一圈。这是我记忆中的第一次旅行,又乘渡轮又坐火车的,一路上兴致勃勃其乐融融。
随着小火车高昂刺耳的汽笛声拉响,车厢晃动了一下,便前行了。和市内有轨电车一样,斑驳陆离的木条椅,背靠着车窗,坐着并不舒服;狭小的车厢里堆满了货物行李,也不便于走动。但是,这些都丝毫没影响我的游兴。列车喘着粗气在稻田间缓缓爬行,两旁阡陌交错、草长莺飞的田园风光,令蜗居在城区的人们神清气爽、心旷神怡。然而,车厢里手握着扁担箩筐的社员老农们对这一切则不以为然。
远处,屋影隐约可见,川沙到了,站里有高价叫卖豆腐干茶叶蛋的。那个时候的我还小,印象尚存的只是觉着这些神情木讷,目光呆滞的小贩们的脸上没有笑容。从他们手中接过茶叶蛋的时候,一个孩童怎能会意识到长达三年多的饥肠辘辘的困难时期即将到来。显然,这个时候,麻烦和困难在农村已初露端倪了。
几年后,生活有所好转。怎么也想不到,乘坐火车竟然不用买票了。从66年6月份起,中国进入了疯狂、荒诞的年代。取消高考、停课闹革命,红卫兵登上了历史舞台,8月底全国大串联开始了。高中班里领悟早的同学率先北上去了北京,我们几个没有走了的,懊悔之余岂甘落后。第二天,我便在学校开了张证明,兜里揣着母亲给的10元钱,也结伴直奔北站,免费领票上火车。
这才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乘坐火车,居然还不用花钱。车厢里的地板、茶几和座椅虽然都是木制的,但是油漆得锃光瓦亮,很结实。车顶的灯、可翻转过来的烟灰缸、茶几上印有人民铁路标志的茶杯都引起了初次出门的同学们极大的兴趣。由于大串联刚刚兴起,列车上不是很拥挤。大家高唱着革命歌曲,在京沪线上晃荡了两天两夜才到了北京。
两天里,已经记不清火车上吃些什么,反正沿途的苏州豆腐干、常州麻饼、符离集烧鸡、德州扒鸡、天津“狗不理”包子从那时起便逐渐耳熟能详了。鸡是吃不起了,几分钱的狗不理包子则没有放过。火车经过天津站是中午,月台上笼屉里的狗不理包子热气腾腾,肉包诱人的香味招引车上的人们蜂拥而至。买包子的越聚越多,卖包子的越来越急:“狗不理包子,狗不离啦”,天津味的话开始调侃了。
哨声响起,列车员招呼大家赶快上车,于是人们又簇拥而上回到车里。驶出天津站,火车奔驰得非常欢快,一路上不绝于耳的车轮碰撞铁轨的“咯噔、咯噔”声没有了。问了列车员才知道,天津至北京这段铁路的轨道铺设的是长轨,全国仅此一段。这在当时是很新奇,很先进的。首都——北京站到了,车外锣鼓喧天,大串联接待站的战友们正在列队迎接我们呢,听说在北京吃饭还不用掏钱,同学们此时的兴奋与激动无以言表。
作者简介
张鹤龄,散文在线网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