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烦躁
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fán zào,指烦闷急躁。出自《易·系辞下》“躁人之辞多” 唐 孔颖达疏:“以其烦躁,故其辞多也。” 中文名 烦躁 外文名 be fidgety 词 目 烦躁 拼音 fán zào 注音 ㄈㄢˊ ㄗㄠˋ 同义词 急躁、焦躁 反义词 安静、平静 .
基本解释
1、 烦闷急躁。 ①《易·系辞下》“躁人之辞多” 唐孔颖达疏:“以其烦躁,故其辞多也。”②宋范仲淹《与知郡职方书》:“切少烦躁,损气伤神,益为灾矣。”③明高攀龙《高子遗书·初谒语》:“若因欲速而至烦躁,反是累心。”④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三回:“喫了一会, 陈木南 身上暖烘烘,十分烦躁,起来脱去了一件衣服。”⑤茅盾《子夜》十四:“吴荪甫忽然烦躁起来,用劲地摇一摇头。” 2、中医谓内热口干、手足扰动之症。 ①《素问·至真要大论》:“心热烦躁,便数憎风。” ②《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烦躁》:“伤损之证,烦躁而面赤,口乾作渴,脉洪大按之如无者,宜用当归补血汤。” [1] 近义词:急躁、烦闷 .
中医学概念
概述 胸中热而不安叫“烦”,手足扰动不宁叫“躁”。烦与躁常并称,但有虚实寒热的不同。烦躁温热病邪热入里,则见高热、口渴、胸中烦闷、手足扰动,是阳明实热。因阳明主四肢,热盛故四肢扰动。大都由烦到躁,称为“烦躁”;如只是烦热口渴、无手足扰动的,则称“烦渴”,这是热盛伤津之象。均属实热证。
调整方法
“烦躁”、“抑郁”常常被现代都市人挂在嘴角。浮躁的社会,让我们的情绪也烦躁了起来,工作压力、情感困扰、生活压力无处不在。很多朋友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都会经常莫名其妙感觉到烦躁,一点点小小的刺激,就会让我们的情绪不再稳定,总是想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却发现自己无法宣泄。那么,当我们心理烦躁时,应该怎么解决呢? 1.转移注意力 出现不良情绪,是因为存在现实的刺激,从而导致我们心情烦躁、精神不振、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下降等。当出现不良情绪时,不要让自己沉溺于刺激事件之中,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当你不再去注意刺激事件,那么你的情绪也就会慢慢的放松与调整了。 2.倾诉心理困扰 每一个人都会有情绪,情绪也会有上下波动,人的情绪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如果持续的情绪烦躁、低落,那么就要试着去调整。问渠心理网提醒你,当不良情绪无法摆脱时,可以试着寻找心理支持,如找个人 3.积极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在自我调整不良情绪时,是非常有效果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让我们的情绪快速的好起来,人们常说“阿Q精神胜利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就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暗示。
伤寒明理论
证名。心烦躁动之证。烦为心热、郁烦;躁为躁急、躁动。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烦与躁常并见,而有先后之别。《伤寒明理论》卷二:“所谓烦躁者,谓先烦渐至燥也。”若先躁后烦,则称为躁烦。烦躁有虚实寒热之分。在外感热病中,凡不经汗下而烦躁者多汗,汗下后烦躁者多虚。《类证治裁·烦躁》:“伤寒有邪在表而烦躁者,脉浮紧,发热身痛,汗之则定,大青龙汤。有邪在里而烦躁者,脉数实有力,不大便,绕脐痛,下之则定,承气汤。有阳虚而烦躁者,汗下后,昼烦躁,夜安静,脉沉微,身无大热,干姜附子汤。有阴盛而烦躁者,少阴症,吐利,手足冷,烦躁欲死,吴茱萸汤。”温热病表里俱实,三焦大热,烦躁大渴者,选用白虎汤、黄连解毒汤、凉膈散、承气汤、三黄石膏汤等方(见《伤寒绪论·烦躁》)。内伤因脏腑实热而致烦躁者,治宜清热泻火。《张氏医通·神志门》:“火客心包,或酒客膏粱,上焦不清,令人烦躁,宜芩、连、山栀等凉药为君,稍用炮姜为使,甚则凉膈散下之。”
诊断学
▪ 诊法 ▪ 四诊 ▪ 症状 ▪ 内证 ▪ 外证▪ 四诊合参 ▪ 司外揣内 ▪ 审症求因 ▪ 平人 ▪ 望诊▪ 望神 ▪ 得神 ▪ 失神 ▪ 假神 ▪ 烦躁▪ 但欲寐 ▪ 昏厥 ▪ 神昏 ▪ 望色 ▪ 五色▪ 色泽 ▪ 常色 ▪ 主色 ▪ 客色 ▪ 病色▪ 善色 ▪ 恶色 ▪ 五色主病 ▪ 面色 ▪ 面色萎黄▪ 身目俱黄 ▪ 颧红 ▪ 面色红 ▪ 泛红如妆 ▪ 面色青▪ 面色白 ▪ 面色苍白 ▪ 面色淡白 ▪ 面色黧黑 ▪面色晦暗▪ 面垢 ▪ 口唇青紫 ▪ 口唇红肿 ▪ 口唇淡白 ▪ 真脏色▪ 病色相克 ▪ 须发早白 ▪ 望形态 ▪ 肥胖 其他科技名词 .
视频
参考资料
categorg:+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