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爱因斯坦”的版本间的差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创建页面,内容为“{{Redirect|爱因斯坦}} {{noteTA|G1=物理學 |1 = zh-tw:乙太;zh-cn:以太; }} {{Infobox Scientist | name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Nobel icon|1905年諾貝…”)
 
第1行: 第1行:
{{Redirect|爱因斯坦}}
 
{{noteTA|G1=物理學
 
|1 = zh-tw:乙太;zh-cn:以太;
 
}}
 
 
{{Infobox Scientist
 
{{Infobox Scientist
 
| name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Nobel icon|190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物理學獎}}
 
| name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Nobel icon|190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物理學獎}}
 
<br>{{small|{{lang|de|Albert Einstein}}}}
 
<br>{{small|{{lang|de|Albert Einstein}}}}
| image = Einstein 1921 by F Schmutzer - restoration.jpg
+
| image = 爱因斯坦.jpg
 
| box_width = 250px
 
| box_width = 250px
 
| image_size = 200px
 
| image_size = 200px
第31行: 第27行:
 
| doctoral_advisor =  [[阿尔弗雷德·克莱纳]]
 
| doctoral_advisor =  [[阿尔弗雷德·克莱纳]]
 
| known_for = [[广义相对论]]<br>[[狭义相对论]]<br>[[布朗运动]]<br>[[光电效应]]<br>[[質能等價]]<br>[[爱因斯坦场方程]]<br>[[玻色-爱因斯坦统计]]<br>[[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r>[[宇宙學常數]]<br>[[经典统一场论]]<br>[[EPR佯谬]]
 
| known_for = [[广义相对论]]<br>[[狭义相对论]]<br>[[布朗运动]]<br>[[光电效应]]<br>[[質能等價]]<br>[[爱因斯坦场方程]]<br>[[玻色-爱因斯坦统计]]<br>[[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r>[[宇宙學常數]]<br>[[经典统一场论]]<br>[[EPR佯谬]]
| prizes = [[诺贝尔物理学奖]](1921年)<br>[[馬泰烏奇獎章]](1921年)<br>[[科普利奖章]](1925年)<ref name="frs"/><br>[[马克斯·普朗克奖章|普朗克奖章]](1929年)<br>[[时代100人:本世纪最重要的人物|时代20世纪百大人物]](1999年)
+
| prizes = [[诺贝尔物理学奖]](1921年)<br>[[馬泰烏奇獎章]](1921年)<br>[[科普利奖章]](1925年)<br>[[马克斯·普朗克奖章|普朗克奖章]](1929年)<br>[[时代100人:本世纪最重要的人物|时代20世纪百大人物]](1999年)
| signature = Albert Einstein signature.svg
+
 
 
}}
 
}}
  
第43行: 第39行:
 
 愛因斯坦總共發表了300多篇科學論文和150篇非科學作品<ref name="Paul Arthur Schilpp, editor 1951 730–746">{{Citation |author=Paul Arthur Schilpp, editor |year=1951 |title=Albert Einstein: Philosopher-Scientist, Volume II |publisher=Harper and Brothers Publishers(Harper Torchbook edition)|location=New York}}</ref>{{rp|730-746}}。愛因斯坦被誉为是“現代物理学之父”及20世紀世界最重要[[科學家]]之一。他卓越和原創性的科學成就使得“愛因斯坦”一詞成為“[[天才]]”的同義詞。<ref>{{Citation|url=http://wordnetweb.princeton.edu/perl/webwn?s=Einstein |title=Result of WordNet Search for Einstein |version=3.1 |publisher=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accessdate=2015-01-04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828054753/http://wordnetweb.princeton.edu/perl/webwn?s=Einstein |archivedate=28 八月 2015 |deadurl=yes }}</ref>
 
 愛因斯坦總共發表了300多篇科學論文和150篇非科學作品<ref name="Paul Arthur Schilpp, editor 1951 730–746">{{Citation |author=Paul Arthur Schilpp, editor |year=1951 |title=Albert Einstein: Philosopher-Scientist, Volume II |publisher=Harper and Brothers Publishers(Harper Torchbook edition)|location=New York}}</ref>{{rp|730-746}}。愛因斯坦被誉为是“現代物理学之父”及20世紀世界最重要[[科學家]]之一。他卓越和原創性的科學成就使得“愛因斯坦”一詞成為“[[天才]]”的同義詞。<ref>{{Citation|url=http://wordnetweb.princeton.edu/perl/webwn?s=Einstein |title=Result of WordNet Search for Einstein |version=3.1 |publisher=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accessdate=2015-01-04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828054753/http://wordnetweb.princeton.edu/perl/webwn?s=Einstein |archivedate=28 八月 2015 |deadurl=yes }}</ref>
 
  
 
  
 +
 +
==參考文獻==
 +
{{reflist}}

2018年12月12日 (三) 13:08的版本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25px
Albert Einstein
爱因斯坦.jpg
1921年演讲中的爱因斯坦
出生 1879年3月14日
22x20px 德意志帝国符腾堡王国乌尔姆
逝世 1955年4月18日(1955-04-18)(76岁)
22x20px 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
居住地 德国、意大利、瑞士、奥地利[注 1]、比利时、美国
公民权
母校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苏黎世大学
知名于 广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
布朗运动
光电效应
质能等价
爱因斯坦场方程
玻色-爱因斯坦统计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宇宙学常数
经典统一场论
EPR佯谬
配偶 米列娃·马利奇(1903年-1919年结婚)
爱尔莎·洛文塔尔Elsa Löwenthal(1919年-1936年结婚)
奖项 诺贝尔物理学奖(1921年)
马泰乌奇奖章(1921年)
科普利奖章(1925年)
普朗克奖章(1929年)
时代20世纪百大人物(1999年)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 物理学
机构 瑞士伯尔尼专利局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苏黎世大学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布拉格查理大学
柏林洪堡大学
普鲁士科学院
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Kaiser Wilhelm Institute
莱顿大学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博士导师 阿尔弗雷德·克莱纳
博士生 {{{博士生}}}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或译亚伯特·爱因斯坦(德语: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犹太理论物理学家,创立了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之一的相对论[注 2][1]:274[2],也是质能等价公式E = mc2)的发现者[3]。他在科学哲学领域颇具影响力[4][5]。因为“对理论物理的贡献,特别是发现了光电效应的原理”,他荣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发现为量子理论的建立踏出了关键性的一步。[6]

爱因斯坦在职业生涯早期就发觉经典力学电磁场无法相互共存,因而发展出狭义相对论。他又发现,相对论原理可以延伸至重力场的建模。从研究出来的一些重力理论,他于1915年发表了广义相对论。他持续研究统计力学量子理论,导致他给出粒子论与对于分子运动的解释。在1917年,爱因斯坦应用广义相对论来建立大尺度结构宇宙的模型。[7]

阿道夫·希特勒于1933年开始掌权成为德国总理之时,爱因斯坦正在走访美国。由于爱因斯坦是犹太裔人,所以尽管身为普鲁士科学院教授,亦没有返回德国。1940年,他定居美国,随后成为美国公民[8]。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他在一封写给当时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信里署名,信内提到德国可能发展出一种新式且深具威力的炸弹,因此建议美国也尽早进行相关研究,美国因此开启了曼哈顿计划。爱因斯坦支持增强同盟国的武力,但谴责将当时新发现的核裂变用于武器用途的想法,后来爱因斯坦与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共同签署《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强调核武器的危险性。

爱因斯坦总共发表了300多篇科学论文和150篇非科学作品[9]:730-746。爱因斯坦被誉为是“现代物理学之父”及20世纪世界最重要科学家之一。他卓越和原创性的科学成就使得“爱因斯坦”一词成为“天才”的同义词。[10]

参考文献

  1. Fujia Yang; Joseph H. Hamilton. Modern Atomic and Nuclear Physics. World Scientific. 2010. ISBN 978-981-4277-16-7. 
  2. doi:10.1098/rsbm.1955.0005
    本引用来源将会在数十分钟后自动完成。您可以检查英文对应模板手动扩充
  3. David Bodanis. E = mc2: A Biography of the World's Most Famous Equation. New York: Walker. 2000. 
  4. Don A. Howard (编), Einstein's Philosophy of Scienc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website) (The Metaphysics Research Lab,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Information (CSLI), Stanford University), 2014 [First published 11 February 2004] [2015-02-04] 
  5. Don A. Howard, Albert Einstein as a Philosopher of Science (PDF), Physics Today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December 2005: 34–40 [2015-03-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8 八月 2015) –通过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Notre Dame, IN, author's personal webpage 
  6.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21 : Albert Einstein, Nobel Media AB, [2015-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05) –通过Nobelprice.org 
  7. Scientific Background on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11. The accelerating universe (PDF), Nobel Media AB: 2, [2015-01-0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8 八月 2015) –通过Nobelprize.org, In 1917, Einstein applied the GR equations to the entire Universe. 
  8. Paul S. Boyer; Melvyn Dubofsky.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United States Hist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218. ISBN 978-0-19-508209-8. 
  9. Paul Arthur Schilpp, editor, Albert Einstein: Philosopher-Scientist, Volume II, New York: Harper and Brothers Publishers(Harper Torchbook edition), 1951 
  10. Result of WordNet Search for Einstein, 3.1,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2015-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8 八月 2015) 


引用错误:组名为“注”的<ref>标签存在,但没有找到相应的<references group="註"/>标签,或结尾的</ref>标签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