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柏林洪堡大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柏林洪堡大學德語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HU Berlin),是德國首都柏林目前四所公立大學中最古老的大學,在城中區中央,於1809年由普魯士王國文教部長威廉·馮·洪堡、哲學家費希特及神學家施萊爾馬赫以「柏林大學」之名所創立,並與1810年秋天開學,是第一所新制的大學,擁有十分輝煌的歷史,是世界著名的頂尖學府,也是歐洲頂尖大學之一。從1810年建校,它的正式名稱為「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學」(德語:Friedrich-Wilhelms-Universität),被世人簡稱為柏林大學。在1949年,為了紀念學校的創始人著名的洪堡兄弟,而重新命名為柏林洪堡大學。

柏林洪堡大學有九個學院,其中包括與柏林自由大學共享的醫學院。該校是世界影響巨大的「洪堡高等教育」模式的開創者,被稱為世界「現代大學之母」,對於歐洲乃至於全世界的影響都相當深遠,該校後因二戰緣故,而與柏林自由大學誕生關聯密切。柏林洪堡大學2012年6月入選為11所德國「精英大學」之一。在2019年7月揭曉的第三輪卓越計劃評選中,同柏林自由大學柏林工業大學以「柏林大學集團」的名義共同提出申請,並再次獲得了「精英大學」的稱號。 截止2017年,共有55位校友、教師及研究人員獲得過諾貝爾獎[1]。該校在哲學,藝術,法律,政治,數學,物理,化學科學上有眾多著名校友。

創校理念

1809年8月16日普魯士教育改革中,由當時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依文教部長威廉·馮·洪保特、哲學家費希特和神學家施萊爾馬赫的建議創立「柏林大學」(Universität zu Berlin),拉丁文名稱 「Alma Mater Berolinensis」。於1810年開始運作校務。1810年至1945年間,全名為「腓特烈-威廉-大學」(Friedrich-Wilhelms-Universität)。1949年更名為「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

柏林洪堡大學是依據創校者洪保特研究與教學合一」的精神所創立,於1810年所創立的新制大學,他也希望柏林洪堡大學能成為「現代大學之母」(Mutter aller modernen Universitäten)。根據洪堡的理念,現代的大學應該是「知識的總和」(Universitas litterarum),教學與研究同時在大學內進行,而且學術自由,大學完全以知識及學術為最終的目的,而非實務人才的培育。洪堡認為大學兼有雙重任務,一是對科學的探求,一是個性與道德的修養。他說的科學指純科學,即哲學。而修養是人作為社會人應具有的素質,是個性全面發展的結果,它與專門的能力和技藝無關。根據純科學的要求,大學的基本組織原則有二:寂寞和自由。寂寞意味着不為政治、經濟社會利益所左右,與之保持距離,強調大學在管理和學術上的民主性。在洪堡看來,自由與寂寞是相互關聯、依存的,沒有寂寞(獨立)就沒有自由。大學全部的外在組織即以這兩點為依據。在此之前,不論歐洲或美國的大學,都還是沿襲修道院教育的傳統,以培養教師、公職人員或貴族為主,較不重視研究。此後洪保特的理念傳遞至歐、美各地,也成為許多大學仿效的對象[2]。  

歷史

初創與擴張

洪保特大學起初名為腓特烈-威廉-大學(1810年),在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的支持下設立。成立初期分別有法律醫學哲學神學等4個學院,學校老師共有52名教師及256位學生,而哲學院的黑格爾、法學院的薩維尼、古典語言學家(德語:)、醫學院的及農學家,則象徵了當時洪保特大學各學院的精神。在過去的兩個世紀,洪保特大學是德國最著名的思想家的誕生地,其中包括唯心主義哲學家費希特;神學家施萊爾馬赫;哲學家黑格爾叔本華謝林、文化批評家本雅明以及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普朗克。 馬克思主義奠基人馬克思恩格斯也求學於洪堡大學。詩人海涅、德國統一首相俾斯麥、德國共產黨創建人李卜克內西、歐洲議會主席舒曼都是該校畢業生。在過去的200多年中,洪保特大學誕生了5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包括任職教師、研究人員和畢業校友)。洪保特大學的辦學模式為世界上的許多大學,如日本的東京大學、美國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州立大學所效仿。

除了傳統的學科,如科學、法律、哲學、歷史、神學和醫學,洪保特大學大力發展了許多其它新興學科。在19世紀下半葉,洪保特大學的自然學科誕生了許多偉大的學者,如化學家霍夫曼;物理學家亥姆霍茲;數學家庫默爾克羅內克維爾斯特拉斯;內科醫生繆勒、、菲爾紹科赫(德語:Robert Koch)等。在這段迅速發展的時期,洪保特大學逐漸合併了柏林其它一些獨立的學院,比如夏里特(Charité)醫學院等。在20世紀20年代,洪保特大學成為歐洲乃至世界的學術中心,這一時期也被稱為「黃金柏林1920年代[3]。洪保特大學從建校時起就開始進行自然博物館的建設和藏品的搜集,至今,大學博物館尤為著名。

女性參與

與歐美大部分大學一樣,大學最早並沒有女性的空間,一直到1908年,洪保特大學才開始收女學生,但不久之後就開始有女的助理與兼任女教授,著名的核分裂學者邁特納就曾於1926年以特聘教授的身份任教於洪保特大學,不過大學真正頒發教授教席給女性,則是1945年之後的事情。

納粹德國時期

在1933年之後,像其他的德國大學一樣,柏林大學被納粹法西斯政權嚴重影響,校圖書館內20000餘冊圖書因「腐化墮落」和由納粹政權反對者所著,被在3月10日被焚燒。250名教授和學校猶太裔雇員在1933年到1934年被迫害開除。大量的學位被撤銷。持有不同政見的教職工和學生被拒收、開除和勒令退學,這期間共有三分之一的學校人員被開除。

兩個「柏林大學」

德國柏林洪堡大學(原柏林大學)校園原圖鏈接來自環球人物網 的圖片

1810年柏林大學創校,校區原址位於菩提樹下大街。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柏林原本只有一個「柏林大學」,而大學師生也很驕傲地以拉丁文校名「柏林大學」自稱。冷戰期間,柏林大學被劃入東柏林境內,部分師生從原校出走,並在美英等西方陣營的支持下,1948年於西柏林成立了「自由的柏林大學」(即今柏林自由大學),成為西德學術重鎮[4]。「真理、公平、自由」是柏林自由大學建校以來的校訓。柏林大學分裂之後,位於東柏林的原址校區則於1949年改名為現今的柏林洪保特大學,以紀念大學創辦人、德國著名教育改革家洪保特兄弟。

在華文世界中,「柏林大學」一詞在1948年之前專指今天的柏林洪保特大學(例如小說圍城中所稱的柏林大學)[5]。冷戰結束前,「柏林大學」則普遍又指的是柏林自由大學。這兩所「柏林大學」如今是各自獨立的大學,但由於政府預算吃緊,兩所「柏林大學」逐漸開始在較多領域合作、合併。例如兩校的醫學院就於2003年合併成柏林大學夏里特醫學院。

教學研究

柏林洪保特大學位於柏林市中心菩提樹下大街,所在地為原先的海因里希王子宮Palais des Prinzen Heinrich,是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為其弟弟亨利親王修建的宮殿。兩德統一後,洪堡大學在柏林市東南部的Adlershof科技園區興建了新校區,並在1998年以後將該校的自然科學系陸續遷往本區。

目前共有9個學院、11個交叉研究中心、18個研究生院、2百多個專業或科系,學生3萬多人。

其它兩個獨立的研究機構:

聯合研究中心:

  • 跨文化教育與交流研究中心(與華東師範大學合作建立,是洪堡大學與其他國外高校第一次共同合作成立的研究中心。)

新制學位

洪保特大學從2000年開始,為了配合旨在銜接歐洲諸國高等教育的「波隆納進程」(Bologna Agenda),開始設立擁有學士學位及碩士學位的英美制的學系,例如統計學學士、統計學碩士、跨大西洋區域研究碩士、高分子碩士等科系。

著名校友

柏林洪保特大學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可以說是世界學術的中心。許多知名學者、政治家都在這邊留下了他們的身影,柏林洪保特大學也產生過55位諾貝爾獎得主,成就驚人。

教師

柏林洪保特大學的教師陣容十分強大,包括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普朗克亥姆霍茲薛定諤赫茲韋恩等,生物化學之父費歇爾,20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諾伊曼,化學家拜耳,哲學家費希特謝林黑格爾叔本華、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李特爾,神學家施萊爾馬赫、法學家薩維尼李斯特、歷史學家蘭克都曾在此任教。

學生

共產黨理論的創始者馬克思恩格斯都曾就讀過柏林洪保特大學,其他曾在此就讀的還包括歐洲議會主席舒曼、哲學家費爾巴哈、著名詩人海涅、鐵血宰相俾斯麥、火箭專家布勞恩及作家圖霍爾斯基(Kurt Tucholsky)等。

柏林大學也吸引了不少中國留學生中央大學老校長羅家倫、美學家宗白華、書畫家溥心畬、哲學家陳康、物理學家王淦昌、氣象學家呂炯、地球物理學家趙九章、獸醫學家盛彤笙、歷史學家陳寅恪傅斯年韓儒林以及周恩來馬君武顧孟余朱家驊谷正綱關吉玉章伯鈞張君勱俞大維包爾漢等人曾在此就讀。

諾貝爾獎得主及知名人士

視頻

柏林洪堡大學介紹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