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狀元坊,原稱泰通里,是廣州的一條古老的商業街,位於廣州市越秀區人民南路側,鄰近上下九步行街,是一條古老的內街巷,全長260米,寬約5至7米,最窄處2米。已有700多年歷史,因宋代狀元張鎮孫故居於此而得名。街內擁有大大小小的售賣各式潮流服飾、物品、食品的商鋪多間,被譽為廣州最知名的時尚集中地、年輕人的購物天堂,每日的人流量過萬。
介紹
現人民南路西出口牌坊的牌匾是由關山月大師題詞。
狀元坊裏面有最後一家粵綉戲服厰,仍在生產戲服。樓上有一個很小的影樓,粵劇愛好者可以自己付費請專業化妝師化妝,並且穿著各種戲服拍攝照片。
香港紀錄片導演魏時煜的《古巴花旦》(2018)一片中,就有來自古巴的粵劇花旦何秋蘭、小生黃美玉,在裏面拍攝照片的情景。
附近道路
張鎮孫
張鎮孫(1235年||1278年),南宋學者。字鼎卿,號粵溪。廣東南海人(宋代南海熹涌,今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倫教熹涌)[1],入籍番禺河南龍尾鄉,家居住在廣州城內。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年)辛未科狀元,宋朝唯一籍貫為嶺南的狀元。
生平
張鎮孫出生以後,聰明伶俐、苦心讀書,很快便以博學強記而聞名,有「神童」之稱。15歲時參加童子試,成績優異,聲震家鄉。但隨後屢次考試均不中,直到咸淳六年(1270年)參加鄉試獲得第五名,次年赴京都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參加殿試獲得第一。初時授秘書省正字,升校書郎,因與奸臣賈似道不和,德祐元年(1275年)外放為婺州(今浙江省金華市)通判。後來元軍逼近臨安,棄城逃往家鄉照料雙親而被罷官。次年宋端宗登基,其航海至福建、廣東一帶,重新集結廣州附近的海上潰軍,與廣州都統凌震結集部隊分東西兩路,誓圖收復廣州。1277年3月,處於流亡狀態端宗到達惠州授以龍圖閣待制、廣東制置使兼經略按撫,統領廣東軍政大權。景炎二年(1277年)4月,帶兵收復廣州。11月,元朝右丞相塔出(也稱達春)與主將呂師夔、索多等進攻廣州,其指揮戰船在珠江河面與元軍激戰,再退入城內抵抗,城破後投降。次年二月,被解送至元大都(今北京)途中於大庾嶺(今江西省大余縣)去世,享年44歲。文天祥獲悉張鎮孫的噩耗,特題詩悼念。
關於張鎮孫的生平,《宋史》和《元史》都沒有記載,只有明朝黃佐的《廣州人物傳·張鎮孫傳》等少量書籍可供參考。
疑團
張鎮孫是投敵的叛徒,還是為保廣州城百姓免遭屠殺而忍辱投降,其降元之事確有蹊蹺,史籍記載出入頗大,歷史上也存在爭議。作為正史的《宋史》、《元史》,均有元軍圍困廣州城,張鎮孫「以城降」的記載,陳大震的《南海志》也有「鎮孫降」記載。《廣東歷代狀元》對此隻字不提。而陳仲游的《廣王衛王始末》載「鎮孫死節」、陳仲微的《宋季三朝政要(附錄)》、清朝萬斯同的《宋季忠義錄》、阮元的《廣州通志》都有張鎮孫以身殉國的記載。張鎮孫既然投降了元朝,為何不見封官,反而押解北上呢?而忠於宋朝的文天祥得知張鎮孫死訊,作詩悼念。但後人多有贊詩及紀念建築,可見普遍獲得後人正面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