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狼山,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南郊,是江苏省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被称为“江海第一山”。与马鞍山、剑山、军山和黄泥山组成,合称狼五山。为中国佛教八小名山之一,同时狼山也是天主教在中国的十二大朝圣地之一[1]

海拔106.94米,于狼五山中最为峻拔挺秀,其他四山如众星拱月,狼山成为五山之首。狼山风景区共有43处古建筑、8处古墓、23处题刻石刻、13处古洞穴。狼山之北的狼山圣母堂为苏北重要的天主教活动场所,1930年代,罗马教廷几下诏书颁赐“全大赦”使狼山列入中国天主教十二大朝圣地之一,在远东地区都有着崇高的宗教地位和影响力,每年有大量的天主教徒寻访而来,到此朝拜。

目录

得名由来

狼山,又名狼山、紫琅山、五狼山、白狼山、宝塔山。狼山得名,一传山中有白狼,二说山形似

在唐天宝年间或更前,狼山已经定名。狼山之名最早见于记载鉴真和尚东渡的《唐大和尚东征传》。鉴真于天宝七年(公元748年)过狼山,“六月二十七日发自崇福寿,乘舟下至常州界狼山,风急浪高,旋转之山”,今黄泥山龙爪岩建有鉴真东渡纪念塔;《资治通鉴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也提到狼山之名。

北宋淳化年间,州官杨钧认为“狼”字不雅,以“琅”字代之,又因狼山北麓石多为紫褐色,感于其“烟光凝,暮山紫,故称紫琅山”[2]

明末,包壮行《游军山记》中有“白狼山昔亦居水,而夸踞江浒”,因狼山山巅建有宝塔,又称宝塔山。

建设历史

狼山建立佛寺是在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先建大雄殿。当时已有关于“山顶浮屠”的记载,说明当时狼山之巅已经建塔,狼山山寺的格局早在初唐就已经初步奠定了。

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984年),修支云塔。

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建僧伽殿;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建江海神殿和大圣殿;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建金刚殿;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建萃景楼、大观台;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建四贤祠。

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重建金刚殿;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建三仙祠。

经过北宋初年和明中叶的两次大规模兴建和清代的几次重修,狼山山寺格局逐渐形成。到清末民初,重建北麓观音禅院。新中国成立后,又在五山大规模绿化造林。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全面修复狼山的古建筑及园林设施,紫琅禅院、支云塔院、骆宾王墓、金应将军墓、刘名芳墓、自雅雨墓、沈寿墓和石碑等修葺一新。在黄泥山、马鞍山景区新建了梅林春晓、龙爪园等,重新修建了虞楼、军山气象台等旧迹。

1989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南通狼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景区的建设按规划逐步实施。

1990年和1995年,南通市人民政府成立南通狼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和南通狼山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统筹规划、建设、经营、开发利用五山。

2000年后,南通狼山风景名胜区大规模整治景区环境,实施“香山”工程,在狼山种植桂花树,在黄泥山、马鞍山种植梅花树;新增绿地,疏浚护山河道,维修环山道路,拆除狼山老街,维修古建筑等。同时,为保护剑山、军山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史古迹,重新开发剑山和军山景区。在剑山,修复文殊院,新建重阳亭等景点。

2000年12月,南通狼山风景名胜区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A级国家风景旅游区”。

2001年5月11日,南通市委以通委(2001)12号文,决定撤销南通狼山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狼山办事处,建立狼山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管理领导小组。撤销狼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设立狼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副处级建制,接受市狼山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和崇川区政府的双重领导。保留狼山风景名胜区,并将狼山镇15个行政村作为狼山风景名胜区规划区范围,规划面积由5.12平方公里扩大至11.61平方公里。

2001年6月,啬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被命名为南通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1年10月25日,崇川区人民政府以崇川政发(2001)179号文,决定建立南通狼山风景名胜区景区管理处,正科级事业单位

2006年和2008年,在狼山风景名胜区范围内又新建滨江公园和南通园艺博览园[3]

视频

狼山 相关视频

狼山
佛教八小名山之首,江海第一山,江苏省南通狼山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