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玉帶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玉帶河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玉帶河

別名;漢江南源、南河、沔水

所屬水系;長江支流漢江的源頭(或支流)

地理位置;陝西省漢中

流經地區;陝西省寧強縣、勉縣

發源地;寧強縣西北箭竹嶺水池埡

主要支流;白岩河、坪溪河、小河

河長;99.2 km

流域面積;1022.8 km²

河口;勉縣新鋪鎮疙瘩寺

玉帶河,是中國長江支流漢江的源頭,在勉縣境內,也有古稱沔水,又名南河。發源於寧強縣西北箭竹嶺水池埡。幹流長87.5公里(勉縣誌謂:全長99.2公里),流域面積1022.8平方公里。

玉帶河呈「V」字型展布於寧強縣東部,水資源比較豐富,歷史上建有許多水利工程,是寧強縣主要的水資源來源。流域內以漢江源為主題的旅遊資源相當知名。[1]

漢源考證

漢江發源地,古今眾說紛紜,迄無定論。漢江源諸說:《山海經·西山經》說:「西山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嶓冢山,漢水出焉,而東南流注於沔。」《尚書 ·禹貢》說:「嶓冢導漾,東流為漢。」。

爾後,《漢書·地理志》《華陽國志》《水經注》等古籍中又有漢水二源說,《華 陽國志》記載:「漢水有二源,東源出武都氐道縣漾山為漾水,《禹貢》『導漾東流為漢是也』;西源出龍西縣嶓冢山, 會白水經葭萌入漢,始源曰沔。」《水經注》言:「漾水出隴西氐道縣嶓冢山,東至武都沮縣為漢水。」(編者:上述著述現代考證,實為嘉陵江支流西漢水源)

據《漢中府志》載:「漢江,水出(寧羌)州八十里嶓冢山。」「山在州北九十里,在棧道烈金壩西十里,山勢尊嚴,峰巒回合,望之蔚然深秀,其相連者為漢王山。…山內有洞,寬數丈,深里許,為漢水發源處。水從下湧出,有聲砰砰然,天將降雨,其聲愈大如殷雷,洞外有石砌台數丈,為往時祭漢源行禮之所。」在今陽安鐵路、川陝公路旁,有形如華蓋的千年古桂一株,並有唐建明修的禹王宮遺址。從此向北,可仰望嶓冢山,有小溪南來,俗名「漢王溝」,即「漾水」,循溝行10里,即到「白岩灣」,古木垂蔓,下有一洞,洞口有一鐘乳石,狀如臥牛,人稱「石牛洞」,石牛高1.55米,長3.10米,遍體綠苔水漬,自背至臀有八個古字,徑不盈尺,光怪陸離,不可辨認,有人揣之為「嶓冢導漾東流為漢」或「岷嶓既藝朝宗于海」。相傳為大禹刻石,故名禹王碑;但從發現年代不早於清末,且石質極差,不可能歷4000年之久。

陝西省水利地誌載:在漢江源諸說尚無科學定論之前,仍沿襲《漢中府志》所載的傳統說法石牛洞為源頭,位於東經106°14』,北緯33°03』。從烈金壩到武侯鎮長約60公里為江源峽谷段,大部分為山地,幹流兩岸谷坡較緩,源頭漢王溝以及青泥河、五丁關河(寬川)均為泉流小溪,於烈金壩附近匯合後至大安小盆地北納大林河,河流又進入曲折峽谷,至炭場市會南源玉帶河,繼至沮水鋪會北源沮水河,至武侯鎮出峽,比降為1.25‰。

另有源於五丁關至陳家大梁一帶的石鐘溝之說,實為大安河。其發源地與玉帶河發源地相距不遠。但從流域面積、長度來講,玉帶河都大於大安河。故現代多數水文資料認為玉帶河為漢江主源。實際上,在勉縣以上,歷史資料所謂的石牛洞水、北來的沮水(史稱漢水北源)、玉帶河(史稱漢水南源),匯合處都在勉縣新鋪一帶。經專家多次踏勘論證,《辭海》1989年版,正式確定漢江源流為玉帶河。

幹流走向

玉帶河,是漢江的源流,發源於寧強縣西北嶓冢山脈箭竹嶺水池埡。

在寧強縣境內,自源頭北南向,流經槐樹壩、雙河口,黎家壩,在寧強縣城漢源鎮接納西繼的回水河,轉向西南-東北向流經河灣,高寨子鎮,李家寺,劉家壩,後河壩轉向北流,經鐵鎖關鎮,關峽,關門寺,毛壩子,楊家河壩,胡家壩鎮,出縣境入勉縣。幹流長87.5公里(勉縣誌謂:全長99.2公里),流域1022.8平方公里。

在勉縣境內,玉帶河,源於寧強縣箭竹嶺,在寧強境內稱玉帶河,自新鋪鎮(原熊家坪鄉)七姊妹山東流入縣境,稱南河。經新鋪鎮,在銅錢壩村(原銅錢壩鄉)與大安河匯合,在疙瘩寺匯入漢江,境內長22.76公里。最大流量31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2.2立方米/秒。兩岸有小堰,灌溉農田約0.2萬畝。1985年,引嘉入漢水電工程完工,至此時起,嘉陵江的最大支流「西流河」的水合流入玉帶河,水量變為原來的4倍。

主要支流

白岩河,發源於寬川鄉陳家院子,境內流長16.7公里,流域70.8平方公里。由西向東從太星埡進勉縣境注入玉帶河。

坪溪河,源於勉縣唐家壩鄉西溝村,至本縣坪溪河村匯入玉帶河,境內流長9.5公里,流域32平方公里。

小河,又名雲書溪,源於滴水鋪鄉唐家坡,自北而南,自縣城北匯入玉帶河,流長31.6公里,流域87.3平方公里。

西流河,二郎壩引嘉入漢工程溝通漢江(玉帶河)和嘉陵江的河道。源於南鄭縣黎坪鄉,在水田坪鄉的潘家河進入本縣,依次納芝草溝、冷水溝、小河等,西南流,從毛壩河鄉南入川境。縣境內流長37.5公里,流域470.5平方公里。

大安河,為史書記載之漢江正源,如以玉帶河為正源,則此河可視為漢江或漢江上游玉帶河支流。由源於陳家大梁的石鐘溝水納漢王溝水而構成,經大安鎮在石窩金入勉縣境,在炭場寺與漢江幹流匯合。縣境內流長18.5公里,流域158.25平方公里。導嶺溝,源於略陽縣大石包,從廟壩鄉進入本縣。境內流長30.55公里,流域125.12平方公里,從大安鎮進入大安河。

玉帶河防洪工程。玉帶河自碾盤石至劉家壩兩岸大都為水田,是本縣水田最多、最集中的區域。1953年冬至1954年春,在城關鎮上關街和新市區建成兩段漿砌石堤共758.8米,1964年新建西門至河街段漿砌石堤700米,1984年至1988年城建局新建和改建城防河堤1623米,水電局新建校場壩農防河堤900米,確保了縣城及城關鎮居民、農田的安全。從50年代開始到1989年,先後在玉帶河上建成防洪河堤14500多米,並拆除阻洪違章建築,保證玉帶河汛期暢通無慮。

大安河段防洪工程。大安河段,從烈金壩石橋至桑樹灣魏家壩全長11.5公里,1963年秋開始全面規劃,1965年10月至1966年元月,烈金壩、大安鎮、桑樹灣3鄉鎮共上勞1450人,分10段23處全面施工,共計修砂石農防護堤1.03萬米,栽巴茅2.5萬公斤,編鉛絲籠588米,共投勞14.64萬個工日,工程費5.13萬元。1972年9月大洪水沖毀河堤2500米,1973年縣水工組又對大安河段勘測設計,是年冬至1975年恢復被毀河堤,加固原有河堤。1981年洪災以後至1986年新建大安鎮、桑樹灣河堤4570米,加固堤8640米,修丁壩120座,圓盤壩80座。漿砌石1萬立方米,干砌石4.6萬立方米,投勞43.9萬個工日,共耗資13.73萬元,基本保證了3鄉鎮居民和農田的安全。

引水工程

關堰 ,民國33年(1944),當地群眾集資修建,位於今羅村壩鄉張家坪村,渠長1公里,引楓香溝水灌田,灌溉面積未逾百畝。建國後,人民政府數次撥專款整修擴建,1986年修建永久性水壩渠首工程,有效灌溉面積達到300畝。

筒車渠, 位於玉帶河南岸支流筒車河上,屬羅村壩鄉。渠長2公里,引水流量0.08秒立方米,渠首建有攔河壩1座,高3米,長15米,設施灌溉面積300畝。該渠是1954年春漢中專區水利工作隊寧強工作組到寧強後指導修建的第一條渠堰工程。

幸福渠, 渠首位於羅村壩曹家溝,建漿砌石攔河壩一座,長10米,高2.5米,渠長6公里,引水至肖家壩,擴灌200畝,保灌400畝。工程於1955年冬開工,次年春竣工。1963年在五郎壩埡開鑿隧洞一條長110米,使灌區用水更有保證。

解放渠, 在胡家壩鄉汪家壩村,引玉帶河水,渠長3公里,1956年春建成,灌溉汪家壩、陳家壩農田300餘畝。

二道河水壩工程 ,本工程是本縣最早修建的較正規的現代式引水渠首工程。壩址位於縣城西南金家坪鄉玉帶河與乾溝交匯處。工程於1963年冬開工,1964年春竣工,建成長44米,高3.5米滾水壩一座,南北各有進水閘和沖沙閘一座,修建南乾渠6公里,北乾渠3公里,設施面積2059畝,保灌964畝。工程共投資10.6萬元,投工4.5萬個工日,共完成土石方6496萬立方米。

大林堰 ,大林堰為本縣修建的最大的引水灌溉工程。渠首位於導嶺溝的乾溝口,引導嶺溝水沿其東岸環山開渠,經白楊林、大安、桑樹灣3鄉鎮,全長18公里,設施面積2357畝,保灌1200畝。本工程於1970年冬開工興建,1975年竣工,建成攔河漿砌石滾水壩1座,長26米,高3.5米。進水閘及沖沙閘各1座。沿渠有退水閘7處,渡槽5處,總長396米的隧洞4處,排洪橋62處,斗門17處。混凝土板砌護渠道1562米。設計流量1.5秒立方米。工程總投資68萬元,其中國家投資54萬元,群眾自籌14萬元。共開挖土石方22.9萬立方米,投工23.31萬個工日。

躍進堰 ,為寧強縣城關人民公社於1958年春從城東玉石灘築壩引水,沿玉帶河左岸而下,經河灣、羅村壩、肖家壩、曹家溝,最後至高寨子王家壩,渠線全長20公里,其中石渠約占三分之一。此堰,在大躍進時修建,由於當時的政治環境,決策失誤,開工草率,急於求成,違反水利建設的規律和程序,造成勞民傷財,教訓殊深。原計劃灌田1萬多畝,實際測量統計不過5500多畝,而且大都是保灌老田。渠道上段空流段太長,且工程艱巨,維護不易,加之施工中途,個別領導嫌渠線走得太矮,迫使將1/1000的渠底坡降改為1/1500,使下段已挖成的渠道,因改線而廢棄。由於種種原因,工程開工半年後停工,渠道初步成型未通水而作罷,白耗工日10萬個,工程費用2.5萬元。

二郎壩引嘉入漢工程。這一工程為天生橋蓄引發電工程梯級開發的第一期項目,系跨流域引水,即把嘉陵江流域西流河的水,通過渠道、隧洞等工程設施引入漢江流域的玉帶河中來,用以發電兼灌溉。西流河發源於南鄭縣的黎坪區,自東南流向西北,至本縣二郎壩又轉向西南,流過茅壩河鄉入四川境,於旺蒼縣城郊匯流東河而後入嘉陵江。西流河經本縣水田坪鄉時穿過一座大山底部,形成一道長270米,寬30米,高25米的暗河,上似大橋從西流河上跨過,因名天生橋。根據水電部第三工程局和省水電設計院的勘測設計,天生橋以上流域面積40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9.1秒立方米,平均徑流量為2.87億立方米,天生橋以上為深山區,林木茂密,自然被覆情況良好。根據勘測設計,如果將天生橋暗河封堵,即可形成1座蓄水7000萬立方米的水庫,然後修建壩後電站1座,裝機1萬千瓦,尾水退入西流河,沿河修渠,順流而下,至雷家灣,取水頭60米,另修1座電站,裝機6000千瓦,尾水跌入雷家灣渠首,再修渠穿過隧洞,墊方以及兩千餘米的跨越流域隧洞,引水玉帶河邊,可取水頭252米,修建1座臥龍台電站,裝機2.4萬千瓦。以上3處電站裝機4萬千瓦,總投資1.2億元。電站尾水注入玉帶河,不僅提高關峽電站發電水量,且增大下游漢惠渠水源,擴大其渠灌溉面積。

蓄水工程

李家溝水庫,在高寨子王家壩村。壩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積為0.6平方公里,壩高23米,壩頂長76米,溢洪道寬1.4米,深1.7米。1968年冬開工興建,翌年春建成蓄水,共完成土石方5.34萬立方米,投工2.24萬個工日,投資1.7萬元。後因臥管涵洞漏水,無法修補,於1984年在壩左改鑿放水隧洞一條,長90米。本工程總庫容25.7萬立方米,工程設施面積600畝。王家壩一帶400多畝旱塝田全部受益。

高家溝水庫,庫址位於高寨子鄉王家壩村,流域面積0.7平方公里,樞紐工程包括大壩、溢洪道及放水涵洞。壩型為勻質土壩,高16.5米,壩頂長65米。1969年12月動工,1971年竣工,共完成土石方4.5萬立方米,工程設施面積200畝。竣工後,也因涵洞漏水,無法修補,從右壩肩另開隧洞一條放水灌田

石關門水庫,在高寨子鄉齊家埡村的黃家溝,流域面積2.3平方公里,有效庫容16.3萬立方米,勻質土壩高15米,長62米,水庫乾渠長4公里,工程設施面積800畝,本工程於1970年8月開工,1971年12月竣工,共完成土石方4.5萬立方米,投工3.2萬個工日,投資2萬元。建成後,齊家埡至窯咀一帶干坡旱地全部建成旱澇保收田,效益顯著。

大溝水庫,位於高寨子鄉大溝,流域面積0.9平方公里,有效庫容15.4萬立方米,壩高19米,長89米。工程設施面積550畝,有效面積350畝。1969年冬開工,次年春竣工,共完成土石方4.22萬立方米,投工5.4萬個工日,投資2.5萬元。工程建成後,高潮村杜家槽子一帶旱田全部受益。除灌溉外,還兼養魚,先後共投放魚苗1.5萬餘尾,收穫成魚5000餘公斤。

劉家溝水庫,位於羅村壩鄉古城村,控制流域面積1.33平方公里,總庫容18.1萬立方米。壩高11米,長61米,放水渠長2公里,工程設施面積500畝。1969年冬開工,1970年春完工蓄水。工程共投工3.28萬工日,投資1.52萬元。幾年來,水庫共投放魚苗8萬尾,收穫成魚6000餘公斤。

水電建設

東方紅水電站,在寧強縣城以東15公里的高寨子鄉傅家灣,寧黃公路之側,為引水式高水頭髮電站。傅家灣以南的半山上,有龍洞溝和九棟磨溝兩股相鄰的石灰岩泉水奔流而下,匯入玉帶河。東方紅電站工程,即在龍洞溝築壩,開掘明渠520米,隧洞450米,使兩泉匯流,再修乾渠2360米,在螞蟻包梁修蓄水3500立方米的壓力前池一座,安裝一條徑0.63米,長665米的壓力鋼管,在九棟磨溝修建發電廠房316平方米,尾水泄入玉帶河。電站設計流量0.56秒立方米,水頭183米,裝機3台,容量720千瓦,變壓器2台,880千伏安。保證出力610千瓦,設計年發電量240萬度。電站以10千伏電壓一路出線至寧強縣城併入國家電網。電站於1966年2月上報省水利廳,同年9月批覆,12月開工興建。城關區金家坪、王家坪、城關鎮、羅村壩、高寨子5鄉鎮民工參加施工,1970年10月竣工發電。工程總投資110萬元,總投勞107.818個工日,其中,民工99592個工日,技工8226個工日。電站建成投產後,年發電量150至200萬度。1985年二郎壩引水工程渠道和隧洞竣工,嘉陵江支流西流河部分河水穿過隧洞匯入東方紅電站渠道,使電站年發電量提高,1989年達到459.59萬度,為設計年發電量的180%。

關峽水電站,在寧強縣城以東27公里處的關峽,由縣水工隊勘測設計,在峽口玉帶河上築壩,開渠1.6公里,落差18米建站發電。設計流量4.6秒立方米,裝機235千瓦。1970年8月由鐵鎖關區組織鐵鎖關、坪溪河兩鄉民工興建,中間修修停停,於1977年2月方竣工發電。該站安裝160千瓦及75千瓦電機各1台,發電後,形成鐵鎖關地區10千伏農電網。1985年,二郎壩引水工程通水後,為充分利用玉帶河增加的水力資源,對關峽渠首和引水渠道又進行改造和擴建,水輪發電機組也增加到3台480千瓦,計前後共投工日7萬個,投資75萬元。電站建成後,年發電量120萬度。

元壩子水電站,位於寧強縣鞏家河鄉元壩子村馬家壩,在張家營下口築壩,開渠3500米,設計流量1.2秒立方米,設計水頭56米,裝機容量320千瓦。本工程由安康水電廠設計,縣水工隊負責技術指導,鞏家河鄉政府組織施工。1985年5月開工,1988年2月試機發電。共安裝160千瓦水輪發電機組2台,架設10千伏線路17.5公里,供本鄉生活照明及鄉鎮企業用電。修建該電站共投資105萬元,投工13.33萬個,年發電量為51萬度,而售電量太小,當前急需發展用戶。

黑潭子水電站,位於寧強縣雙河鄉小寨子村的黑潭子。引水渠首在曹家壩村的上古泉,渠長2091米,流量0.4秒立方米,壓力管道長220米,水頭93米。裝機容量160千瓦。本站由縣水工隊勘測設計並施工指導,於1977年9月動工修建,1982年由於乏資而停工。在此期間,共投資9萬元,完成渠道平台1870米,並受二郎壩引水工程指揮部援助,鑿通208米長的隧洞,購回發電機1台。1985年8月,縣財政撥給雙河鄉扶貧資金24萬元續建黑潭子電站,三歷寒暑,於1988年12月29日試機發電。發電量雖7.2萬度,但售電量仍不足。

臥龍台電站,二郎壩引嘉入漢工程。工程1975年12月開工,穿山炸石,經歷13個寒暑,終於1989年國慶節前夕完成臥龍台電站引水到發電的全部工程,是年底正式發電。共開渠8350米,淨寬3米,高2.2米,全斷面片石砌護,明涵拱蓋,包括墊方3處,長290米;隧洞5處,共長4530米。其中,最長的跨流域白家埡隧洞長2047米。蓄水5000立方米的前池1座,壓力管直徑1.2米,長641米,567平方米廠房1座,安裝4000千瓦水輪發電機組2台,修建高山公路25公里,架設10千伏高壓輸電線路13公里,35千伏線路14.5公里。共開挖土石方105.23萬立米,漿砌石6.48萬立方米,澆築混凝土0.6萬立方米,安裝金屬結構350噸。共投工日156.5萬個,投資1875萬元,本工程第一期設計引用流量為4.5秒立方米,裝機8000千瓦,年平均發電量5000萬度。至此,全縣水電裝機共達1.1萬千瓦。

流域概況

寧強原名寧羌,寧強縣境東周以前為氐羌所據。春秋戰國時期,白馬氐據其西境,蜀據其東境。秦並蜀,置蜀郡,全境歸轄。兩漢為葭萌縣地。蜀漢為漢壽縣。晉改漢壽為晉壽。隋屬綿谷縣。唐武德三年(620)分綿谷縣,在通谷鎮(今大安鎮)置金牛縣,此為境內設縣治之始。洪武二十七年(1394)置寧羌衛。成化二十一年(1485)建立寧羌州,州衛並存。清代廢衛存州。辛亥革命後降州為縣。民國24年(1935)紅四方面軍攻克寧羌,建立寧羌、陽平關兩個縣級蘇維埃政權。民國31年(1942)元旦,改寧羌縣為寧強縣。于右任曾為寧強贈題「安寧強固」4字,並云:「可作解釋新縣之名」。位於陝西省西南隅,南連四川,西接甘肅,自北而東依次與略陽、勉縣、南鄭毗鄰。秦嶺橫亘於北,巴山綿延於南,是個南北交匯、襟隴帶蜀、「八山一水一分田」的低中山區縣。境內東南高,西北低,中部有五丁山隆起,北部多屬海拔1000~1600米的變質岩山地。南部是海拔1000~1800米的碳酸岩為主的喀斯特山地,多飛瀑溶洞。漢水發源於縣境嶓冢山脈箭竹嶺,匯合白岩河、大安河等支流蜿蜒東去,素有「三千里漢江第一城」之美譽;嘉陵江流經縣西北,納黑水、清河等支流奔騰入川。全縣大致由四山兩谷(秦嶺中山、西部低山、五丁關中山、巴山高中山和嘉漢谷地、玉帶河谷地)組成。最高點為縣東南九埡子,海拔2103.7米;嘉陵江入川處海拔520米,為全縣的最低點。縣內雨量充沛,空氣濕潤,年平均氣溫為13℃,1月均溫1.4℃,7月均溫23.6℃,極端最低氣溫—10.3℃,極端最高氣溫36.2℃。大部地區屬暖溫帶山地濕潤季風氣候,降水強度大,年降水量最高達1812.2毫米。洪澇、乾旱、冰雹、秋封等自然災害頻仍,尤以洪澇、乾旱和秋封為農業的勁敵。

寧強縣經濟以農業為主,2012年生產總值完成48.5億元,財政總收入2.2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17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1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754元。寧強是一個南北交匯、襟隴帶蜀的山區縣,是大西北進入大西南的主要門戶和黃金通道。寶成、陽安鐵路縱橫縣境,108國道、西漢高速公路穿境而過。

境內自然環境優美,有漢水源森林公園、青木川景區、白龍湖景區 、草川子風情、漢源風景區、天湖風景區等旅遊資源。

參考來源

城管新聞 玉帶河全線園林景觀改造工程將於年底竣工完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