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王梦鸥 | |
---|---|
图片来源: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图书馆 | |
出生 | 籍贯福建长乐 |
逝世 | 2002年9月22日 | (95岁)
国籍 | 中华民国 |
别名 | 梁宗之 |
职业 | 文学学者 |
奖项 | 1986年 国家文艺奖 特别贡献奖 |
王梦鸥(1907年7月12日-2002年9月22日),籍贯福建长乐,笔名梁宗之,文学学者,研究领域遍及经学、文学、小学、美学。曾任教于厦门大学、重庆中央政治学校、政治大学、日本广岛大学、辅仁大学、东吴大学,曾参与制作中央电影公司的影片,并兼任编剧委员。
生平
王梦鸥自幼即以好学闻名乡里,1926年进入福建学院研习国学,毕业后于1930年赴日本学习日语,翌年因九一八事变返国,1933年再度赴日本就读早稻田大学文学研究所。于1936年进入厦门大学中国文学系任教,在当时校长萨本栋主持之下,学术风气鼎盛,中文系在林语堂、鲁迅、施蛰存、林庚等学者启发下,新旧文学的研究皆有卓著的成绩。在抗战期间,厦门大学多次内迁,颠沛流离之际,学校由师生及眷属组成了剧团在各地演戏,王梦鸥创作了《燕市风沙录》、《宝石花》、《生命之花》等剧本,在各地演出以赚取学生的生活费,广受欢迎。厦门大学内迁之后,王梦鸥曾至重庆参加抗日工作,也在中央政治学校授课,专注于《礼记》的研究,《燕市风沙录》等剧本也在重庆出版。
抗战胜利之后朱家骅邀王梦鸥入中央研究院协助,直至研究院迁至台湾。后政治大学复校,王梦鸥进入政大从事教学。当时刘季洪主持正中书局,邀请王梦鸥主编一套世界文学丛书,王梦鸥翻译了梅里美的《可仑巴》及斯特林堡的《冰岛农夫》,并邀请黎烈文、李辰冬、姚一苇等学者参与工作。1952年王梦鸥与李辰冬在张道藩的支持下,成立“小说研究班”,为台湾文坛培植不少杰出人才。在文学活动的参与上,王梦鸥曾加入中国文艺协会。在大学课堂他将英美新批评首次介绍至华人学界,也介绍抽象艺术,并因此而更深地思考了中国文学艺术。
王梦鸥在政大退休后,辅仁大学聘其为讲座教授,东吴大学中文所聘其为研究教授。他一生研究极为认真,曾因钻研《礼记》,有一处须了解邹衍,而集中好几个月的时间日夜研究,并与日本汉学家平冈武夫、花房英树多次通信,著《邹衍遗说考》一书,使日本汉学家大为惊异。[1]
2002年,王梦鸥在台北市立万芳医院去世,享年96岁。
主要著作
- 《礼记校证》
- 《唐人小说研究》(四集)
- 《唐人小说校释》
- 《古典文学论探索》
- 《传统文学论衡》
- 《文学概论》(后改名为《中国文学的理论与实践》)
- 《文艺美学》
获奖
参考资料
- ↑ 见王国良:〈王梦鸥先生之唐代文学研究结果管窥〉,收录于黄兆强主编:《二十世纪的人文大师的风范与思想-后半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7年),页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