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王珪 (唐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王珪(571年-639年),字叔玠,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祖父王僧辩。为南梁重臣,为南梁湘东王萧重用。后与陈霸先不和被杀。父王𫖮

简介

王珪年轻时“性沉澹,志量隐正,恬于所遇,交不苟合”,性情沉稳恬淡,不随便交结朋友,深受叔父王𫠆的赞赏。开皇十三年(593年),王珪被召入秘书内省,授为太常治礼郎,参与校定图书典籍。叔父王𫠆因参与汉王杨谅谋反,被诛杀,王珪受到牵连,隐居终南山,直到隋朝灭亡。李纲以其“贞谅有器识”,荐为世子府谘议参军,为太子舍人,成为李建成的心腹。后来由于李建成阴谋作乱之事所牵连,王珪被流放到云南嶲州。玄武门之变后,王珪被太宗召回,拜谏议大夫,迁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贞观二年(628年),任侍中

经历

仁寿四年(604年),王𫠆随汉王杨谅起兵反对隋炀帝,兵败被杀。王珪是王𫠆之侄,按律应当连坐。他逃到终南山中,隐居十余年。在此期间,就与房玄龄和杜如晦交好。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攻入关中,拥立代王杨侑为帝,进封唐王,册长子李建成为世子。王珪得到丞相司录李纲的举荐,出任世子府谘议参军。

贞观四年(630年),王圭作为三省大佬之一,王圭也是当时朝中有数的几位宰相之一。后世将他与房玄龄、魏征、杜如晦并称唐初四大名相。王珪也是唐朝有名的诤臣,史书上的记载说他是“推诚纳善,每存规益”。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李建成,不久继位,是为唐太宗。王珪与魏征一同召回朝中,出任谏议大夫。同年十月,唐太宗追封李建成为息王,以礼改葬,王珪与魏征等原东宫属官一同前去送葬。自此之后,王珪多次进谏,深受太宗信任。

贞观六年(632年),唐太宗丹霞殿设宴,叫王珪评品诸大臣。王珪说:“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祥明,出纳唯允,臣不如彦博。处繁治剧,众务必举,臣不如戴胄。耻君不及尧、舜,以谏诤为己任,臣不如魏徵。至于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一日之长。”[1]房玄龄魏徵杜如晦等齐名,《旧唐书》评价他:“性雅淡,少嗜欲,志量沇深,能安于贫贱,体道履正,交不苟合。”人称唐初四大名相。逝世后,追赠吏部尚书

王珪作为孔门儒学的传人,一生谨守孝悌忠恕之道。对经传皆有着自己的独特阐述解读。

贞观十一年,即被受命正定《五礼》,并于同年成为魏王李泰的老师。

贞观十三年,王珪病卒,年六十九,追赠吏部尚书,谥曰“懿”。

  1. 《旧唐书》卷七十《王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