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苹(内蒙古大学教授)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王苹:外语学士,文学硕士,电影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首届华语青年作家奖 ,第八届冰心散文奖,第11届内蒙古索龙嘎文学奖

王苹,女,80后作家,生于泰山,读于北京,居于青城。外语学士,文学硕士,电影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人物简介

曾任中学外语老师,出版社编辑,2010-2016年任职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影视戏剧系,现为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常用笔名:安宁;曾用笔名:吉安、艾美丽。内蒙古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出版图书25部。代表作:《我们正在消失的乡村生活》《遗忘在乡下的植物》《乡野闲人》。荣获首届华语青年作家奖 ,第八届冰心散文奖,第11届内蒙古索龙嘎文学奖

巨蟹座女子,80后人气作家。文风犹如个性,兼具柔软温情与犀利幽默。已出版长篇小说与作品集23部。代表作品:《蓝颜,红颜》《聊斋五十狐》《见喜》《呼伦贝尔草原的夏天》《笑浮生》。

曾获2009年度冰心儿童图书奖、2009年度北京市政府优秀青年原创作品奖等多种奖项,另有繁体版在台湾等地发行。

出版的23本图书目录

《寂寞时,我们远离爱情》 (2006.2,北京出版社)

《此后,不再爱你》 (2009.4,辽宁教育出版社)

《花儿来得及》 (2009.4,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蓝颜,红颜》 (2009.12,时代文艺出版社)

《只是路过你》 (2009.12,金城出版社)

《试婚》 (2010.3,文化艺术出版社)

《唐豆的烦恼》 (2010.4,广东新世纪出版社)

《犹如微尘》 (2010.5,山东文艺出版社)

《这么疼,那么爱》 (2010.5,山东文艺出版社)

《美人一笑》 (2010.9,湖南人民出版社)

《聊斋五十狐》 (2010.9,[[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谁的青春仓皇结》 (2010.9,新世界出版社)

《少年自私事》 (2010.10,苏州古吴轩出版社)

《见喜》 (2011.3,广西人民出版社)

《最美的时光》 (2011.5,哈尔滨出版社)

《中国电影中的两性关系(1978-2010)》(2011.5,南京大学出版社)

《我在讲台上看你》 (2012.1,中国青年出版社)

《艺术学院》 (2012.1,中国青年出版社)

《笑浮生》 (2012.8,上海三联书店)

《呼伦贝尔草原的夏天》 (2012.9,中信出版社)

《无理想生活》 (2013.3,浙江文艺出版社)

《唐豆的烦恼》 (2013.9,清华大学出版社,再版,绘本版)

《请你原谅我》 (2013.12,译林出版社,长篇小说)。[1]

所获奖项

花儿来得及》(青春随笔集)荣获 2009年度"冰心儿童图书奖"。[2]

试婚》(长篇)荣获2009-2010年度北京市"政府优秀青年原创作品大奖"。

专栏及专访

1《好同学》(西安)2001年

2《课堂内外》(重庆)2005年

3《辽宁青年》(沈阳),2007年5月下。《我用写作在城市里找寻温暖的港湾》

4《追梦》(成都),2007年。

5《中学生博览》(长春)2007年

6《星期九》(吉林)2008年

7《安徽青年报》(徐州)2008年

8《儿童文学》(北京)2008年

9《哲思》(郑州)2008年

10《疯狂阅读》(河南),2009年1月号。《在文字中穿越最卑微的年华》

11《文苑》(呼和浩特)2009年4期

12《思维与智慧》签约作家13《中学时代》专栏作家

14《语文世界》2009年11期名家推介。

15《中学生作文》(济南)名家推介

16《科技信息报》2009年专栏17《可爱女生》2010年名家推介

18《卓锦》女性时尚期刊2010年3月(北京)

19《北京师范大学校报》京师人物志栏目2010.1.2020《意林》小小姐版2010年第5期专访

21《新华书目报》2010年2月5日第922期《一支笔,写尽温情与残酷》

22《内蒙古晨报》2010年4月1日专访

23《大学生周刊》2010年专访

24《语思》(北京)2010年第8期专访《谁的青春不曾被烦恼忧伤地抚过--访青春情感作家安宁》

25《中学时代》2010年第8期专访。[3]

人物访谈

《一支笔,写尽温情与残酷--女作家安宁》

--《新华书目报》长篇访谈(第922期)2010年2月5日

1.你认为读书与写作的关系是怎样的?写作在你的生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读书与写作,在我的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如果说,吃饭走路睡觉是普通人的常态,那么读书与写作,也是我生命中的常态。犹如一个人缺少了粮食会觉得饥饿,缺少了睡眠会感觉困乏,缺少了行路会生出倦怠,缺失了读书与文字,我也会觉出生命的干枯和萎谢。基本上,我的生活状态不是读书,便是写作。这是一件寂寞的事情,一个没有定力和耐性的人,很难在当前浮躁的社会中,静下心来,但同时,这又是一种非常美好安静的状态,波澜起伏的江河,最终都会归于沉静,我相信人生的终极状态,也应当是这样一种淡定与从容。

读书抚慰充实了我的心灵,而文字则让我的灵魂,变得丰盈而且饱满。如果不读书,也不写作,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够做些什么,或许会成为一个极其普通的人,但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对于读书,我不认为单单是从书本中来读,生活本身是一本丰富无边的书籍,你身在其中,能够每日都有所体悟,有所觉察,有所敏感,那么就不枉这一日度过。而写作与读书,便是我探索并通往未知生活的一把钥匙。

2. 知名作家、电视剧《马文的战争》编剧陈彤曾经评价安宁的长篇《蓝颜,红颜》时说:安宁无疑是情爱写作的高手,用情书的形式驾驭长篇,已属不易,能将每一封情书都写到力透纸背,更是让人赞叹。而其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在回忆与现实中旋转推进的情节,又将无情又绝望的情爱,不动声色地推到了极致。想问一下,这样对于爱情写作的功力是如何练就?

从刚刚读大学本科的时候,就开始了对于写作的有意识的训练。我会注意观察身边的一切,是悄无声息的观察,我的眼睛是摄影机,但却比摄影机更为安全,因为无人会注意到你这样的视线。我会对一株法桐向上伸展的姿态、一只蚂蚁跨越一片树叶的艰难、一朵花儿对于阳光照射时接纳的力度、一阵猫一样无声无息掠过房顶的风,都给予细致入微的观察,并很快地在脑中用文学的语言将这样的变化描述出来。这有些像是绘画中的快速素描,捕捉住那最关键的一点。

我的书包里,总是会随身携带一个小小的本子,和一只笔,并随手记录下这些转瞬即逝的灵感。音乐家会去大自然中捕捉天然的声源,而我所做的,便是在周围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及时捕捉到那轻微的颤动,并记录进我的文字之中。《蓝颜,红颜》可以说是我对于语言的一次集中而且大胆的尝试,我试图用语言的力量,那种放肆、无情、尖锐、并具有撕扯感的语言,而不是繁复曲折多变的情节,长驱直入,进驻人的心灵。

3.从《蓝颜,红颜》《只是路过你》里的爱情,到《试婚》里的婚姻,明显有一种思考的跨越,这是不是代表着安宁写作视角的一点点成熟?现实生活中的安宁,是怎样看待爱情、婚姻呢?

算起来已经写作10年,到2010年7月毕业前,也会有10本书相继出版(7本文集,3本长篇)。对于生活与情感的感悟,也随着阅历的增加,而一点点地成熟。不管是短篇的创作,还是长篇的书写,我始终都希望能够有自己的思考,是独立的思考,融入其中。《只是路过你》是零碎的思考片段和火花,《蓝颜,红颜》是一种激情式的写作,而《试婚》则趋于平静,宽容和温和,同时也有一种严肃审慎的态度嵌在其中。我想这也是2010年2期长篇号《十月》之所以选中《试婚》做重点推荐长篇的理由,便是这部长篇真正地反映了当下时代的人的价值观和婚恋观。

从最初的校园小说的感性写作,到随后的随笔的片段感悟,再到长篇的集中思考,我相信自己在写作上,是一点点地在接近成熟,以及自己想要达到的俯视俗世众生的状态。当下的婚恋观明显有些浮躁、势利,新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将独生子女的自私与独占,延伸到爱情婚姻中的时候,便带来了男女两性的新的冲突和矛盾。对于物欲的无休止的索取,以及日益加剧的社会竞争,时刻都在考验着当下男女的爱情与婚姻。

4.作为《读者》签约作家,你的写作里明显有一种《读者》似的温情,但同时也有一种别于《读者》的现实与锐利。请问你如何对待这种创作中看似相悖的风格?

俗世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各式的烦恼、痛苦、矛盾与纠缠,因此我在书写这种烦恼人生的时候,便希望能够给人注入一种温情的东西,并用这种温情,来消解人对于生活的抵抗与隔阂,并给予人继续生活的勇气和希望。温情与残酷,是我书写的两个重要主题,我在自己的成长之中,也经历了这样两种完全对立但又不可分割的情感体验。成长的一次次蝉蜕是一个很痛苦又很艰难的过程,这其中夹杂着外界的嘲讽、击打、嫉妒,也融合了希望、温暖与向往。我需要《读者》的温情,但也一直在试图摆脱掉这种模式的束缚,即在随笔的写作中融入幽默、犀利、麻辣讽刺的元素。2010年9月份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美人一笑》,便是我的这一尝试的结果。而我在2010年5月出版的另外一部长篇《唐豆的烦恼》(新世纪出版社)里,也承继了这种嘻笑讽刺的态度。生活本身便具有多元性,相悖性,我想自己写作风格两极化的形成,也应该是我对于生活多元化的一个思考并遵循的结果。

5.在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学习电影,是否为你的写作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角和灵感?

我一直非常感激我的导师周星教授,如果没有他的鼓励、支持和帮助,或许我就不会来到北京,学习三年,并让自己的写作再一次得以提高。而同时提高的,还有我对人生世事的思考分辨能力,及用理论来分析把握感性世界的能力。周星教授对于我的写作一贯抱有的宽容,及在电影艺术领域对我的悉心的指导,以及他本身所具有的对人对事的豁达与坦诚,都给予了我的创作,很大的推动。对于电影这门艺术,我所从中吸纳的,主要是于写作有益的精华。我一直在努力让自己的小说和文字,充满电影的画面感和镜头感,并带上其迷人炫丽的光影。就我个人而言,电影和小说是两种具有同样魅力的艺术,他们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但又因为对人性的共同关注和探索,而有着一脉相承的艺术的共性。

6.作为一位"80后"作家,你觉得你和韩寒郭敬明张悦然有着怎样的共性和差异?怎样看待现在如日中天的90后写作?

我一直觉得,写作并没有真正的代际之分,每个时代的主题不尽相同,给予作家的感悟也自然不同。真正的文学和作家,可以跨越种族、时代、国家而存在。所以我认为80年代的作者,有着共同的对于青春飘浮不定的体验,并将这样的体验,诉诸于文字。只是又因个体的差异,而使得各自的作品烙上了不同的风格和印记。同样90后的写作也是如此,一个时代,有人愿意拿起笔来,记录其中的悲欢,这本身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情。长江后浪推前浪,真正的文字,相信会化成珍贝,躺在岁月的沙滩上,等着路过的人捡拾。

7.谈一下未来的写作计划。

我将未来自己写作的方向,定在长篇和随笔并行的轨道上。一方面用长篇来表达自己对于社会的理解、现实的认知,及深层的思索,另一方面用随笔及时表达所思所想,记录当下生活。同时我会开设一些专栏,并进行某个主题的系列写作,就像我2010.9月刚刚出版的一本书《聊斋50狐》,便是立足于对聊斋中女性的现代解读。我希望以后写作的长篇既能够给读者带去阅读的快感,语言的美感,人生的思索,同时也能够有机会拍摄成影视作品,通过大众传播的便捷渠道,进驻更多人的心灵。[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