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琴江村,又称琴江满族村,位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的航城街道,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琴江村距离长乐市区4公里,距离闽江口15公里,是福建省境内唯一一个满族聚居村落[1]

1729年(雍正七年),清廷为了加强福建沿海的防卫,在乌龙江、马江与琴江(皆为闽江支流)交界处的长乐县洋屿一带设立福州三江口水师旗营,修建城堡,派遣八旗兵眷驻扎于此。这些八旗子弟在当地建立了琴江村(俗称“旗下里”)。

琴江村通行长乐旗下话(又称琴江话),是北方官话的一种方言,与北京话比较相似,混有满语词汇。

目录

乡村概况

琴江满族村位于长乐市航城镇、闽江南岸的洋屿。清雍正七年(1729年),福州将军奏请朝廷,从汉军八旗的镶黄、镶白、正蓝、正白四旗中抽调五百名官兵携眷到琴江筑地为城,建立“福州三江口水师旗营”,最盛时官兵有129姓、4000多人。村落本是清代城堡式水师兵营[2],四周筑墙,周长1000多米;设城门4座,分左、右两翼建12条街,左翼为东门口街、阳青街、协府口街、帅正街、太平里、淳朴里;右翼为北门口街、大街、泗洲街、酋里街、承惠街、真武街。街道两旁是一溜长排计有1321所官署、兵房,迄今还尚存几十所。光绪十年(1884年),爆发中法马江海战,三江口水师旗营官兵协同福建水师,以极其简陋的设备,英勇奋战,重创敌人,8艘木质战船遭毁,阵亡官兵70多人。城堡北门石堤旁的炮垒亦向敌舰猛轰。一个仅有500名水师官兵的城寨,牺牲了100余人,几乎家家有英烈。此次战役谱写一曲可歌可泣的爱国篇章。在闽江边的北庙里,迄今仍供奉着阵亡烈士的牌位。现今琴江村的满族居民,不少是当年水师官兵的后裔,他们会讲满语、写满文,保留许多满、汉习俗。流传至今的“台阁”表演艺术颇具地方民族特色。主要文物古迹有:清代的旗人街及其两旁的官署兵房、福州将军行署、毓麟宫、妈祖宫、孝友石牌坊、城墙、城门、照壁等。

1999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2010年,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荣誉称号。

乡村文化

自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水师旗营创设官学兴办教育以后,琴江的文学活动开始活跃起来。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进士黄曾源著有《石孙诗稿》1卷。民国时,李廷迎著有《投溷剩草》12卷、《墨斋杂著》5卷和《韬晦集》等。黄曾成著《琴江志》4卷、《琴江续志》3卷,他还曾著有《南游草》,后散佚,根据记忆重撰成《孤愤集》1卷,附于《琴江志》末帙。女诗人甘婴德,现为福建省诗词学会会员,爱好古典诗词,其作品入选《近五十年环球汉诗精品》,获中国当代诗词精品二等奖,入编《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列名《中华诗人大辞典》及《中国当代诗词家大辞典》。

清光绪年间,乡内有一举人张朝弼(字丕钦),工拳书、指书,间写兰花,萧疏有致,享誉一方。近现代有李廷迎,工山水画,笔墨不事模拟,自成一家,书卷之气盎然,与潘主兰、张虚我并称“天涯三客”。其子遁,字育中,号满族老人、省斋老人,自幼酷爱丹青,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和中国画、指画创作。其作品技贯中西,画风细腻,自成一格,尤以指画最具功力,多次参加全国性和国际性展览。曾获雅典娜金奖作品展优秀奖、中国第八届和第九届全国手指画展览优秀奖。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李光的指画《吟松图》1995年获全国优秀奖,1996年指画《高山流水觅知音》获全国银奖,1998年其作品参加国际美术家联合会中韩文化艺术家书画大展。

琴江满族人一直保存满族传统艺术形式——台阁的表演艺术。民国时期出了闽剧表演艺术的代表人物李铭玉,为国家一级演员。他与郭西珠齐名,搭档配生旦,倾倒过无数戏迷,被誉为“风流小生”。平时,村里每逢庙会、喜庆节日等,也常举行民间戏曲表演等活动。

20世纪70年代,村内购置扩音器、话筒、高音喇叭等设备,兴办广播,主要播放宣传文稿、通知等内容。至80年代末广播逐渐被淘汰。

视频

琴江村 相关视频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琴江村
长乐琴江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