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生物发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萤火虫
图片来自ifuun.com

生物发光现象是在生物体内,由于生命过程的变化,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而发光的现象。生物发光在英语中名为bioluminescence,该词为合成词,是由希腊语中代表生命的bios与拉丁语中意为光的lumen组合而成。大部分发光与三磷酸腺苷[1] (ATP)有关,发光的化学反应不限于在细胞内外发生。对于细菌,发光相关基因的表达被名为发光操纵子(Lux operon)的一种操纵子控制。有生物发光现象的物种在整个进化过程中独立出现过30次以上。

生物发光现象在海洋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微生物及陆生生物上都有发现。共生生物中也有发光生物的踪迹。

特点

生物发光是发光的一种形式,被称做冷光源,因为仅有低于20%的光产生热辐射。生物发光不应与荧光生物荧光)、磷光(生物磷光|Biophosphorescence)或是光的折射弄混淆。

约90%的深海生物都会产生某种形式的光。大多数生物发出属于蓝或绿光光谱,这样更容易通过海水传播。不过,某些巨口鱼发出红光或红外光,而浮蚕属的生物发出黄光。

非海洋生物的发光现象分布较窄,但发光颜色却更加丰富。最著名的陆上发光生物是。其他的昆虫,昆虫幼虫环节动物蛛类,甚至某些真菌都被报道有生物发光能力。

某些生物的发光随昼夜推移而变化。例如夜间发光更明亮,或是仅于夜间发光等。

发光适应性

5种主要的适应性理论可以解释发光特性的进化过程。

对抗照明式伪装

某些种类的鱿鱼身上的发光菌可发出与上方照射光强相同的光使自身隐蔽,这种现象就是对抗照明。对于这些动物,感光囊用来控制对比光线以达到与周围环境优化匹配。通常情况下鱿鱼身上的细菌发光组织与感光组织分离,但一种耳乌贼科四盘耳乌贼属的夏威夷鱿鱼物种(Euprymna scolopes)把两者合二为一。

交流

生物发光直接影响了细菌间的交流(见群体感应 quorum sensing)。这种作用会提升宿主的共生效应,并对菌丛聚集产生影响。

照明

虽然大部分海洋生物发出绿光或蓝光,但巨口鱼产生红光。这样可使它们看见红色的猎物,而因为海水把红光滤掉这些红鱼通常不被其他深海生物看见。

吸引

某些深海鱼类如𩽾𩾌鱼发出光吸引猎物。这种鱼的头部伸出悬挂的发光器可将小型鱼类吸引到自身附近。有的鱼却反其道而行之。

雪茄达摩鲨发光进行伪装,不过它腹部上的暗色小斑点在某些大型掠食性鱼类如鲔鱼鲭鱼看来就像他们捕食的小鱼。当它们接近这些“小鱼”时,就成了鲨鱼的食物。

甲藻对这种发光机理的应用更为奇妙。当这种浮游生物感觉到它的天敌接近时,会立刻发出萤光。这样捕食腰鞭毛虫天敌的动物也会被吸引过来,这样可能就化险为夷了。

利用光吸引异性交配是生物发光的另一种机理。这在萤火虫身上非常常见,它们在交配季节腹部规律性的闪烁以吸引异性。在海洋生物中这种现象只在一种介形亚纲类的甲壳类动物身上确切地观察到过。科学研究表明性引诱剂适用于远程吸引异性 ,而生物发光适用于近距离呼唤对方。

驱除

某些鱿鱼及小型甲壳类动物喷出发光化学混合物或发光细菌浆就像乌贼喷的墨水一样驱赶敌人,从而逃走。所有种类的萤火虫幼虫都能发出警示性的光来驱走捕食者。


参考文献

  1. 三磷酸腺苷,A+医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