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环柄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白环柄菇 |
貂皮环柄菇(学名:Lepiota erminea (Fr.) Gillet)是蘑菇科、环柄菇属真菌。子实体丛生或单生,
菌盖呈半球形;盖面干燥,色白,老后浅黄色。菌肉稍厚,疏松、白色,味浓香,伤处不变色。菌褶离生、
中密、稍宽,薄缘光滑,不等长,无分叉,白色。菌柄柱形,白色,菌环以上光滑,菌环以下初期有白粉,
后光滑,柄中实,后中空。菌环纤维质,易脱落消失,外被白色鲜片。孢子平滑、无色、椭圆形,内含一油滴,孢子印白色。
貂皮环柄菇自然分布于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青海、贵州、云南、四川、安徽、广西、福建、台湾;
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和其他欧洲国家以及澳大利亚、北美也有分布。群生或丛生于阔叶树腐木上或草地上。
貂皮环柄菇是一种野生珍稀食用菌,其子实体肥厚,肉质细嫩,口感滑爽,味道甜美,营养丰富。
在食疗方面有降血脂、加速胆固醇代谢,从而促进胆固醇在血浆中的转移和排出,
减少胆固醇在体内积累的功能。中国云南、四川、黑龙江等地民间还把它作为防治肝炎的食品。
中文名貂皮环柄菇
拉丁学名Lepiota erminea (Fr.) Gillet
别 名白环柄菇 、白色小环柄菇界真菌界门担子菌门纲层菌纲目伞菌目科蘑菇科属环柄菇属种貂皮环柄菇命名者及年代(Fr.)
Gillet,1874 [2] 同义学名1Lepiota alba (Bres.) Sacc.,1887
同义学名2Lepiota clypeolaria var. alba Bres.,1882
同义学名3Agaricus ermineus Fr.,1821
形态特征
子实体丛生或单生,菌盖呈半球形,后平展,中部突起;盖直径3-12厘米;盖面干燥,色白,老后浅黄色,
初时有纤维状细丛卷毛,后变为鳞片,老后鳞片脱落。菌肉稍厚,疏松、白色,味浓香,伤处不变色。
菌褶离生、中密、稍宽,薄缘光滑,不等长,无分叉,白色。菌柄柱形,长5-15厘米,粗0.4-0.8厘米,
等粗或向上渐细,白色,菌环以上光滑,菌环以下初期有白粉,后光滑,柄中实,后中空。菌环纤维质,
易脱落消失,外被白色鲜片。孢子平滑、无色、椭圆形,内含一油滴,大小为10-17微米×7-7.3微米,孢子印白色。
产地生境
貂皮环柄菇自然分布于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青海、贵州、云南、四川、安徽、广西、福建、台湾;日本、
俄罗斯远东地区和其他欧洲国家以及澳大利亚、北美也有分布。群生或丛生于阔叶树腐木上或草地上。
温度:该菇属高温型真菌,菌丝在10-40℃均能生长,以25-26℃最适;子实体发育温度以20-28℃最适,超过30℃也可正常出菇。
湿度:培养料含水量为65%时,菌丝长势好,生长快。子实体发育要求相对湿度为70-85%,若湿度过高,会造成菇体腐烂。
二氧化碳: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高低对出菇和菇体生长均无不良影响。
光照:光线的强弱不影响菌丝体及子实体生长。
pH值:pH值在2.0-12.0范围内都可生长,以6.0-8.0为最合适。
生长习性
子实体发生常在6-9月份。 担孢子萌发后形成不同极性菌丝,同性别的菌丝间互不亲和,通过异宗结合,经营养生长菌丝成熟后,形成子实体。
从观察看,菌丝繁殖过程无明显的锁状联合象征。其菌丝管状、有隔、无色分枝发达。菌丝体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大量菌核,
均匀分布,坚硬、黑色或黑褐色、球状,由菌丝分枝后纽结而成,在适当条件下萌发成菌丝体,
然后形成原基,分化成子实体。子实体成熟后再弹射孢子,萌发成菌丝,周而复始形成生活史。
繁殖方法
季节安排:露地栽培,安排在5-9月生产,若塑料大棚栽培可安排在4月中旬至10月生产。中国南北方温度差异明显,应根据本地气候适当安排。
培养料配方与处理:选用新鲜无霉变的稻草等作物秸秆、废弃菌糠、牲畜粪,粉碎晒干。配方:①各种草屑60%、牛粪18%、米糠20%、
石膏与石灰各1%;②菌糠30%、草屑30%、牛粪30%、麸皮8%、石膏与石灰各1%;③草屑40%、牛粪38%、麸皮20%、石灰与磷肥各1%。
拌料时将各种辅料混匀后再加入主料中,按料比水为1(1.2-1.3)加水。培养料拌匀堆积4-6小时后装袋。
装袋灭菌:用17×33×0.04厘米或20 ×45×0.05厘米的高密度聚乙烯筒袋,装袋时边装边压紧,
中央用直径2厘米粗的木棍扎孔,然后用绳子把袋口扎上,在100℃的饱和蒸汽下保持14-16小时,降温播种。
接种与发菌:用塑料薄膜焊制一个长X宽×高约为3×3×3米的"蚊帐”式接种帐,四角用绳子吊起,底边卷入用料袋压住。
当料袋温度降到35℃以下时即可进行消毒接种。消毒接种方法:将菌种放入接种帐,帐门两面用不干胶粘贴密封,
按2克/立方米的用量,从底边放入“菇保一号”气雾消毒剂,点燃,密闭熏蒸30分钟,即可接种。接种时三人一组,
一人将料袋口打开,一人用75%酒精浸泡过的接种铲将菌种耙入料袋菌种应覆盖料层),一人搬运。接完菌种后将料袋转入发菌室养菌。
发菌室在料袋未装入前应消毒。地面用石灰水冲洗,四壁用浓石灰水涂刷后,将门窗关闭,用纸糊封缝隙,按15克/立方米的用量,
用硫磺熏蒸24小时,然后打开门窗通风,待室内干燥后将菌袋转入其中发菌。袋温控制在20-38℃,最好28℃左右。
温度高低可通过增减菌袋堆放高度加以调节。适温下,一般25-30天菌丝可长满袋。
出菇管理及覆土
菌丝长满培养料后,应及时转到出菇场,将菌袋表面老菌块搔去,覆盖1.5-2厘米的自然土(含水量为65%左右),
覆土后菌袋口盖以湿报纸或薄膜。约3-5天后揭去覆盖物,并在袋口面喷水,使泥土湿润,同时对地面、墙壁四周及空间喷水,
将空气湿度提高到80-90%,经3-5天即可形成大量的原基。菇蕾形成后,不要直接对菇体喷水。一般5-15天即可采收。
采收加工
貂皮环柄菇菌盖大、脆嫩易碎,一般以体高达10-15厘米、菌盖包住菌柄未开伞前采收为宜。采收时应整丛拔起,
剪去菇根,摆放整齐,用塑料袋分装成500克/袋或者1千克/袋。也可制成干品或盐渍品外销。
采收后的管理
第1批菇采完后,清理料面,停水3-5天,使菌丝恢复生长。以后按前述方法喷水保湿又可继续出第2批菇。一般可采4-6潮菇。生物学效率达100%。
病虫防治
在高温高湿的盛夏栽培貂皮环柄菇,极易发生病虫害,应经常在菇场四周撒生石灰粉,每周喷洒1次二嗪农、敌敌畏或氯氰菊酯等。菇蕾生长期只宜使用氯氰菊酯2000倍液。
主要价值
貂皮环柄菇是一种野生珍稀食用菌,其子实体肥厚,肉质细嫩,口感滑爽,味道甜美,营养丰富。据检验分析,每100克干品中含粗蛋白质40.83克、
粗脂肪5.83克、还原糖20.50克、戌聚糖1.48克、海藻糖3.46克、甘露醇2.33克、粗纤维11.32克、灰分9.96克、水溶性物质57.92克,
此外还含有维生素B,和维生素B,及维生素D原,即麦角甾醇(ergostterol)等微量元素。在食疗方面有降血脂、加速胆固醇代谢,
从而促进胆固醇在血浆中的转移和排出,减少胆固醇在体内积累的功能。中国云南、四川、黑龙江等地民间还把它作为防治肝炎的食品。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2018年)——无危(LC)。[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