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白菜黑斑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白菜黑斑病

白菜黑斑病
原图链接

大白菜黑斑病是由芸薹链格孢等引起的、发生在大白菜的病害。主要发生在外叶或外层叶球上,子叶、叶柄、花梗和种荚也可被害。叶片发病,叶片上产生小黑点,病斑逐渐扩大,形成黑褐色同心轮纹,病斑周围有时有黄色黄晕,病斑直径2-6毫米,或从叶边缘发病,形成褐色至黑褐色同心轮纹。后期多个病斑汇合,有时中间穿孔或破裂。植株下部叶片常发病严重,后逐渐发展到上部叶片,整株枯死。

大白菜黑斑病在中国各地都有发生,是大白菜的一种常见叶部病害。大白菜受害后光合作用减弱,植株衰老加速,茎叶味苦,品质低劣,产量明显减少,在部分地区流行年份会减产20-30%。

大白菜黑斑病的防治应采取加强栽培管理为主,选栽抗病品种、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大白菜黑斑病

外文名: Chinese cabbage alternaria leaf spot

白菜黑斑病1
原图链接

别 名: 链格孢叶斑病、黑霉病、轮纹病

病 原: 芸薹链格孢等

为害作物: 大白菜

为害部位: 叶片、叶柄、花梗、种荚

为害症状

幼苗出土前受害不能出土,或出土后枯死。成株期发病,叶部病斑多从叶缘向内发展,形成“v”字形的黄褐色枯斑,病斑周围淡黄色,病菌从气孔侵入,则在叶片上形成不规则型淡黄褐色病斑。病害发生轻时,病斑沿叶脉向下发展成网状黄脉,病部干腐,叶片向-边歪扭,半边叶片或植株发黄,部分外叶干枯、脱落,严重时植株倒瘫,湿度大时病部产生黄褐色菌溢或油浸状湿腐,干后似透明薄纸。茎基腐烂,植株萎蔫,纵切可见髓中空。黑腐病病株无臭味,有霉菜干味,可区别于软腐病。被黑腐病为害的大白菜易受软腐病菌的感染,从而加重了白菜的受害程度。 [1]

白菜黑斑病病原

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由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真菌所致。白菜黑斑病菌为芸薹链格孢[Alternariabrassicae(Berk.)Sace.],甘蓝花椰菜黑斑病菌为(AlternariaoleraceaM.Ibrath)。两种病菌都只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形态相似,长条形至倒棍棒形,棕褐色,有3-10个横隔,1-25个纵隔。但白菜黑斑病的分生孢子多数单生,较大,16-28×125-225um,嘴胞较长,色泽较浅;甘蓝黑斑病菌分生孢子常链生(8-10个连成一串),较小,11-17×50-75um,嘴胞较短,色泽较深。

两种病菌的分生孢子都在高温条件下产生盛。白菜黑斑病分生孢子萌发适温为17-20℃,菌丝生长的温度为1-35℃。适温为17℃;甘蓝黑斑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温度则为1-40℃,适温为28-31℃,菌丝生长适温为25-27℃。两种病菌都能侵染白菜、油菜、甘蓝、花椰菜、芥菜芫菁和萝卜等。但白菜黑斑病菌多为害白菜、油菜、芥菜和芫菁;而甘蓝黑斑病菌主要为害甘蓝和花椰菜。 [2]

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土壤中、采种株上以及种子表面越科冬,成为田间发病的初侵染来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萌发产生芽管,从寄主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环境条件适宜时,病斑上能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扩大蔓延为害。

流行规律

秋播大白菜初发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黑斑病发生轻重及早晚与气候条件、品种抗性和栽培管理等因素有关,其相互配合程度对病害流行起着决定性作用,多雨高湿及温度偏低发病早而重,连续阴雨或大雾的条件下,极易流行成灾。同一品种早播的发病重,晚播的发病轻。与十字花科蔬菜连茬和邻茬,没有进行种子处理而播种、播种过早、田间植株密度大、底肥不足、植株长势弱、大水漫灌的田块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1)种子消毒 种子可用45%代森铵水剂200~400倍液浸种20分钟,洗净晾干后播种,或用50℃温水浸种20分钟,用冷水降温,或用种子重量0.3%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

(2)轮作 与非十字花科作物实行2~3年轮作或者实行水旱轮作,能有效减轻病害的发生。

(3)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施肥,n、p、k合理配施,增强作物长势,增加抗病性。浇水时禁止漫灌、串灌,及时拔除田间病株并带出田外深埋,对病穴撒石灰消毒。

(4)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选用72%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喷雾,或用20%叶枯宁可湿性粉剂l00-l50克/亩,兑水40-50千克喷雾,每7-l0天喷一次,连防2-3次。


相关视频

白菜叶子上的“黑斑”究竟是什么?说出来令人难以置信!


买的白菜上有“大黑斑”是怎么回事?专家告诉你答案,看完就明白了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