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菜黑斑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菜黑斑病

白菜黑斑病
原圖鏈接

大白菜黑斑病是由蕓薹鏈格孢等引起的、發生在大白菜的病害。主要發生在外葉或外層葉球上,子葉、葉柄、花梗和種莢也可被害。葉片發病,葉片上產生小黑點,病斑逐漸擴大,形成黑褐色同心輪紋,病斑周圍有時有黃色黃暈,病斑直徑2-6毫米,或從葉邊緣發病,形成褐色至黑褐色同心輪紋。後期多個病斑匯合,有時中間穿孔或破裂。植株下部葉片常發病嚴重,後逐漸發展到上部葉片,整株枯死。

大白菜黑斑病在中國各地都有發生,是大白菜的一種常見葉部病害。大白菜受害後光合作用減弱,植株衰老加速,莖葉味苦,品質低劣,產量明顯減少,在部分地區流行年份會減產20-30%。

大白菜黑斑病的防治應採取加強栽培管理為主,選栽抗病品種、化學防治為輔的綜合防治措施。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大白菜黑斑病

外文名: Chinese cabbage alternaria leaf spot

白菜黑斑病1
原圖鏈接

別 名: 鏈格孢葉斑病、黑霉病、輪紋病

病 原: 蕓薹鏈格孢等

為害作物: 大白菜

為害部位: 葉片、葉柄、花梗、種莢

為害症狀

幼苗出土前受害不能出土,或出土後枯死。成株期發病,葉部病斑多從葉緣向內發展,形成「v」字形的黃褐色枯斑,病斑周圍淡黃色,病菌從氣孔侵入,則在葉片上形成不規則型淡黃褐色病斑。病害發生輕時,病斑沿葉脈向下發展成網狀黃脈,病部干腐,葉片向-邊歪扭,半邊葉片或植株發黃,部分外葉乾枯、脫落,嚴重時植株倒癱,濕度大時病部產生黃褐色菌溢或油浸狀濕腐,干後似透明薄紙。莖基腐爛,植株萎蔫,縱切可見髓中空。黑腐病病株無臭味,有霉菜乾味,可區別於軟腐病。被黑腐病為害的大白菜易受軟腐病菌的感染,從而加重了白菜的受害程度。 [1]

白菜黑斑病病原

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由半知菌亞門鏈格孢屬真菌所致。白菜黑斑病菌為蕓薹鏈格孢[Alternariabrassicae(Berk.)Sace.],甘藍花椰菜黑斑病菌為(AlternariaoleraceaM.Ibrath)。兩種病菌都只產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形態相似,長條形至倒棍棒形,棕褐色,有3-10個橫隔,1-25個縱隔。但白菜黑斑病的分生孢子多數單生,較大,16-28×125-225um,嘴胞較長,色澤較淺;甘藍黑斑病菌分生孢子常鏈生(8-10個連成一串),較小,11-17×50-75um,嘴胞較短,色澤較深。

兩種病菌的分生孢子都在高溫條件下產生盛。白菜黑斑病分生孢子萌發適溫為17-20℃,菌絲生長的溫度為1-35℃。適溫為17℃;甘藍黑斑病菌分生孢子的萌發溫度則為1-40℃,適溫為28-31℃,菌絲生長適溫為25-27℃。兩種病菌都能侵染白菜、油菜、甘藍、花椰菜、芥菜芫菁和蘿蔔等。但白菜黑斑病菌多為害白菜、油菜、芥菜和芫菁;而甘藍黑斑病菌主要為害甘藍和花椰菜。 [2]

侵染循環

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及分生孢子在病殘體上、土壤中、採種株上以及種子表面越科冬,成為田間發病的初侵染來源。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萌發產生芽管,從寄主氣孔或表皮直接侵入。環境條件適宜時,病斑上能產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進行重複侵染,擴大蔓延為害。

流行規律

秋播大白菜初發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黑斑病發生輕重及早晚與氣候條件、品種抗性和栽培管理等因素有關,其相互配合程度對病害流行起着決定性作用,多雨高濕及溫度偏低發病早而重,連續陰雨或大霧的條件下,極易流行成災。同一品種早播的發病重,晚播的發病輕。與十字花科蔬菜連茬和鄰茬,沒有進行種子處理而播種、播種過早、田間植株密度大、底肥不足、植株長勢弱、大水漫灌的田塊發病較重。

防治方法

(1)種子消毒 種子可用45%代森銨水劑200~400倍液浸種20分鐘,洗淨晾乾後播種,或用50℃溫水浸種20分鐘,用冷水降溫,或用種子重量0.3%的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拌種。

(2)輪作 與非十字花科作物實行2~3年輪作或者實行水旱輪作,能有效減輕病害的發生。

(3)加強田間管理 及時施肥,n、p、k合理配施,增強作物長勢,增加抗病性。澆水時禁止漫灌、串灌,及時拔除田間病株並帶出田外深埋,對病穴撒石灰消毒。

(4)藥劑防治 發病初期及時噴藥,選用72%農用鏈黴素4000倍液噴霧,或用20%葉枯寧可濕性粉劑l00-l50克/畝,兌水40-50千克噴霧,每7-l0天噴一次,連防2-3次。


相關視頻

白菜葉子上的「黑斑」究竟是什麼?說出來令人難以置信!


買的白菜上有「大黑斑」是怎麼回事?專家告訴你答案,看完就明白了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