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應天府書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睢阳书院)
前往: 導覽搜尋

應天府書院又稱商丘書院、睢陽書院,前身為南都學舍,原址位於河南省商丘縣城南,由五代後晉楊愨所創,並列中國四大書院之一[1],宋初書院多設于山林勝地,唯應天府書院設於繁華鬧市,歷來人才輩出。靖康之變時(1126年),金兵南侵,中原淪陷,應天府書院被毀,學子紛紛南遷,中國書院教育中心隨之南移,應天府書院沒落。歷朝雖有人曾重修書院,但未能成功,今日應天府書院只剩下殘存建築,供人瞻仰。

草創

唐朝滅亡後,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分裂時期,官學遭受破壞、庠序失教,中原地區開始出現一批私人創辦書院,應天府書院由此而生。

書院歷史最早追溯到五代的後晉,楊愨在歸德軍將軍趙直扶助下聚眾講學,後來他的學生戚同文繼續辦學,應天府書院的前身就是當時歸德軍的南都學舍趙直為其築室聚徒。

北宋立國初期,急需人才,實行開科取士,睢陽學舍的生徒參加科舉考試,登第者達五六十人之多。文人、士子慕戚同文之名不遠千里而至宋州求學者絡繹不絕,出現了「遠近學者皆歸之」的盛況,睢陽學舍逐漸形成了一個學術文化交流與教育中心,但戚同文病逝後,學校一度關閉。

北宋盛世

宋真宗時,追念宋太祖應天順時,開創宋朝,1005年將其發跡之處宋州(今商丘)改名應天府。1008年,當地人曹誠「請以金三百萬建學於先生(楊愨)之廬」,在其舊址建築院舍150間,藏書1500卷,並願以學捨入官,並請令戚同文之孫戚舜賓主院,以曹誠為助教,經由應天府知府上報朝廷,受到宋真宗讚賞,翌年將該書院正式賜額為「應天府書院」。 

從此,這所書院得到官方承認,成為宋代較早的一所官學化書院。時人稱:「州郡置學始於此」,天下學校「視此而興」。1043年,宋仁宗下旨將應天書院改為南京國子監,成為北宋最高學府之一[2]。後該書院經應天知府、文學家晏殊等人加以擴展。范仲淹曾受教於此,及後曾在書院任教,盛極一時,與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嵩陽書院合稱中國四大書院。

應天府的辦學模式,令當地書院風氣大盛。李覯先在南城創辦了盱江書院,求學人數曾達1000多人;杜子野在宜黃興辦鹿岡書院,曾鞏在臨川辦起了興魯書院,並親自製訂校規並任教,還聘請歐陽修、王安石等名人教授生徒。

靖康國難

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南侵,應天府書院毀於戰亂。同時也因南宋偏安,就讀於書院的文人、士子紛紛南遷,中國書院教育中心向南移,在南宋理學大盛日時,應天府書院已不如白鹿洞書院,未能扮演文化傳承角色。 

明朝嘉靖十年(1531年),御史蔡璦在商丘城西北隅以社學改建,而沿用舊名,重建書院,但萬曆七年(1579),宰相張居正下令拆毀天下書院,應天書院遂廢。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知府陳錫格又重修應天府書院,但為時不久,書院又廢。

視頻

應天府書院相關視頻

范仲淹應天府書院求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