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瞿希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瞿希贤[1]  [2](1919年9月23日~2008年3月19日)女作曲家,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曾是中国音乐协会第四届副主席、中国电影音乐学会顾问、 中国音协儿童音乐学会名誉会长。

简介

瞿希贤[3]自幼爱好音乐。1944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1948年毕业于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作曲系。曾师从弗兰克尔(德籍教授)、谭小麟教授等,并曾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讲师。

瞿希贤---图片来源

1949年建国后,长期在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央乐团创作组工作。历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工作团、中央乐团作曲;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一至三届理事、第四届副主席,中国电影音乐学会顾问、中国音乐家协会儿童音乐学会名誉会长。

瞿希贤是属于勤奋多产,题材宽文,风格多样,音乐语言清新生动,刚柔兼备的作曲家,作品皆具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艺术独创性。其作品主要在声乐领域,包括合唱、独唱、群众歌曲及儿童歌曲等。有无伴奏合唱《牧歌》、《红军根据地大合唱》,歌曲《全世界人民一条心》获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歌曲比赛一等奖。合唱曲《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获1964年全国群众歌曲一等奖,儿童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获全国第二次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音乐作品一等奖。歌曲《新的长征,新的战斗》于1980年被评为优秀群众歌曲。影响广泛的合唱作品还有:《飞来的花瓣》、《乌苏里船歌》等。电影音乐《青春之歌》、《红旗谱》、《为了和平》、《元帅之死》、《骆驼祥子》等。她还翻译出版了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管弦乐法原理》一书。1981年她和中国其他女作曲家的作品,应邀在义大利举行的妇女音乐联欢节上展出。1990年在京举行个人作品音乐会。

简历

1919年9月23日在上海出生;读中学时开始学钢琴。

1935年年底她积极投入抗日救亡的“一二九”运动。

1937年上海沦陷后,到湖南、江西一带参加抗日宣传工作。

1940年入重庆国立音乐学院钢琴系学习。 1941年回到上海,考入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又先后从李惟甯、马钟斯、弗朗克、谭小麟等教授学习钢琴、和声、对位元等音乐课程,1944年毕业。

1948年又毕业于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同年10月到北平,在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任教。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瞿希贤先后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工作团、中央歌舞团、中央乐团从事作曲。

1953年、1979年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

1985年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2008年3月19日因患肺癌在中日友好医院去世,享年89岁。

创作历程

瞿希贤所作第一首歌曲是《春耕歌》,发表于1938年。以后几十年间她创作了《无家别》、《战地月光曲》、《怎么办》、《农村小唱》、《全世界人民心一条》、《我们要和时间赛跑》、《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新的长征新的战斗》、《中国当代之歌》等大量为群众所喜爱的歌曲。瞿希贤所写的儿童歌曲旋律明快,形象生动,其中以《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等最为突出。

瞿希贤---图片来源

瞿希贤对合唱艺术进行过多方面的探索。1954年,她根据内蒙古民歌改编的无伴奏合唱《牧歌》,成为国内外音乐团体经常演唱的曲目之一。此外,她所创作的《红军根据地大合唱》在全国第一届音乐周上获得好评。

60年代以来,瞿希贤还先后为电影《青春之歌》、《红旗谱》、《元帅之死》、《骆驼祥子》等配乐。她的电影音乐作品以强烈的时代气息,浓郁的地方色彩,有力地表达了影片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内心世界。

几十年来,瞿希贤创作了数百首歌曲,已编辑的作品专集有《瞿希贤独唱歌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瞿希贤歌曲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收集了1938~1984年的作品。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瞿希贤一生创作了无数歌曲。有人曾问她:“你有没有统计过作品数量?”她回答道:“只顾写,倒是从来没有去数创作了多少首歌。” 其实,几十年里,她创作的歌曲时常萦绕在人们的耳畔:无伴奏合唱《牧歌》、《红军根据地大合唱》。《全世界人民一条心》,曾获得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歌曲比赛金奖;《青春之歌》、《为了和平》、《红旗谱》、《骆驼祥子》等电影音乐;合唱《乌苏里船歌》《飞来的花瓣》等等。她还著书译作,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牧歌简介

50年代初,诞生了一首根据东蒙民歌改编的无伴奏合唱曲《牧歌》。它像一碗醇厚的马奶酒,使所有听过它的人,都醉卧草场,乐不思蜀。不少外国来华团体都要演唱这首歌。他们用了两个字概括对它的印象,那就是──天籁。这正是那个清新、和谐时代在作曲家心目中的反映。然而许多人也许并不知道曲作者瞿希贤当时并没到过内蒙古草原,直到如今都没去过。她怎么会想起创作这样一首歌呢?1954年的一天,作曲家安波来到瞿希贤家,瞿希贤拿出《东蒙民歌选》,想挑几首唱来听。没想到他们竟从头唱到了尾,完全被歌中的草原风情迷住了,最后每人圈出三首认为是最动人的,有一首歌被划上了两个圈,这就是《牧歌》。

这是根据流传于内蒙昭乌达盟的长调民歌改编的无伴奏混声合唱曲,作品在应用人声写景抒情方面,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中国民歌中的“牧歌”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产生音乐体裁“牧歌”完全不同,前者自古就有,是蒙古人民放牧时唱的,具有山歌的性质;后者是一种世俗歌曲,到16世纪时演变成了无伴奏合唱曲。

视频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瞿希贤作曲)
中国广播之友合唱团 牧歌(瞿希贤编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