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瞿希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瞿希賢[1]  [2](1919年9月23日~2008年3月19日)女作曲家,生於上海,祖籍江蘇蘇州;曾是中國音樂協會第四屆副主席、中國電影音樂學會顧問、 中國音協兒童音樂學會名譽會長。

簡介

瞿希賢[3]自幼愛好音樂。1944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英文系;1948年畢業於上海音樂專科學校作曲系。曾師從弗蘭克爾(德籍教授)、譚小麟教授等,並曾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講師。

瞿希賢---圖片來源

1949年建國後,長期在中央音樂學院和中央樂團創作組工作。歷任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工作團、中央樂團作曲;中國音樂家協會第一至三屆理事、第四屆副主席,中國電影音樂學會顧問、中國音樂家協會兒童音樂學會名譽會長。

瞿希賢是屬於勤奮多產,題材寬文,風格多樣,音樂語言清新生動,剛柔兼備的作曲家,作品皆具鮮明的民族特色和藝術獨創性。其作品主要在聲樂領域,包括合唱、獨唱、群眾歌曲及兒童歌曲等。有無伴奏合唱《牧歌》、《紅軍根據地大合唱》,歌曲《全世界人民一條心》獲第三屆世界青年聯歡節歌曲比賽一等獎。合唱曲《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獲1964年全國群眾歌曲一等獎,兒童歌曲《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獲全國第二次少年兒童文藝創作評獎音樂作品一等獎。歌曲《新的長征,新的戰鬥》於1980年被評為優秀群眾歌曲。影響廣泛的合唱作品還有:《飛來的花瓣》、《烏蘇裡船歌》等。電影音樂《青春之歌》、《紅旗譜》、《為了和平》、《元帥之死》、《駱駝祥子》等。她還翻譯出版了裡姆斯基·科薩科夫的《管弦樂法原理》一書。1981年她和中國其他女作曲家的作品,應邀在義大利舉行的婦女音樂聯歡節上展出。1990年在京舉行個人作品音樂會。

簡歷

1919年9月23日在上海出生;讀中學時開始學鋼琴。

1935年年底她積極投入抗日救亡的「一二九」運動。

1937年上海淪陷後,到湖南、江西一帶參加抗日宣傳工作。

1940年入重慶國立音樂學院鋼琴系學習。 1941年回到上海,考入聖約翰大學英國文學系,又先後從李惟甯、馬鐘斯、弗朗克、譚小麟等教授學習鋼琴、和聲、對位元等音樂課程,1944年畢業。

1948年又畢業於國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同年10月到北平,在北平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系任教。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瞿希賢先後在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工作團、中央歌舞團、中央樂團從事作曲。

1953年、1979年被選為中國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

1985年被選為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

2008年3月19日因患肺癌在中日友好醫院去世,享年89歲。

創作歷程

瞿希賢所作第一首歌曲是《春耕歌》,發表於1938年。以後幾十年間她創作了《無家別》、《戰地月光曲》、《怎麼辦》、《農村小唱》、《全世界人民心一條》、《我們要和時間賽跑》、《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新的長征新的戰鬥》、《中國當代之歌》等大量為群眾所喜愛的歌曲。瞿希賢所寫的兒童歌曲旋律明快,形象生動,其中以《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等最為突出。

瞿希賢---圖片來源

瞿希賢對合唱藝術進行過多方面的探索。1954年,她根據內蒙古民歌改編的無伴奏合唱《牧歌》,成為國內外音樂團體經常演唱的曲目之一。此外,她所創作的《紅軍根據地大合唱》在全國第一屆音樂周上獲得好評。

60年代以來,瞿希賢還先後為電影《青春之歌》、《紅旗譜》、《元帥之死》、《駱駝祥子》等配樂。她的電影音樂作品以強烈的時代氣息,濃郁的地方色彩,有力地表達了影片的主題思想和人物內心世界。

幾十年來,瞿希賢創作了數百首歌曲,已編輯的作品專集有《瞿希賢獨唱歌曲集》(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瞿希賢歌曲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收集了1938~1984年的作品。

從新中國成立以來,瞿希賢一生創作了無數歌曲。有人曾問她:「你有沒有統計過作品數量?」她回答道:「只顧寫,倒是從來沒有去數創作了多少首歌。」 其實,幾十年裡,她創作的歌曲時常縈繞在人們的耳畔:無伴奏合唱《牧歌》、《紅軍根據地大合唱》。《全世界人民一條心》,曾獲得第三屆世界青年聯歡節歌曲比賽金獎;《青春之歌》、《為了和平》、《紅旗譜》、《駱駝祥子》等電影音樂;合唱《烏蘇裡船歌》《飛來的花瓣》等等。她還著書譯作,為中國音樂事業的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牧歌簡介

50年代初,誕生了一首根據東蒙民歌改編的無伴奏合唱曲《牧歌》。它像一碗醇厚的馬奶酒,使所有聽過它的人,都醉臥草場,樂不思蜀。不少外國來華團體都要演唱這首歌。他們用了兩個字概括對它的印象,那就是──天籟。這正是那個清新、和諧時代在作曲家心目中的反映。然而許多人也許並不知道曲作者瞿希賢當時並沒到過內蒙古草原,直到如今都沒去過。她怎麼會想起創作這樣一首歌呢?1954年的一天,作曲家安波來到瞿希賢家,瞿希賢拿出《東蒙民歌選》,想挑幾首唱來聽。沒想到他們竟從頭唱到了尾,完全被歌中的草原風情迷住了,最後每人圈出三首認為是最動人的,有一首歌被劃上了兩個圈,這就是《牧歌》。

這是根據流傳於內蒙昭烏達盟的長調民歌改編的無伴奏混聲合唱曲,作品在應用人聲寫景抒情方面,達到了很高的境界。中國民歌中的「牧歌」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產生音樂體裁「牧歌」完全不同,前者自古就有,是蒙古人民放牧時唱的,具有山歌的性質;後者是一種世俗歌曲,到16世紀時演變成了無伴奏合唱曲。

視頻

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 (瞿希賢作曲)
中國廣播之友合唱團 牧歌(瞿希賢編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