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社会认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认知的过程既是根据认知者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而进行的,又必须通过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包括某种程度上的信息加工、推理、分类和归纳)来进行。社会认知是个体行为的基础,个体的社会行为是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结果。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社会认知 [1] 外文名 social cognition

基本特征 认知行为的自我控制

社会认知1.gif

定义

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志作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主要是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认知的过程既是根据认知者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而进行的,又必须通过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包括某种程度上的信息加工、推理、分类和归纳)来进行。社会认知是个体行为的基础,个体的社会行为是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结果。[2]

基本对象

社会认知对象的范围很广,包括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

对他人表情

人是一种富有表情的社会人,人的表情是反映其身心状态的一种客观指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根据他人的表情来判断其心理,判断的正确程度取决于认知者对他人表情的认知与解释。人的表情以面部表情为最重要,此外身体的动作与姿态、说话的语调等也是属于人们表情范围之内的种种形式。

社会认知2.jpg

对他人性格

对他人性格的真正认识,必须通过长期的观察才有可能。但对他人性格的某些方面,在较短时期内也是可以认识到的。了解一个人的过去生活道路,甚至是了解一个人在家里兄弟姐妹中的排行,都会有助于了解其性格特征。对性格认知的研究,因其缺乏科学的、客观的标准而相当困难。

人际关系

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包括两层意思:一为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知;二为对他人与他人之间的认知。在社会生活中,个体往往根据他人经常表达的意见、表露的态度和情绪,来推测人与人彼此之间的关系。它使得对人际关系认知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认知者的情感成分参与其中。对人际关系的认知是否正确十分重要,它直接影响到能否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

特征

社会认知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认知选择性

人们是根据刺激物的社会意义的性质及其价值大小,而有选择地进行社会认知的。

认知反应显著性

社会认知3.png

这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刺激下,个人心理状态、情感、动机所发生的某些变化,这种变化随着个人对社会刺激的意义所理解的程度而转移。

行为自我控制

这是自我意识发挥作用的结果,它使个人的认知体验不被他人所觉察,从而使个体与外界环境保持平衡。

认知方式

认知方式,也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它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认知方式有场依赖型(field dependence)和场独立型(field independence)、冲动型和沉思型、具体型和抽象型三类。

场依赖型

场依赖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的线索为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认知易受周围环境或背景(尤其易受权威人士)的影响,往往不易独立地对事物做出判断,而是人云亦云,从他人处获得标准。行为常以社会为定向,社会敏感性强,爱好社交活动。因此,他们这类学生适合于那些强调"社会敏感性"的教学方法。

社会认知4.png

场独立型

场独立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自己的内部线索(经验、价值观)为依据,他们不易受周围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倾向于对事物的独立判断。行为常是非社会定向的,社会敏感性差,不善于社交,关心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喜欢独处。因此,他们不适合于那些"社会敏感性"的教学方法,更喜欢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学习。

冲动型

冲动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他们不习惯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全面思考,有时问题还未搞清楚就开始解答。这种类型的学生认知问题的速度虽然很快,但错误率高。冲动型学生在运用低层次事实性信息的问题解决中占优势。

沉思型

沉思型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谨慎、全面地检查各种假设,在确认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才会给出答案。这种类型的学生,认知问题的速度虽然慢,但错误率很低。沉思型学生在解决高层次问题中占有优势。

社会认知5.jpg

具体型

具体型学生在进行信息加工时,善于比较深入地分析某一具体观点或情境,但必须向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有关信息,否则很容易造成他们对问题的偏见。研究表明,这类学生在结构化教学方法(如演绎法和讲解法)之下,成绩会更好。

象型

抽象型学生在对事物进行认知时,能够看到某个问题或论点的众多方面,可以避免刻板印象(对人与事物认知的先入为主性),能够容忍情境的模糊性。

归因理论

含义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了解了行为原因之后,就可以加以预测,从而对人们的环境和行为实行控制。

社会认知6.jpg

归因这种心理现象在生活中十分普遍,但是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事情的归因,可以有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这是由于每个人的过去经验、思想方法乃至世界观、价值观的不同所致。社会心理学在科学研究基础上建立的归因理论,在各个领域中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甚至可以说归因理论的应用是随时随地都在进行着的。

理论

有影响的社会心理学归因理论有:海德的理论、维纳的理论和凯利的理论

1、海德的归因理论

海德认为,每个人都会致力于寻找人们行为的因果性解释,他把这种普遍现象称为"朴素心理学"。朴素心理学认为,为了预见他人行为并有效地控制环境,关键问题在于对他人的行为或事件作出原因分析。

海德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必有原因,或决定于外界环境即情境归因(外部原因);或决定于主观条件即个人倾向归因(内部原因)。可以认为个体的任何行为,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是内外两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每一特定的时刻,总有其中某一种原因起主要作用。

海德归因理论的核心在于:只有首先搞清楚其根本原因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然后才能有效地控制个体的行为。

社会认知7.jpg

2、维纳的归因理论

维纳根据海德的理论,研究了人们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倾向。提出在分析他人行为的因果关系时,原因的稳定与不稳定是继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之后的第二个重要的问题。

3、凯利的归因理论

凯利认为,人们行为的原因十分复杂,要根据多种线索才能作出个人(内部原因)或是情境(外部原因)的归因。这些线索包括:客观刺激物(存在);行为者(人);所处的情境或条件(时间和形态)。因为凯利的归因理论同时涉及到上述三个独立的方面进行归因,故称之为"三度理论"。

凯利的三度理论将外界信息分成三种不同的信息资料,即区别性资料、一致性资料和一贯性资料。所谓区别性资料,即他人行为是否特殊。所谓一致性资料,即分析他人行为表现是否与其他人一致。所谓一贯性资料,即分析他人特殊行为的发生是一贯的、还是偶然的。

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根据三个不同的线索,沿着上述三方面的信息,我们就可以作出正确的归因。一般地,可把区别性低、一致性低、一贯性高归因为内部原因;把区别性高、一致性高、一贯性高归因为外部原因;如果区别性高、一致性低、一贯性低亦可归因为外部原因。

偏差

在认知过程中,归因往往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而发生种种偏差。

1、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是不一致的

社会认知8.jpg

对同一行为,行为者往往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情境,而他人则归因于该人的个人倾向;行为者把自己成功的行为归因于个人倾向,而他人则可能归因于情境。

2、涉及个人利害关系导致归因不一致

当他人与认知者本身发生利害冲突时,认知者可作不同的归因。

3、归因过程中的拟人化错误

把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无社会意义的自然现象,加以拟人化,导致归因偏差。这种错误实质上是由缺乏科学知识引发的宿命论。

分类图式

尽管人们有许多有关他人的信息,但是,我们在处理这些信息时并非全部加以处理。麦硅尔(McGuire 1969)认为,人是一个认知的吝啬者(Cognitive misers),在知觉他人时,常常试图去掉琐碎的信息以节省精力;人们并不去知觉或记下所有信息,而只是从发生的事件中挑出对形成印象所必要的信息。

菲斯克和泰勒(Taylor 1991)对社会认知的定义是:人们根据环境中的社会信息形成对他人或事物的推论。而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分类与图式是最重要的。

分类

社会认知9.jpg

在认知他人的时候,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立的个体,而总是立即并自动地将之归到某一类当中,这个过程就是分类,它是自发的、立即的。在分类的时候,人们采用什么标准呢?心理学家坎特(Cantor 1977)等人指出,人们在分类的时候往往以他人或事物与原型(Prototype)的相似性来分类。也就是将被分类的物体与该类物体的一个典型或理想的范例相比较,这个范例就是原型。

对于他人的分类,我们最初的分类标准是性别,也就是说,当我们看到一个陌生人的时候,我们首先会把其归入男性或女性,然后才对其做进一步的分类。通过简单的分类,我们对他人或事物的认识就大大地被简化,加上我们马上要讲到的图式,可以使人节省不少的认知资源。

图式

图式(Schema)的概念是由泰勒及克洛克(Crocker)提出来的,它是指一套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它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的事例。比如人们对60年代产生于美国嬉皮士(Preppie)的图式就是:他们是白人大学生、穿牛仔裤、流着各式各样的发等等。心理学家根据不同的包含内容把图式分为:

个人图式(Person schemas)

指我们对某一特殊个体的认知结构,比如我们对毛泽东就有一个个人图式,这个图式的内容包括:有勇气、自信、百折不挠等。

自我图式(Self-schema)

指人们对自己所形成的认知结构,它与自我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你可能认为自己聪明,有同情心,以及乐于助人,这些都是你自我图式的内容。

社会认知0.jpg

团体图式

是指我们对某个特殊团体的认知结构,有时候也叫团体刻板印象(Stereotype)。团体图式使得我们将某些特质归于一个特殊团体的成员所共有。比如我们常常根据刻板印象认为山东人勤劳、诚实;认为美国人乐观、爱助人。

角色图式(Role schema)

指人们对特殊角色者(如教授)所具有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比如人们常常认为教授知识渊博、满头银发等。

剧本(Script)

指人们对事件或事件的系列顺序的图式,尤其是指一段时间内一系列有标准过程的行为。比如我们到餐厅就餐的事件就符合一个剧本,什么时候点菜,什么时候买单,就是一个剧本。如果这个剧本的顺序发生颠倒,你一到餐厅还没有点菜,服务员就要让你结账,你还会在这个地方吃饭吗?

图式化处理

为了节省时间与精力,人们常常用图式化的方式去处理大量的信息。图式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有助于我们快速而经济地处理大量信息,它能帮助我们:

社会认知00.jpg

①解释新信息,从而获得有效的推论。

②提供某些事实,填补原来知识的空隙。

③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的预期加以结构化,以便将来有心理准备。但是图式化的处理也有不足之处,它使人们觉得不需要去详细分析与解释特质。

吸取教训

政治家决定外交政策时,常常使用"历史的教训"来说明一些问题。他们所使用的"教训"经常是从他们思想启蒙时代所发生的事件类推而来,例如约翰肯尼迪30年代末期(他正读大学)对英国在慕尼黑与希特勒妥协而铸下大错这件事印象深刻。

1938年,英国首相与法国总理同希特勒在慕尼黑开会,讨论希特勒扩张的问题,他们与希特勒达成妥协,出卖了捷克利益。英国首相带着胜利的喜悦回到伦敦,宣布他"确保了一代人的和平"。然而几个月后,希特勒入侵波兰及比利时,一点也不满足在慕尼黑时达成的协议。

"慕尼黑教训"是指,对独裁者必须加以对抗及制止,否则他们会继续不断地侵略。1960年,肯尼迪便将"慕尼黑图式"运用到东南亚的内战上,并下结论说美国对该地区的共产党必须用军事加以压制,否则其他的骨牌也会倒下,但美国对越南的军事干涉最终以失败告终。

社会认知-.jpg

在越战后,"越南图式"变得盛行起来,它指美国若卷入遥远的第三世界的内战,可能产生的危险。越南图式影响了克林顿,因为他当时也处在思想的启蒙时代,在英国读书。

当90年代波黑战争开始的时候,对欧洲防务负有重大责任的美国却迟迟不动,因为怕重蹈越战的覆辙。直到后来确认没有太大危险的时候才出兵巴尔干半岛。

心理学家基洛维奇(Gilovich 1981)用实验证明了图式能左右一个人对当前外交政策的偏好。他让两组被试研究二个假想的事件,这二个事件均描述一个小的民主国家遭到极权主义的邻国的威胁。唯一不同的是在一组中提到类似慕尼黑事件及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象征(丘吉尔、有盖卡车);

另一组则提及与越战有关的事物(当时的国务卿鲁斯克,直升机,小艇),其他条件都一样。结果听到与二战有关事件暗示的被试比较支持小国挺身对抗邻国的行动,而得到与越战有关暗示的人则否。

总之,社会认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注意。比如在认知过程中刚刚获得的信息与认知者原有认知结构之间的关系、信息的重要性、信息的易获得性以及认知者的期望、动机、情绪和情境等都会对社会认知过程和结果产生影响。

影响因素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很多,包括主客观两方面的各种因素。

社会认知=.jpg

(一)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它是指该对象对于认知者所具有的价值及其社会意义的大小。认知对象可以是某个个人、某个团体成员或具有社会意义的事物。由于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不同,因而认知结果也不同,这种情况在生活中普遍存在。

(二)当时的情境。认知社会中他人行为的善恶与是非,总是离不开当时情境的分析,这种情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

(三)认知者本身的特点。由于认知者本身的经验、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个人需求、性格和心理结构的不同,对同一个社会刺激会发生不同的认知结果。

(四)逻辑推理的定势作用。有些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的认知活动事先都有某种假设,并从这假设出发来看待当前的事物;还有人们在认知一些平时不太熟悉、接触不多的人时,由于获得的信息少,缺乏必要的线索,人们常常根据外部的一些表面特点作为认知的线索,加以逻辑推理,得出归因结论。简单地使用逻辑推论,往往与事实不符,从而发生认识的错误。

以上几个因素都能影响人们的社会认知,事实上人们的认知活动并不是单个的因素单独地发生作用的,而往往是几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对认知活动发生作用的。只是在不同的情况下,某些因素的作用更大些,某些因素的作用可能小一些。

影响健康

社会认知的许多方面涉及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领域就是它对人类健康和幸福的影响,心理学研究发现这样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认知与寂寞

社会认知`.jpg

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如果人们只注意生活中的消极方面,那么他就可能体验到更大的寂寞。安德森等人(Anderson 1994)就指出,与那些抑郁的人一样,长期寂寞的人也经常陷入贬低自己的消极作用圈,他们经常用消极的态度看待自己的压抑,经常责备自己没有良好的社会关系,把事物看成是自己无法控制等等。同时,琼斯等人(1981)还发现,寂寞感较强的人常常用消极的眼光看待他人,比如他们会把自己的室友看成是难以共处的。

社会认知与焦虑

焦虑是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情,比如当你去一个公司接受面试、见一位重要的人物、或者是别人在评价你的时候,人们都可能会感受到焦虑。心理学家布茹姆等人(Broome & Wegner 1994)就研究了我们所感受到焦虑的情境,发现人们对情境的认知与控制可以使人避免焦虑,津巴度(Philip Zimbardo 1981)等人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这项研究中,津巴度让害羞和不害羞的两组女大学生在实验室中与一个英俊的男士谈话。谈话开始前先把这些女学生集中在一间小屋子里,给她们呈现很大的噪声。之后告诉其中一部分害羞的女生噪音会造成她们心跳加快,并说这是焦虑的症状。结果发现,这部分女生由于把自己在与男士交谈时的心跳加快归于噪音,而不是自己害羞或者缺乏社会技能,所以她们不再焦虑,谈话也很流畅。

社会认知与生理疾病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心理学家发现人类的行为和认知对自身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行为医学(Behavioral medicine)和健康心理学(Health Psychology)就是在这种思路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在健康心理学家看来,我们对自己情绪与紧张的认知与疾病产生有着紧密的联系。

心理学家在研究社会认知对健康的影响的时候指出,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面对疾病时的乐观解释是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条件之一。比如赛利格曼(Seligman 1987)、皮特森(Peterson 1988)就提供了这方面的证据。他们研究了哈佛大学1946年的一次面谈纪录和这些人在1980年的健康状况,发现那些乐观的人在身体状况方面远远好于那些悲观的人。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