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祖先崇 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祖先崇拜,或敬祖,是指儒教(宗法性宗教)的一种习惯,基于死去的祖先灵魂仍然存在,仍然会影响到现世,并且对子孙的生存状态有影响的信仰[1]。一般崇拜的目的是相信去世的祖先会继续保佑自己的后代[2]。在大部分不同文化中,祖先崇拜和神灵崇拜不太一样,对神灵崇拜是希望祈求一些好处,但对祖先的崇拜一般只是表达亲情[3]

中文名称 : 祖先崇拜

别 称 : 敬祖

类 型 : 宗教习惯

代表国家 : 中国 越南

目录

1产生背景 2基本特征 3代表国家 中国 : 朝鲜 : 越南 : 印度 : 欧洲 : 爱尔兰 : 美洲 : 非洲 : 4社会意义 : 5社会功能 : 互惠 : 延续 : 家族 : 孝思 :

产生背景

祖先崇拜在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由图腾崇拜过渡而来。即在亲缘意识中萌生、衍化出对本族始祖先人的敬拜思想。最初始于原始人对同族死者的某种追思和怀念。氏族社会的演进确立了父权制,原始家庭制度趋于明朗、稳定和完善,人们逐渐有了其父亲家长或氏族中前辈长者的灵魂可以庇佑本族成员、赐福儿孙后代的观念,并开始祭拜、祈求其祖宗亡灵的宗教活动,从此才形成严格意义上的祖先崇拜。

基本特征

其崇拜行为的特点,首先是将本族的祖先神化并对之祭拜,具有本族认同性和异族排斥性;其次是相信其祖先神灵具有神奇超凡的威力,会庇佑后代族人并与之沟通互感;最后超越了原始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的认识局限,不再用动植物等图腾象征或生殖象征来作为其氏族部落的标志,而以其氏族祖先的名字取代,由此使古代宗教从自然崇拜上升为人文崇拜。祖先崇拜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教传统中尤为突出。

代表国家

中国

在中国儒教的观念中,“忠”、“孝”是最重要的美德,即使对已经去世的先人,也要像他们依然活着时一样的尊敬,在节日中要供奉、祭祀,在中国,对祖先的崇拜并不是一种宗教信仰,而是日常要遵守的行为准则,康熙

祖先崇拜

台北的祖先牌位供奉皇帝和教皇特使之间的争执,就集中在是否允许祖先崇拜上,康熙当时的名言就是“世上没有不忠不孝的神仙!”

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表现在定时扫墓、祭拜,在逝者下葬时,随同准备许多日常生活应用物品纸样,一同烧毁,如同送先人到另一个世界生活一样,并定时烧纸(送钱),甚至在不同季节送不同衣物的纸样烧毁。

祖先崇拜

在中国历史上,祖先崇拜成为各族人民生活中一种强烈信仰,也是宗族结合的精神支柱。祖先崇拜与图腾崇拜不同,图腾崇拜的对象主要是动植物,祖先崇拜的对象主要是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几代祖先。所以说,祖先崇拜也叫灵魂崇拜,是原始社会灵魂观念进一步发展后而出现的一种对死者灵魂加以崇拜的宗教行为。它通常包括鬼魂观念和崇拜仪式两个方面的内容。对原始人来说,在活人身体内存在的,而在死者后又离开的东西,就是灵魂。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着复杂的鬼魂观念,一般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是人死后魂魄一起离开肉体变成鬼;第二种是魄随肉体消失,魂能变成鬼,魂是人的精神活动的延续。一旦人死后,灵魂所变的鬼会具有非凡的能力和作用,精魂能附于某些自然物,可以决定人的命运。《礼记-祭法》中记载有“人死曰鬼”的语句,原始人相信鬼魂不灭,或相信人有一个或几个灵魂。

朝鲜

同样在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朝鲜和韩国,也要对先人进行“祭礼”(제례)和“祭祀”(제사)。最重要的是“周年祭”(차례)

越南

越南人不管是佛教徒还是基督教徒,在自己的家中都设立祖先的神龛,一般人并不过生日,但非常重视对先人的周年祭祀,焚乡香上供,并将后人的照片向先人供奉。

印度

在印度农村,在今日时,人们会回忆逝去的人,在进食前会向先人祈祷。印度教中有一个仪式叫“塔帕纳”,当一个家庭中有人去世,每年在十月份,家中的男人们会向恒河中放入写着梵文的赞美诗祝先人早入轮回。

欧洲

欧洲的天主教国家,每年11月1日为万圣节,是为去世的亲属点蜡烛的节日,来自非常古老的传统,教堂在11月2日正式为去世的人做弥撒。

爱尔兰

根据爱尔兰的传说,在“萨万节”(凯尔特人新年,一般为8月1日)时,逝者会回到自己家中,当天不关灯,不关门,家中要备有食品,即使食品掉在地下也不能收拾。

美洲

加拿大和美国的习惯是在复活节、圣诞节或万圣节向逝者墓地献花和点蜡烛以示缅怀,有时也向逝者去世的地点献花和点蜡烛,在公路旁有时会见到这样的地点,都是纪念因车祸去世的人。

=非洲

祖先崇拜在非洲也很流行,但非洲人是敬畏祖先,害怕祖先的灵魂会打扰自己的家庭,希望他们远去成仙。

社会意义

原始的祖先崇拜意义

礼记祭法:(有虞氏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祖颛顼而宗禹)。郑玄注疏:(有虞氏以上尚德,禘郊祖宗,配用有德者而已;自夏已下,稍用其姓氏之先后次第)的记载表明最初的祀祖,并不以血统为标准,乃是以功德为标准,到夏后氏以后,始由尚功德转成尚血统而行祭祀。至于殷商时代,董作宾先生在(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一文中,谈到殷人信仰的中心在于人鬼,十万片甲骨文字,大部分是为祭祀占卜用的。殷人认为过世的祖先其精灵依然存在,和上帝很接近,且其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可以降祸延福于子孙。中研院史语所陈韵珊研究员从卜辞内容研究殷人祖先崇拜的理念时,亦有相同的结论。可知上帝在殷人眼中是高不可攀,令人敬而畏之,且视祖先为具超能力的神明,祈福避祸均乞助于祖先神,这是殷人祭祖的主要观念;周人则不仅深信祖先的灵魂有降祸赐福的能力,且可配乎天。于是祖宗神取得形式上同等于天的确定地位,在实质上成为祭祀的主体了。再加上周人认为君主是天子,但因(殷革夏命,周代殷祀)之鼎革无常的现象,愈加深天不可信,其旨意难捉摸,唯先王的典型美德可以遵行的感受,所以产生了以“敬德”为主的祭祀理论。期望藉勉励祭祖来纪念并效法先人的德性,并透过有血统关系的先祖代为请命,得天福佑。综合上文,可以肯定地说,祖先崇拜之原始本质仍与敬畏上天有关,其宗教意义超过其伦理意义,祖先已被神格偶像化,却也有人文精神的倾向在其中了。

儒教的祖先崇拜意义

祖先崇拜

在春秋战国时代,大多数学者都发表他自己自由的思想与言论,对古代思想都加以价值的重估。孔子虽不愿否定神鬼,但也表示出他的怀疑。说苑辩物中记载孔子回答子贡死人有知无知之间时,很明白地说:“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也;欲言无知,恐不孝子孙弃不葬祀也;赐欲知死人有知无知,死徐自知之,未为晚也。”论语卷十一:“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可知孔于在态度土是存疑的不可知论者。在理念上他不信“死后有知”“人死为鬼”,但他觉得神鬼信仰,对社会也确有实用,因此孔子注重祭祀,认为祭祀是维持伦理的一种教化方法。伦理的中心就是孝,对于孝道的培植,当然是教化上的重点,而培植的方法就是“生则养,死别敬享”。故有“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教导,赋予祖先崇拜“报本、追远、崇德”的意义,期望民德因而归厚。所以儒教的祭祖观可从“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篇)所用的几个“如”字及“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与“祭者教之本也已”(礼记祭统)的言论明白其鬼神观完全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其所以制定的士丧礼、既夕礼(即丧葬祭祀礼仪)乃欲孝子履践之而能达成尽哀、报恩、不以死伤生、教孝四项目标。无怪乎墨于曾很切中的批评孔子,说他是“无鬼而学祭礼”;但也因此在原始宗教信仰中添入理性的成份,把祖先崇拜由亡灵崇拜的层次提升到伦理化的祭祀,以孝德和祖先崇拜建立起关联性,盼藉此宗教活动而达伦理教化之目的。此影响之大如美国哈佛大学精研汉学的拉图莱教授(Keneth Scott Latourette)所说:“对中国人之崇拜死者,孔子主张的影响要较其它任何一个因素的影响来得大,当然这大部分是孔子主义的仪式及特殊观念所致。”在察考祖先崇拜思想演变过程中,这是要特别注意的。

祖先崇拜意义

凭新石器时代到夏朝已出土的许多陪葬日用陶器中出现食物遗存痕迹这一件事,及殷墟卜辞和周人重祭祖甚于祭天的记载,配合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墓中帛画所表现的汉人死后世界观,及其它汉墓殉葬物的存在,可以肯定的说“灵魂不减”的观念一直深具在中国人的宇宙观里。人是有灵魂的,一旦死亡,肉体归于土,灵魂到称为“阴间”的另一个世界去,住在阴界的亡魂仍过着与人世相同的生活,还是有食衣住行等日常生活需求,而这必须由阳世子孙来供奉。他们相信祖先可以保佑自己的子孙,但若得不到适当的供养也会降祸惩罚子孙。再加上圣贤的理论如:“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中庸十九章),“丧礼无他焉,明死生之义,送以哀敬,而终周藏也,……事生饰始也,送死饰终也,终始具而孝子之事毕,圣人之道备矣”(荀子礼论)等,无形中也给平民带来“人死为鬼,鬼与生人的世界相似雷同,并且可以互相沟通”的观念,而更加强了既有的鬼魂信仰。儒教的大传统虽仍是民间祖先崇拜的核心,但如余英时教授所说的,任何哲学或学术思想至终均走向世俗化,而民间信仰正表现了这种特征。所以民间的祭祖观至今仍以古时供养亡灵,求亡灵庇荫以至繁荣子孙为本。

社会功能

祖先崇拜 藉人类学家对民族文化的研究,可以看出文化如何有力的塑模一个民间的信仰,以及一个民间的信仰如何成为其文化的一部份而反过来影响文化的其它层面。了解祖先崇拜和社会的互动关系,对祖先崇拜问题的探讨可提供比单从宗教角度去研究更为积极而宽广的基础。

互惠

由于活着的无法确知死后的世界,也无法捉摸死者的意愿,所以对死者的感情总在悲哀中夹杂着恐惧。一是怕祖先在地狱受苦或成了饿鬼孤魂,二是怕饿鬼作祟子孙。故借着祭祀,一方面安抚祖灵,一方面避凶趋吉求祖灵保佑。这种互惠的功能是被中外学者所肯定的,如左传昭公七年“鬼有所归,乃不为厉,以其无归,或为人害”;穗积陈重先生亦提到祖先崇拜走出于恐惧,目的无非是闪避亡灵的作祟,于同一书中他还提到德森(Derson)也有相同主张,而修次(H.Schultz)虽采中庸态度,仍认为祖先崇拜是以安慰亡灵之法来避祸消灾。章景明先生则认为是藉事奉鬼神以祈福求吉(。且在一项测验中,发现在一九六○年代出生,受科学威力笼罩的大学生所参加的抽样调查中,只有百分之十五在潜意识中不受民俗仪式所刺激而引起心理恐惧。由此可知即使在习惯性的科学态度下,人们有理由来坚持其不迷信的态度,但在其潜意识中却对民俗仪式有所恐惧,且对其所指陈的基本假设--鬼魂作用点头。此外,庄士敦(Johnston)在描述威海卫的一书中用了一句“没有祖产,没有祖先牌位”来说明财产和祭祀的互惠关系;亚赫恩(Ahern)的“中国乡村的祭祀”(TheCultoftheDeadinaChineseVillage)一书及陈祥水在彰化埔心村所作的田野调查也证实了这个互惠关系。所以自古至今,虽科学渐发达,社会越文明,但借着遵行祖先崇拜的常规,使死者及在世者皆得到好处的互惠心态依然左右着人心。

延续

祖先崇拜 由一、二节的探讨,得知灵魂不灭是祖先崇拜最基本的观念。儒家认为人如能在死前留下自己亲生的子女或后代,就是自己生命及祖先生命的延续,这是生物性的延续。但浸润于儒家思想的中国人不以仅是延续生物性的生命为满足,也重视社会性、文化性及道义性诸部份的生命延续。这种儒家人文化的永生观可回溯至鲁国人叔孙豹所言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概念。然能因此而被后世尊崇追念的人,唯圣贤孝子忠臣义士,毕竟很少,人们却因此而为这等人立庙宇塑金身,当作不朽的神明祀之,以致在道德教化上又逐渐蒙上宗教的意味了。至于绝大多数平凡无特殊贡献的人,惟有家族及子孙因血统关系而追念不忘,借着祀奉祭拜祖先,使人人在子孙追念中获得不朽。祭祀者也盼藉此能儆醒世人宁可以善行贻子孙效法,绝不可失足以辱子孙。上举用意虽佳,但这种理念仍限于知识分子,基层民众仍偏重于祖灵享受“长生福禄”之神位观念。只要自己能繁衍后代以保香火不断,便能便祖先“视死如归”安然而去,且也算尽了人子之责。所以祖先崇拜的最基本理念还是承认死掉的人存在另一个世界,借着他在另一个世界的存在来持续活着之人的延续。故香火一代代传下去是中国人最着重的事,而在这祖先崇拜的礼俗中,就表现出中国人所追求的“永生”之道是什么了。

家族

就儒家的生物性延续而言,“家族”是祖先生命延续的具体表现;就百姓而言,家族或家是供给祖灵必须品最稳固的社会团体。所以家族成为连续过去与未来的一环,一个人死后是否能成为祖先,并不因为他的死亡,而是因为他有后嗣。所以父子关系才是维持祖先崇拜的依据,然而仅以父子世代间的关系还不能充份说明祖先崇拜,还要考虑社会组织中的权威与社会地位之传递。可见祖先崇拜是父权父系制度的基础,而父权父系是家族制度的根本,也是社会组织得以延续的依凭。故祖灵的祭拜与家族的建立扩展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连锁因素。祭祖既成了中国宗法社会的骨干,中国人便借此形式来发挥中国式地方政治的权利,以致祠堂如解决家庭纠纷的法院,并担任社会治安的维持,义仓、济贫、义学、奖学金等功用。如斯,宗祠隐然成为维系社会、法律、道德、传统的重心了。很明显的,祖先崇拜发挥了加强家族意识、整合社会的功能。

孝思

祖灵的延续有潮于家族的繁衍,而汉民族父系家族制度得以维持,不外乎借着孝道,及注重香火传衍的祭祖制度,于是孝德与祭祖二者发生联系,且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中非常重要的理念与力量。由孔子答樊迟问孝的回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中可知丧葬祭祀之礼的本身即是孝道的一环,是孝思的体现。此外圣人制丧祭礼更赋予教孝之功用,是以大戴礼盛德篇曰:(凡不孝生于不仁爱也,不仁爱生于丧祭之礼不明,丧祭之礼所以教仁爱也,故曰丧祭之礼明,则民孝矣。);在士丧既夕礼中特别标明孝子升降由西阶而不由阼阶,也是强调教孝作用;而最显著的莫过于祭之以孙为尸,乃藉此令孝子之子观看其父事工父之礼如何,而知子事父之道。可见儒家唯盼借着慎终追远,使民德归厚矣。但民间误解了此意,视祖先崇拜为一种事死如事生便祖灵享(长生福禄)的孝道之延长。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据赵注:(不娶无子,绝先祖祀),表现出他们对祖先崇拜的理解。祖先崇拜如此被赋予伦理的义务,而导致(人人都要祭祖,凡不祭祖就是不孝)的错误价值评价观念,而此一观念统摄中国人心理至为久远。至此,“孝”的观念便在大、小传统里被遵奉着,“孝”就变成祖先崇拜的教条了。

这具有崇德、慎终追远及亡灵神格化本质的祖先崇拜在中国社会实扮演极重要的角色。

视频

福建龙岩王氏拜祖民俗活动;子孙后代充满着对祖先的敬意!

每年 过年 拜祖先 的习俗 你们家乡有吗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