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祭月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祭月古代对月神祭祀。先秦已有此神祭祀活动,称为“夜明”或“夕月”。是中国炎黄子孙的重要团圆节日之一。 在广东地区,人们有着在八月十五晚上祭拜月娘的习俗。

  • 中文名 ;祭月
  • 释   义 ;古代对月神的祭祀
  • 别   称 ;“夜明”或“夕月”
  • 寓   意 :表达人们祈求月神降福人间的一种美好心愿
  • 记   载 :《礼记
  • 时 间 :农历八月十五

祭月由来

起源

《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

祭月源于远古初民对月的崇拜,后来作为天体的月被人格化,成为月神。历代皇家称月神为夜明之神,道教兴起后称月神为太阴星君。而民间则多认为月神是女性,是嫦娥,称她为月姑或月姐。

演变

祭月在上古作为季节祭祀仪式被列入皇家祀典、例行祭祀后,民间就缺少了祭月的消息,像日月这样的代表阴阳的天地大神,只有王家才能与之沟通,祭月成为皇家的专利。

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皇帝年间为祭月修造的,在此地祭月的礼制,明清均沿袭下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仿照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祭月简介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少数民族祭月的活动内容除了与汉族的中秋节相似外,还有极富民族特色的一系列活动,比如壮族的祭月亮,所以也叫“祭月节”。[1]

中秋祭月仪式是一种古老的祭祀礼仪,表达人们祈求月神降福人间的一种美好心愿。

祭月,古代重要祭礼之一。天子于每年秋分设坛祭祀月神。《管子·轻重己》:“秋至而禾熟,天子祀於大惢,西出其国百三十八里而坛,服白而絻白,搢玉揔,带锡监,吹埙箎之风,凿动金石之音。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於百姓,号曰祭月。”《礼记·祭法》:“王宫,祭日也;夜明,祭月也。” 郑玄 注:“夜明,月坛也。” 孔颖达 疏:“夜明者,祭月坛名也。”《史记·封禅书》:“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史记·孝武本纪》:“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泰一祝宰则衣紫及绣。” [2]

祭祀时间

秋分祭月

在上古时期,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固定在八月十五日。

中秋祭月

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在中秋月出时开始祭祀,祭后分胙,饮宴、赏月。华夏祭礼讲究“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中秋祭月关键是向月神示敬,天气因素不是关键。中秋无月甚至下雨,都可以祭月。凡是月光能照射之处,都可以举行,如遇阴天,可以向月亮的方位摆放祭桌。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在中国的夏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

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民间的祭月习俗因地区不同仪式各异。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北京岁华记》记载北京祭月的习俗说:“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 [3] 北京祭月还有一个特别的风俗,就是“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此即民谚所说“男不拜月”。杭州祭月风俗略同于北京,但谓祭月为“斋月宫”。 “每户瓶兰、香烛、望空顶礼,小儿女膜拜月下,嬉戏灯前,谓之‘斋月宫’。”民间供小财神,大不盈尺,并设有台阁、几案、盘匝、衣冠、乐器等物,此等物均缩小为寸余,俗称“小摆设”。在广东祭月时祭拜一位木雕的凤冠霞帔月亮神像。在南方部分地区有以芋头作供品的习俗。传说元末农民起义推翻元朝的统治,曾用元朝统治者的头祭月亮,因“元”与“芋”音近,后来人们以“芋”代头。

祭月仪程

中国传统的祭月,一般是以家族为单位的,参加祭月的人中选一名主祭(统领工作),一名赞礼(相当于主持人),若干执事(主祭的助手),一般以年长的女性长辈或家庭主妇担任主祭。按照传统,“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所以男子一般担任赞礼、执事协助祭月。

道具

一、器物

  1. 祭桌或祭几一张。普通的小桌即可。
  2. 草席若干条。行拜礼之用。普通草席。上可加软垫。
  3. 香炉一盏,香若干。普通小型香炉。
  4. 盘碟碗盏等祭品盛器若干。
  5. 红烛两根。照明、烘托气氛及点香用。
  6. 普通的酒一瓶.酒爵三只。酒杯亦可。

供品

月饼、猎取节日野味、糯米圆饼、饮酒、瓜果、毛豆、鸡冠花等。 祭月的瓜果一般为苹果、梨、红枣、葡萄石榴、柿子、花生、香蕉、菱角等,新熟的毛豆也是常备的祭品。祭品使用简单的月饼和水果即可,这些祭品是奉献给月神享用的祭品。中秋月饼是最重要的祭品,月饼以自制为佳,并且宜做成较大的形状以方便众人分切食用。用小型月饼时,应准备足够数量,以便祭后之“餕”。 西瓜一盘,切成莲花状,秋季时令水果若干盘,依各地情况酌定。

祭文和月光纸

月光纸:可在网上搜索月光纸图片,打印出来。也可以自己画。

祝文:祭月时向月亮读祝,可更好地表达诚敬。祭月祝文,精短优美为宜,四言、五言、七言诗等形式均可。祝文应用毛笔,工整地誊写在宣纸上。

服饰

祭月是要求相对宽松的祭礼,可不穿专门的汉服祭服。着适合秋季的汉服常服即可。推荐男子着深衣、袍衫、直身等,女子着深衣、褙子或襦裙。祭月前,需沐浴更衣,以示对月神的诚敬。

人员

参加祭月的人中选一名主祭,一名赞礼,若干执事,其它人均为从祭。以年长的女性长辈或家庭主妇担任主祭。集体祭月时,也从女性中选定主祭。按照传统,男不拜月。男子可以担任赞礼、执事协助祭月,或从事其它协助工作。

程序

“坐”,就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兴”,就是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盖支撑身体,然后缓缓拜手(手至地,头贴手),再缓缓起身;平身,就是双脚同时,从“坐”的姿势站起来。

祭桌正前方摆着香炉,香炉两边大红烛摇曳着红色的烛光,切成莲花状的西瓜、 月饼、柑橘、葡萄分列在祭桌上。距离祭桌1.5米远的地方,摆着一块红地毯,“所有人关掉手机,以示虔诚”,赞礼宣布“赞礼执事就位”后,两个身着汉服的男汉友,缓步走到祭桌的两侧,接着,在主祭的带领下,汉友们整齐地来到祭桌前,随着“坐”的口令,双腿跪在地上。

祭月活动正式开始,主祭坐在红地毯上,从执事手中接过3炷香,许愿后,插在香炉中,连续重复了3次后,执事斟满酒爵递给主祭,主祭将酒洒在席前的地上,再将酒爵放到祭桌上。接着,主祭借助烛光,向月亮的方向朗读祝文,祝文写着“时维丙戌年仲秋,诚炎黄儿女,兴华名,复礼从德,祈告夜明……兹呈斯文,祀於神灵,维伏尚飨!”,然后,主祭将祝文和月光纸放到席前小盆中焚烧。

汉式仪程:

  1. .沐浴更衣,沐浴,穿上汉服。
  2. .陈设,月出后,向月亮的方向安放好祭桌,摆放好祭品,点燃红烛,铺设好席子。
  3. .就位,参祭者正坐于祭者席上。执事、赞礼就位。
  4. .祭月,赞礼唱:“祭月”。主祭出位,到奠席前,跪于席上。
  5. .上香、祭酒,赞礼唱:“三上香”。执事递上三支香,主祭在蜡烛上点燃,向月神鞠躬,再将香插于香炉中。如此三次。赞礼唱:“三祭酒”。执事斟满酒爵,递给主祭,主祭将酒洒在席前的地上,再将酒爵放到祭桌上。如此三次。
  6. .读祝:执事递上赞美月亮的祝文,主祭借月光与烛光,向月亮展开诵读。
  7. .焚祝文及月光纸:主祭将祝文和月光纸放到席前小盆中,焚烧。
  8. .拜月,赞礼唱:“拜月”。“拜-兴-拜-兴-平身”。主祭及参祭者一起向月神行“再拜”之礼(即拜两次)
  9. .从献,赞礼唱:“从献”。主祭离开奠席,参祭者按照长幼之序依次到奠席前,跪,上香(拿三支或一支),默默祈祷心中所愿,然后向月神行拜礼一次。直至所有女性参祭者拜完。
  10. .礼成,赞礼唱:“礼成”。至此,中秋祭月仪式完成。
  11. .餕,由主祭持切刀,将月饼人口数均匀分切,每人一份。西瓜每人一瓣,水果自取。
  12. .饮宴,赏月撤掉祭桌,在月下布设中秋家宴,大家一起赏月、宴饮。

祭月的意义

团圆

中秋赏月、祭月是中秋活动的重要内容,在民间它表达了人们祈求的团团圆圆的美好意愿。当明月在东方冉冉升起,人们便设案于庭院,祭拜月亮,供品以月饼为主,另加瓜果之类,特别是柚子是不可少的,祭品多具圆形,是取团圆之意。祭毕,家人团坐,饮桂花酒,吃月饼,赏明月,讲述有关月亮的故事,比如牛郎织女、吴刚伐树等等。

爱情

有些地方,每逢祭月,是青年男女追求爱情、表达爱意的美好时机。祭拜月亮之后,青年男女便乘着清亮的月光,成群结队到夜色悠美的野外对歌,往往通宵达旦彻夜不歇,对歌后带着露水成双结对窃窃私语,互表心意,有的从此结下百年之好。

视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