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祭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祭月古代對月神祭祀。先秦已有此神祭祀活動,稱為「夜明」或「夕月」。是中國炎黃子孫的重要團圓節日之一。 在廣東地區,人們有着在八月十五晚上祭拜月娘的習俗。

  • 中文名 ;祭月
  • 釋   義 ;古代對月神的祭祀
  • 別   稱 ;「夜明」或「夕月」
  • 寓   意 :表達人們祈求月神降福人間的一種美好心愿
  • 記   載 :《禮記
  • 時 間 :農曆八月十五

祭月由來

起源

《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

祭月源於遠古初民對月的崇拜,後來作為天體的月被人格化,成為月神。歷代皇家稱月神為夜明之神,道教興起後稱月神為太陰星君。而民間則多認為月神是女性,是嫦娥,稱她為月姑或月姐。

演變

祭月在上古作為季節祭祀儀式被列入皇家祀典、例行祭祀後,民間就缺少了祭月的消息,像日月這樣的代表陰陽的天地大神,只有王家才能與之溝通,祭月成為皇家的專利。

古代帝王的禮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皇帝年間為祭月修造的,在此地祭月的禮制,明清均沿襲下來。

隨着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仿照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

祭月簡介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農曆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秋節,少數民族祭月的活動內容除了與漢族的中秋節相似外,還有極富民族特色的一系列活動,比如壯族的祭月亮,所以也叫「祭月節」。[1]

中秋祭月儀式是一種古老的祭祀禮儀,表達人們祈求月神降福人間的一種美好心愿。

祭月,古代重要祭禮之一。天子於每年秋分設壇祭祀月神。《管子·輕重己》:「秋至而禾熟,天子祀於大惢,西出其國百三十八里而壇,服白而絻白,搢玉揔,帶錫監,吹塤箎之風,鑿動金石之音。朝諸侯卿大夫列士,循於百姓,號曰祭月。」《禮記·祭法》:「王宮,祭日也;夜明,祭月也。」 鄭玄 註:「夜明,月壇也。」 孔穎達 疏:「夜明者,祭月壇名也。」《史記·封禪書》:「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史記·孝武本紀》:「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泰一祝宰則衣紫及繡。」 [2]

祭祀時間

秋分祭月

在上古時期,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秋分」這一天,不過由於這一天在農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無月則是大煞風景的。所以,後來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中秋,固定在八月十五日。

中秋祭月

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在中秋月出時開始祭祀,祭後分胙,飲宴、賞月。華夏祭禮講究「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中秋祭月關鍵是向月神示敬,天氣因素不是關鍵。中秋無月甚至下雨,都可以祭月。凡是月光能照射之處,都可以舉行,如遇陰天,可以向月亮的方位擺放祭桌。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在中國的夏曆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又叫做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

我國各地至今遺存着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蹟。民間的祭月習俗因地區不同儀式各異。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北京歲華記》記載北京祭月的習俗說:「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兔;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 [3] 北京祭月還有一個特別的風俗,就是「惟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此即民諺所說「男不拜月」。杭州祭月風俗略同於北京,但謂祭月為「齋月宮」。 「每戶瓶蘭、香燭、望空頂禮,小兒女膜拜月下,嬉戲燈前,謂之『齋月宮』。」民間供小財神,大不盈尺,並設有台閣、几案、盤匝、衣冠、樂器等物,此等物均縮小為寸余,俗稱「小擺設」。在廣東祭月時祭拜一位木雕的鳳冠霞帔月亮神像。在南方部分地區有以芋頭作供品的習俗。傳說元末農民起義推翻元朝的統治,曾用元朝統治者的頭祭月亮,因「元」與「芋」音近,後來人們以「芋」代頭。

祭月儀程

中國傳統的祭月,一般是以家族為單位的,參加祭月的人中選一名主祭(統領工作),一名贊禮(相當於主持人),若干執事(主祭的助手),一般以年長的女性長輩或家庭主婦擔任主祭。按照傳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所以男子一般擔任贊禮、執事協助祭月。

道具

一、器物

  1. 祭桌或祭幾一張。普通的小桌即可。
  2. 草蓆若干條。行拜禮之用。普通草蓆。上可加軟墊。
  3. 香爐一盞,香若干。普通小型香爐。
  4. 盤碟碗盞等祭品盛器若干。
  5. 紅燭兩根。照明、烘托氣氛及點香用。
  6. 普通的酒一瓶.酒爵三隻。酒杯亦可。

供品

月餅、獵取節日野味、糯米圓餅、飲酒、瓜果、毛豆、雞冠花等。 祭月的瓜果一般為蘋果、梨、紅棗、葡萄石榴、柿子、花生、香蕉、菱角等,新熟的毛豆也是常備的祭品。祭品使用簡單的月餅和水果即可,這些祭品是奉獻給月神享用的祭品。中秋月餅是最重要的祭品,月餅以自制為佳,並且宜做成較大的形狀以方便眾人分切食用。用小型月餅時,應準備足夠數量,以便祭後之「餕」。 西瓜一盤,切成蓮花狀,秋季時令水果若干盤,依各地情況酌定。

祭文和月光紙

月光紙:可在網上搜索月光紙圖片,打印出來。也可以自己畫。

祝文:祭月時向月亮讀祝,可更好地表達誠敬。祭月祝文,精短優美為宜,四言、五言、七言詩等形式均可。祝文應用毛筆,工整地謄寫在宣紙上。

服飾

祭月是要求相對寬鬆的祭禮,可不穿專門的漢服祭服。着適合秋季的漢服常服即可。推薦男子着深衣、袍衫、直身等,女子着深衣、褙子或襦裙。祭月前,需沐浴更衣,以示對月神的誠敬。

人員

參加祭月的人中選一名主祭,一名贊禮,若干執事,其它人均為從祭。以年長的女性長輩或家庭主婦擔任主祭。集體祭月時,也從女性中選定主祭。按照傳統,男不拜月。男子可以擔任贊禮、執事協助祭月,或從事其它協助工作。

程序

「坐」,就是膝蓋並緊,臀部坐在腳跟上,腳背貼地,雙手放在膝蓋上,目視前方;「興」,就是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蓋支撐身體,然後緩緩拜手(手至地,頭貼手),再緩緩起身;平身,就是雙腳同時,從「坐」的姿勢站起來。

祭桌正前方擺着香爐,香爐兩邊大紅燭搖曳着紅色的燭光,切成蓮花狀的西瓜、 月餅、柑橘、葡萄分列在祭桌上。距離祭桌1.5米遠的地方,擺着一塊紅地毯,「所有人關掉手機,以示虔誠」,贊禮宣布「贊禮執事就位」後,兩個身着漢服的男漢友,緩步走到祭桌的兩側,接着,在主祭的帶領下,漢友們整齊地來到祭桌前,隨着「坐」的口令,雙腿跪在地上。

祭月活動正式開始,主祭坐在紅地毯上,從執事手中接過3炷香,許願後,插在香爐中,連續重複了3次後,執事斟滿酒爵遞給主祭,主祭將酒灑在席前的地上,再將酒爵放到祭桌上。接着,主祭藉助燭光,向月亮的方向朗讀祝文,祝文寫着「時維丙戌年仲秋,誠炎黃兒女,興華名,復禮從德,祈告夜明……茲呈斯文,祀於神靈,維伏尚饗!」,然後,主祭將祝文和月光紙放到席前小盆中焚燒。

漢式儀程:

  1. .沐浴更衣,沐浴,穿上漢服。
  2. .陳設,月出後,向月亮的方向安放好祭桌,擺放好祭品,點燃紅燭,鋪設好蓆子。
  3. .就位,參祭者正坐於祭者席上。執事、贊禮就位。
  4. .祭月,贊禮唱:「祭月」。主祭出位,到奠席前,跪於席上。
  5. .上香、祭酒,贊禮唱:「三上香」。執事遞上三支香,主祭在蠟燭上點燃,向月神鞠躬,再將香插於香爐中。如此三次。贊禮唱:「三祭酒」。執事斟滿酒爵,遞給主祭,主祭將酒灑在席前的地上,再將酒爵放到祭桌上。如此三次。
  6. .讀祝:執事遞上讚美月亮的祝文,主祭借月光與燭光,向月亮展開誦讀。
  7. .焚祝文及月光紙:主祭將祝文和月光紙放到席前小盆中,焚燒。
  8. .拜月,贊禮唱:「拜月」。「拜-興-拜-興-平身」。主祭及參祭者一起向月神行「再拜」之禮(即拜兩次)
  9. .從獻,贊禮唱:「從獻」。主祭離開奠席,參祭者按照長幼之序依次到奠席前,跪,上香(拿三支或一支),默默祈禱心中所願,然後向月神行拜禮一次。直至所有女性參祭者拜完。
  10. .禮成,贊禮唱:「禮成」。至此,中秋祭月儀式完成。
  11. .餕,由主祭持切刀,將月餅人口數均勻分切,每人一份。西瓜每人一瓣,水果自取。
  12. .飲宴,賞月撤掉祭桌,在月下布設中秋家宴,大家一起賞月、宴飲。

祭月的意義

團圓

中秋賞月、祭月是中秋活動的重要內容,在民間它表達了人們祈求的團團圓圓的美好意願。當明月在東方冉冉升起,人們便設案於庭院,祭拜月亮,供品以月餅為主,另加瓜果之類,特別是柚子是不可少的,祭品多具圓形,是取團圓之意。祭畢,家人團坐,飲桂花酒,吃月餅,賞明月,講述有關月亮的故事,比如牛郎織女、吳剛伐樹等等。

愛情

有些地方,每逢祭月,是青年男女追求愛情、表達愛意的美好時機。祭拜月亮之後,青年男女便乘着清亮的月光,成群結隊到夜色悠美的野外對歌,往往通宵達旦徹夜不歇,對歌后帶着露水成雙結對竊竊私語,互表心意,有的從此結下百年之好。

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