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科顿·马瑟

科顿·马瑟

图片来自thinkchristian

科顿·马瑟(Cotton Mather,1663年2月12日-1728年2月13日)是美洲新英格兰地区的一位清教徒牧师、多产作家、小册子作家与意见领袖,他于1681年取得哈佛学院文学硕士学位,1710年取得格拉斯哥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虽然马瑟不但在植物杂交种实验上有所贡献,还发扬了接种技术,为科学领域做出了贡献,但现今他主要是知名于在塞勒姆审巫案中的活跃事迹。在审巫案中,马瑟致力于将人定罪为巫师女巫,并支持使用幽灵证据来为他们定罪。

目录

生平与著作

科顿·马瑟于1663年出生在麻萨诸塞湾殖民地波士顿,他是因克瑞斯·马瑟和玛丽亚·马瑟(旧姓“科顿”)的儿子。两位著名的清教徒牧师约翰·科顿和理查·马瑟分别是他的祖父和外祖父,而“科顿”这个名字便是为了纪念他的外祖父而取的。

马瑟年轻时曾就读波士顿拉丁语学校。在马瑟死后,这所学校将他的名字列入了学校的名人堂中。1678年,15岁的马瑟毕业于哈佛学院。在完成他的学士后学业后,他回到波士顿,于他父亲就职的波士顿第二教堂担任助理牧师。1685年,马瑟成为该教堂的本堂牧师[1]:8

一般认为科顿·马瑟和他父亲因克瑞斯·马瑟之间关系紧张。因克瑞斯曾是波士顿第二教堂的本堂牧师和哈佛学院的校长,他的人生可说是相当成功。尽管科顿再怎么努力,在政治领域上他始终没办法像他父亲那样成功、知名。只有在作为一名作家的著作数量(超过450本)上,他才胜过他父亲。两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在塞勒姆审巫案中曾浮上台面,据说因克瑞斯当时并不支持他儿子的举动。

马瑟写下了超过450本书籍和小册子,他的著作在当时的美洲可说是无处不见,使他成为美洲最有影响力的宗教领袖之一。他树立了殖民地的道德基准,呼吁自英格兰移民到美洲殖民地的清教徒第二代、第三代回归到清教主义的神学本质。这些著作中最重要的是《基督在美利坚的荣光造物》(1702年),此著作由七本书组成,分为两卷。

马瑟也对早期美洲的科学发展有所贡献。1716年他主导了一场玉米品种实验,这是有留下纪录的植物杂交种实验中最早的一个。在他寄给朋友詹姆斯·裴蒂弗的一封信中纪录了这场实验的成果[2]

首先:我的朋友种下一排红色与一排蓝色的印第安玉米;田里其他地方则种下黄色玉米,这是最常见的颜色。在迎风面的田地,红色和蓝色的那两排会感染第三排和第四排,以及一部份的第五排和第六排,使这些玉米转变为和它们相同的颜色。但在背风面的田地,被感染为相同颜色的玉米不少于七或八排,对那些还没转变颜色的玉米也造成了一点影响。[3]

劳勃·波以耳对马瑟的职业生涯影响深远。马瑟在1680年代将波以耳的著作《Considerations touching the Usefulness of Experimental Natural Philosophy》仔细地从头到尾阅读了一遍,他早期的科学与宗教著作受到波以耳很大的影响,著作中的用词几乎都和波以耳相同[4]

马瑟曾发表过末日预言,预言世界会在1697年迎向末日。预言失败后,他又两度修改了预言中的年份。

1713年11月,马瑟的妻子、他俩的两岁大女儿和刚诞生的一对双胞胎全都在麻疹流行期间死亡[5]。这是他第二次丧偶,且他全部15个孩子中只有两个幸免于难。

马瑟曾帮忙说服伊利胡·耶鲁,要他向纽黑文一所即将新建的学校捐款,这所学校就是后来的耶鲁学院[6]

1728年,他在65岁生日的隔天逝世,遗体被埋在老北教堂旁边的考普山墓地。

参考文献

  1. Sibley, John Langdon. Biographical Sketches of Graduates of Harvard University i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Volume III. Cambridge: Charles William Sever, University Bookstore. 1885. 
  2. Zirkle 1935, p. 104
  3. Zirkle 1935, p. 105
  4. 罗伯特·米德尔考夫Robert Middlekauff, The Mathers: Three Generations of Puritan Intellectuals, 1596–1728, Los Angeles,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
  5. Hostetter, Margaret Kendrick. What We Don't See.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2-04-05, 366: 1328–34 [2012-04-06]. doi:10.1056/NEJMra1111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21). 
  6. Profile, 耶鲁学院, [2014-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