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秦雍城遗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秦雍城遗址

中文名;雍城遗址

外文名;The Qin Yongcheng Site

别名;秦都雍城遗址

所属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秦国

政府驻地;雍城(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

定都时长;294年

地位;中国重大考古发现

雍城遗址(The Qin Yongcheng Site)是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雍城是中国春秋时代的秦国国都,自秦德公元年(前677年)至秦献公二年(前383年)定都此地,建都长达294年,有19位秦国国君在这里执政,为秦国定都时间最久的城市。秦雍城遗址位于陕西宝鸡市凤翔县境内,雍水以北。

1952年起进行调查发掘。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秦早期国都秦雍城遗址考古重大成果阐明:秦国早期是以河流为城的"城堑河濒",是"水上秦都",秦以水御敌200年后首筑城墙。

历史发现

雍城遗址 位于今凤翔县城南。《史记·秦本纪》日:“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郑宫,……卜居雍,后子孙饮马于河。”献公“二年,城栎阳。”从德公元年(前677)到献公二年(前383)的290余年间,雍城一直是秦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经过十九位国君的苦心经营,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作为国都,雍城筑起了规模巨大的城垣,修建了壮丽宏伟的宫殿,成为当时全国发达的大都市之一。献公东迁后,雍城虽然失去了政治中心地位,但作为故都,列祖列宗的陵寝及秦人宗庙仍在此地,许多重要祀典还在雍举行。

早在本世纪30年代,中国考古工作者就对雍城进行过调查, 50年代又进行了试掘工作, 1973—198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雍城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钻探和发掘,初步摸清了雍城的位置、形制规模,以及城内的三大宫殿区和城郊宫殿等建筑遗址,还有城南发现规模宏大的秦公陵园和小型墓葬区。[1]

雍城城垣,根据钻探资料证实,位于今凤翔县城南,雍水河之北,纸坊河以西的黄土台塬之上。平面呈不规则的方形,东西长3300、南北宽3200米,面积约10.56平方公里。雍城城外除东、南以纸坊河、雍水等自然河流为天然屏障外,还在西垣外挖掘人工城壕作为防御设施的一部分。现探明西垣外城壕长约1000、宽12.6—25、深5.20米。

雍城城内在春秋战国时先后建有姚家岗附近宫殿区,马家庄附近宫殿区和铁沟、高王寺三大宫殿区。姚家岗在城内中部偏西,发掘出可以藏冰190多立方米的凌阴(冰窖)遗址和一处宫殿遗址。宫殿遗址仅发现西南部分,残存夯土基东西长8.9、南北宽2.8、厚1—1.2米,西高东低。上有夯土墙,残高0.8—0.96米。夯土基的西南西侧各有河卵石铺成的散水,厚0.4米左右。散水多用直径0.04米的白色河卵石铺成。三批64件铜质建筑构件分出于3座窖穴。有曲尺形、楔形中空形、小拐头等10个类型,是宫殿木壁柱、壁带之类上面所加的饰件和门窗构件。宫殿区、凌阴、窖藏均居同一宫殿区,可能是春秋时秦康公、共公、景公居住的雍高寝。[2]

中国考古工作者1973一198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雍城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钻探和发掘,初步摸清了雍城的位置、形制规模,以及城内的三大宫殿区和城郊宫殿等建筑遗址,还有城南发现规模宏大的秦公陵园和小型墓葬区。

雍城城内在春秋战国时先后建有姚家岗附近宫殿区,马家庄附近宫殿区和铁沟、高王寺三大宫殿区。姚家岗在城内中部偏西,发掘出可以藏冰190多立方术的凌阴(冰窖)遗址和一处宫殿遗址。马家庄遗址位于雍城中部偏南,是保存较好的春秋中晚期大型宫殿宗庙区,可能是秦桓公居住的“雍太寝”之所在。铁沟、高王寺宫殿区位于雍城北部,发掘了凤尾村遗址和高王寺铜器窖藏。三大宫殿区内发现有大量陶器,有、罐、缸、瓮、、钵、豆、盂、绳纹水管道、井圈、板瓦、筒瓦以及云纹、葵纹瓦当等。

该城平面近方形,东西长约3300米,南北宽约3200米。城墙夯筑,已发现城门5座。在城内中部偏北的马家庄发现大型建筑群遗迹,长326.5米,宽59.5~86米,四周有围墙,是一组五进院落、五门三朝的建筑,可能是秦公朝寝所在。城内北部为商市及一般居住区。城内还发现一座凌阴(冰窖)遗址,当时可藏冰190余立方米。城内中部偏南的姚家岗出土3批64件窖藏的青铜建筑构件,大多呈长方形筒状,表面饰蟠螭纹。城内发现有铸铜、制陶等手工业作坊址,而城外近郊四周的高地上,大都分布着宫殿遗迹。城外西南的三畤原上发现了秦公陵园,陵园之北有中小型墓葬区。

在雍城郊外还发现有秦人宫殿和其他遗址。蕲年宫是秦代著名的宫殿,秦王政曾行加冕礼于此。出土有“蕲年宫当”和汉代文字瓦当。推测其建造年代为战国中晚期,直到西汉仍沿用。在城关北街发现一处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手工业作坊遗址,内有青铜窖藏,出土28件青铜器。

考证情况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凤翔雍城遗址考古勘探调查新成果,还原出一幅春秋战国时“水上秦都”政治、民生、战事历史面貌,并首次确认雍城在建都200年后才开始筑完备城墙体系,时间在战国时期。

防御

雍城是春秋至战国中期秦的都城,建都长达294年,有19位秦国国君在这里执政。这次考古勘探主要的区域是城址东区,面积约3.3平方公里。

雍城遗址城址区东南角城墙结构复原图

此次共发现了32处有关东城墙及南城墙东部夯土结构以及城内遗迹点。城墙遗迹点经过梳理连接形成走向,明晰了布局。城墙非常厚实,发现的墙体厚度为8到14米不等。制作工艺则是采取中、里、外三重叠加构筑,才筑出厚重的城墙。“这次发现不仅首次确认雍城有完备的城墙体系,而且推断出了年代。应该是在雍城建都近200年之后,即公元前490年左右才修建起来。”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田亚岐告诉记者,夯土内发现的秦早期陶片形式花纹确认了年代,而且根据《史记・秦本纪》中“悼公二年,城雍”的记载,得到进一步印证。

为何建都200年后,又在以水御敌的基础上打造城墙这一防御系统?原来这时进入战国时期,攻伐谋略上升。为了增加防御,再筑城墙并在取土时挖了壕沟。雍城最终有了水系、城墙、壕沟三重防御屏障。

居住

雍城以前在城外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的平民墓葬。这是不是意味着平民居住城外,君王贵族住在城内?这次在城内东区发现3处集中大型聚落遗存推翻了之前的猜测。

复原的聚落布局场景

这3处聚落群是按照等制区分,包含大型建筑(朝宫)、中型建筑(贵族居室)、小型建筑(平民)等类型,小型建筑聚落分布区中还有为数不少的半地穴室居室。

这种反映出当时秦国国君、秦国贵族以及平民等所有阶层都住在城内。“这也是为什么多年来在城外能发现墓葬区,但是没有发现一处聚落区的原因。”田亚岐认为,这反映当时秦国社会对内包容和谐,对外防御心强。并推断城内不同聚落应与城外发现的墓地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城外四周分布的各个墓地间差异明显,说明是不同族群。当时秦人应该是一个族群一个墓地。

生活

四面环水,又有一条从北部雍山一带的水流通过白起河及多条河流穿城而过,让雍城成为“水”中之城。当时城内布局是“顺河而建,沿河而居”。水上通道发达,陆路交错相连。不少聚落都是临河而建,形成集中的片区。

可以想见当时秦人在雍城的居住场面,没有井,他们沿河而居从河中取水饮用劳作。河水通过地下引水管网将引向城中各个区间,用于诸如作坊生产、聚落生活以及苑囿池沼用水等。这次在聚落区发现了铜器模板,说明还有专门制作铜器的作坊。

粮食也很充足。在约11平方公里的城址范围内,各聚落之间发现有成片的广阔土地。“这应该是当时的农田占地,如此宽阔土地面积可支撑城中的粮食供给,尤其在战事紧张时刻显得尤为重要。”田亚岐告诉记者,雍城在当时关起城门完全能自给自足。

雍城数条河流与丰沛的水资源,以及城外植被茂密的林区环境,又提供了富实的渔猎经济。“正是多元经济结构壮大了秦国国力”,田亚岐说,如此才成就了秦公让“子孙饮马于河”的东扩愿望。

朝寝就是君王上朝和休息的宫殿。本次在城址东南角瓦窑头发现一处大型宫室建筑,初步推断是2700多年前雍城刚建都的第一座“雍太寝”。

此次发现的这处宫室建筑残长186米,系组合式结构,显现“五门”、“五院”、“前朝后寝”的格局。有、门房、厢房、前殿、大殿、寝殿、回廊、偏厢房、阶、碑、阙等建筑单元。从所处区域地层判断,时代应该属雍城早期宫室建筑。因为发现该建筑遗址的瓦窑头目前认为可能是雍城营建最早宫区建筑,由此推断这里可能为文献所说的“雍太寝”,即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雍城刚刚建都时第一座朝寝所在地。

记者获悉,秦早期传承周制,是寝庙合一模式。后来发展成庙、寝分开且平行。最后在咸阳时期,为突出天子之威,朝寝建于国都中心,而将宗庙置于南郊。这一发现为探讨秦国城市最高礼制建筑的渊源、传承与发展脉络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秦最终形成这种寝庙分开的最高礼制建筑格局,影响着后来朝代,一直到清朝都是如此。”田亚岐告诉记者,故宫(朝寝)居于城中心,天坛(宗庙)却放在南郊,就是受此影响。

出土文物

三大宫殿区内发现有大量陶器,有、罐、缸、、鬲、钵、、盂、绳纹水管道、井圈、板瓦、筒瓦以及云纹、葵纹瓦当等。

蕲年宫是秦代著名的宫殿,秦王政曾行加冕礼于此。出土有“蕲年宫当”和汉代文字瓦当。推测其建造年代为战国中晚期,直到西汉仍沿用。

在城关北街发现一处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手工业作坊遗址,内有青铜窖藏,出土28件青铜器。

在秦陵园一号大墓发掘出土的、玉、铜、、骨、陶、、木质等各种文物600余件,如造型生动、形态逼真的金啄木鸟,镌刻双龙的金带钩,精美华贵的白玉戈、玉璋,透雕蟠螭纹的玉佩与秦始皇兵马俑坑马俑造型的马头玉雕十分相似。

探索

秦雍城有无外廓城一直是对其整体布局探讨的重要目标之一。外廓城有两种概念,一是大城中的小城,即在目前遗址城址之内的宫区找内城墙;二是大城之外的小城,诸如此前发现的城西塔凌建筑遗址、“年宫”、“橐泉宫”建筑遗址,它们是否具有外廓城性质,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关遗址

陕西雍城遗址

秦雍城遗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凤翔县城南,地处雍水河之北、纸坊河以西的黄土台塬之上。建有宫殿大郑宫、雍高寝、雍大寝、雍受寝。曾发掘出大型凌阴及大型朝寝宗庙建筑,宫殿区曾出土大量青铜建筑构件。

雍城是战国时期秦国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经过十九位国君的苦心经营,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献公东迁后,雍城虽然失去了政治中心地位,但作为故都,列祖列宗的陵寝及秦人宗庙仍在此地,许多重要祀典还在雍举行。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秦雍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考古史

早在二十世纪30年代,中国考古工作者就对雍城进行过调查,50年代又进行了试掘工作;

1973至198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雍城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钻探和发掘,初步摸清了雍城的位置、形制规模,以及城内的三大宫殿区和城郊宫殿等建筑遗址,还有城南发现规模宏大的秦公陵园和小型墓葬区。

发现

城址平面近方形,东西长约3300米,南北宽约3200米。夯土城墙残高为1~7.9米,宽度在3~8.8米之间。城内中部偏西的姚家岗附近,发现3批64件铜质建筑构件,并发掘出一座可以藏冰190多立方米的“凌阴”(冰窖)遗址。

在城内中部偏北的马家庄附近,发掘一处保存完好的大型宗庙遗址,三组建筑呈品字形排列,布局规整,左右对称,各自绕以回廊。其中居中坐北朝南的一组,主体建筑面阔20.8米,进深13.9米,前面中庭部分发现有178个祭祀坑,多数坑内残存有人骨或牛羊骨。

城址的西南部是秦公的陵区,占地21平方公里。在此勘探发掘出了大型的墓葬车马坑共43座,布局很在规律,陵区按其布局可以分为13座陵园,发掘证明,秦人在春秋前期已初步形成了一套陵园规划体系和陵园设计指导思想。中字形墓是最高等级的墓葬,其余贵族墓则为甲字形、刀把形。这些陵墓中最大的为秦公一号大墓,这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所见最大的木椁墓

201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雍城考古队在配合基本建设过程中,在秦国雍城遗址内勘察出6条古道路,经考古发掘确认其中一条长达140米的古道为西汉时期的“国道”。

这条西汉时期道路,基本路宽18.3米,接近十字路口处宽度近21米,路土厚度20厘米。发现的车辙宽度分别为1米和1.4米,车辆碾轧出的多条辙梁如今仍清晰可见。

[5]201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宝鸡市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对秦雍城遗址城址区整个幅面进行了“微观”性考古调查与勘探工作,取得了重要发现。

调查发现,整个城址区约11平方公里,在对其中约三分之一的考古薄弱区――东区进行调查后,取得了多项重要收获。

确认了东城墙与南城墙东部的走向、结构与构筑年代

过去对城址东区的考古调查,仅获得极少有关东城墙及南城墙东部夯土结构以及城内遗迹的点状信息,通过此次考古调查,其数量由早先6处增至32处,而且对遗迹点的属性判断较为清晰。

经过对局部城墙遗迹点的梳理,将点连接,形成城墙基本走向;经解剖性勘探,发现城墙墙体宽度为8―14米不等,其工艺流程与构筑方法则为中、里、外三重分别构筑;在墙体夯土内发现秦早期陶片,从而初步推断如《史记・秦本纪》“悼公二年,城雍”记载的可靠性,即秦国在定都雍城近200年之后才正式构筑城墙。

此次考古调查发现,初期的雍城分别以四周的雍水河、纸坊河、塔寺河以及凤凰泉河环围。由于当时的河水丰沛,河谷纵深,自然河流便成为“以水御敌于城外”的主要城防设施。这种情形与礼县大堡子山、圆顶子山秦西犬丘城的防御体系如出一辙。这也是对文献所载“城堑河濒”的实景解读。

战国时期,列国形势突变,攻伐谋略上升,秦国在原“以水御敌”基础上再构筑城墙,加上因筑墙取土所形成的沟壕,增加了多重防御屏障。

城址东南角瓦窑头大型宫室建筑残长186米,系组合式结构,显现“五门”、“五院”、“前朝后寝”的格局,既与上世纪80年代在雍城城址中区马家庄发现的结构复杂的朝寝建筑外形相似,又与岐山凤雏村宗庙遗址四合院式的组合相类同。

此外,依照瓦窑头可能系目前雍城营建最早宫区建筑这一认识,可以推断这里可能为文献所说的“雍太寝”,即“德公元年(前677年),初居雍城大郑宫”所在。

调查发现,城址东区有三处相对集中分布的聚落群。按照等制区分,当包含大型建筑(朝宫)、中型建筑(贵族居室)、小型建筑(国人)等不同类型,尤其小型建筑聚落分布区中还有为数不少的半地穴室居室,这种布局关系反映出当时城内所居者,当包括秦国国君、秦国贵族和所有阶层的“国人”,以此解读了多年来在雍城城外为什么一直没有发现过“国人”聚落的缘由所在。这一发现也为进一步了解当时秦国社会组织结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考古调查资料显示,在约11平方公里的城址范围内,各聚落之间有成片的广阔土地,除发现道路遗迹外,没有发现雍城时期城中居住或工场遗迹,推断其用途为农田占地,如此宽阔土地面积可支撑城中的粮食供给,尤其在战事紧张时刻显得尤为重要。雍城数条河流与丰沛的水资源,以及城外植被茂密的林区环境,又提供了富实的渔猎经济。多元经济结构壮大了秦国国力,成就了秦公让“子孙饮马于河”的东扩愿望。

山东雍城遗址

山东雍城遗址位于滕国故城(今山东省滕州市“枣庄市辖县级市”)西北、庄里西村以西,俗称鬼城子、鬼修城、阴城、龟城、点将台等。

旧时遗址呈乌龟形状,为古滕国贵族墓地,被国家列“庄里西遗址”,为枣庄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本完整的墓陵遗址,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后期,该处所建造的砖瓦窑厂给肆虐挖去很大一部分,以至于现今造成残缺不全。

山东雍城遗址是昔日“高台耸翠、殿宇翔丹”,为滕西名胜之地。

命名

雍城之名见于清代。康熙56年版《滕县志》载:雍城在滕城西北一里许。《通志》云:“建置无考,其中多唐太宗功臣之故墟,俗传所谓打球场也。《太平院记》诬以为公邱。

滕国考》证为“滕城即公邱一城”。《水经·泗水注》公邱城“城周二十里,内有子城”。据丽道元之说,外城周围二十里,应包括雍城遗址,和文公台同在一城。又引《地理志》之说,“以为公邱即滕”。清道光二十六版《滕县志》、《读史方舆纪要》均引此为滕城之范围。

历史

康熙56年版《滕县志》载:“太平院在雍城上,金天会年间建。”金大定十年乡贡进士奚撰书的《太平院记》载:“今滕郡西二十里,南临郭水,北瞻袅峄,景甚异焉。”

考古发现

山东雍城遗址现为崮堆形,东北稍底,西南略高,呈不规则长方形;纵横最长150米,顶部平展。

出土文物

1978年在此处发现一座西周墓。出有铭铜器三件:其中吾鬲铭为“吾滕公宝尊彝”;簋二件。

1980年又发现一西周墓。出土铜器六件:其中侯方鼎,铭为“滕侯作宝尊彝”。滕公簋铭为“滕侯作滕公宝尊彝”;此外还有扁足鼎各二件,无铭文。特别是在此发掘的“滕皇”编锺、编馨是不可多得珍品。

相关视频

秦国都城雍城遗址,陵园墓葬什么都发现了,唯独祭祀场所竟找不到

参考资料